中國有句古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聽老人言”即是聽取過來人的教訓和經驗,在走同樣的路時避免遭受同樣的挫折或者選取更有效的捷徑,還有一句話“成功的人是跟別人學習經驗,失敗的人只跟自己學習經驗”,這道出了善于聽取“過來人”的經驗教訓的重要意義。
目前,有很多人手持一部分資金想自己創業,四處奔波尋找好項目,一些人經過幾年的努力慢慢走上創業正軌,一些人在途中變成了“炮灰”,創業者們一路都在成長,有了自己的心得體會。他們總結出一些創業者在思想上或者行動上容易走的誤區,給后來人分享,希望大家能避免這些誤區,一路走得順利。
誤區一:創業者需要良好的教育背景
總的來說,接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做起生意來會容易一些,這是不用懷疑的。但這也只是就“總的”情形。社會上受過良好教育做生意失敗的人有的是,沒有接受過完整教育的成功企業家也不在少數。良好的教育背景帶給人信心,幫助人站上較高的起點,但是投入工作以后,“社會大學”有價值的成績還要看個人工作的“結果”。能不能創造工作成果,關鍵在于創業者是否繼續保持學習的心態,而過去學歷所造成的差別將會日漸泯滅。日本松下電器的松下幸之助,臺灣塑料膠巨子王永慶的正式學歷都不超過小學程度,但他們都憑個人的努力創造了超凡的事業,他們旗下都任用了大量博士、碩士,您能說學位一定與成就成正比嗎?
誤區二:沒有十足的信心
信心是致勝的法寶。可一些人在期望創業時,總覺得自信心不足,懷疑自己是否有駕馭項目與風險的能力。在這種消極心態作用下,機遇與幸運也就擦肩而過。、從事直銷行業的陳先生告訴筆者,因為“傳銷”的關系,我國的直銷市場一直狼煙四起,戰亂紛飛。可自己對所代理的品牌進行充分考證后,認為合情合法合理,在反對大于贊成的親友團中,還是拿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氣,干了起來,兩年的風吹雨打,自己也從一家直銷店發展到五家,年收入均在百萬以上。他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說:“你說,在我國現有直銷狀況下,能有百分之百成功的把握嗎?肯定沒有!只是我自己比別人大膽一點,敢于嘗試去做,還真成功了。”
誤區三:創業者得有雄厚的資本
商業圈里“資金缺乏”是普遍現象,銀行家少的是幾十億資金,企業家缺的是幾百萬、幾千萬項目基金,巷子口的小店也需要借個幾千元周轉。資金不足并不是創業的絕對障礙。你可以從不需要大量資金的小生意做起,或是把你的創業計劃縮小。再不然你還可以把它拆作幾個分塊。總之,你總找得出辦法,先把生意做起來。等最初的生意做成功賺了錢,才能設法擴大生意范圍。只要你掌握做生意的原則和足夠的勇氣,最后你還是能夠發達起來的。
誤區四:創業者先得有好的構思
真正好的構想,常常是在不夠好的構想上全力以赴奮斗一番以后才會出現的。難道我們就因為只是一些普通的構想,就停步不前,放棄我們創業的心愿嗎?所謂好的構想還須經過市場驗證才算得上好,既然我們的知識和經驗天天都在增加,我們的創業構想當然也經常需要調整、修正、補充、創新。
所以,當其他條件都有眉目的時候,即使我們的創業構想并不顯得那么突出,我們仍然可以選擇“在相同水平下和人公平競爭”的方式,開始我們的事業。成功的關鍵在于實踐。將中等的生意構想,徹頭徹尾的執行、實踐出來,我們至少得到一個中等的成果。徒然擁有上好的主意,卻不用心執行,結果什么也得不到。
誤區五:沒有穩賺的項目
一次有關創業問題的心理調查顯示,有超過80%的被調查者表示,如果沒有穩賺的項目,自己寧愿打工,也不去盲目投資創業。但唯美廣告設計公司總經理曾先生曾說過,賺與不賺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他舉了一個例子:房地產幾乎是被公認利潤最高的產業,可在這一領域,經營成功的房地產公司不到30%。是因為項目不賺錢嗎?絕對不是!是因為缺乏賺錢的方法。因此,他建議,如果想創業成功,不要過分計較項目好與不好,而要琢磨自己是否愛好這個行業、喜歡這個項目。如果具備這兩個基本條件,好方法加巧手段,泥土也能變黃金。
誤區六:創業者心急想吃熱豆腐
很多朋友,遇到過這樣的事情:看到身邊的朋友因做某個生意一下子賺大錢了,看得人心里直癢癢,心想他能做,我一樣能做。然后在不很了解的情況下急忙跟風而上,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東莞有個私企小老板,看到別人因生產某種有機制品賺瘋了,不由得也心急火燎起來,趕緊籌集了資金,決定也要盡快投資上馬這一項目。就在這時,他手下的一名技術員勸告他說:“老板,你只要將開工時間推遲半年,我們就能安裝調試好一種目前最先進的設備來生產這種產品。比現有設備生產的產品要好得多,相信也會暢銷得多。”不料,這位老板聽了卻很不高興地說:“推遲開工半年?你知道推遲開工半年意味著什么嗎?那意味著我們將白丟掉上百萬元的利潤。”隨后命令馬上開工。果不出那位技術人員所料,工廠開工沒幾個月,就因為配套技術陳舊、產品科技含量太低而使產品陷入滯銷。這位老板不得不重新投入巨資對才開工沒多久的工廠引進設備進行技術改造。結果錯過了賺取利潤的好時機。創業者在初涉投資時,易受眼前利益驅動,而忽視周圍的情況,采取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這樣做雖然可能使企業一時獲利,但失敗的風險也極大,就好像一個人看見一只兔子就拼命的去追,光顧盯著兔子了,全然忘了腳下的深坑。
誤區七:不愿尋求投資合作伙伴
國內一家生產消毒液的知名企業,在2003年“非典”之前,就面臨著市場需求大,而企業生產能力不足的矛盾。面對這種情況,有人提議找“外援”,以“合資”方式彌補資金缺口和化解投資風險。但該企業老板卻擔心無法控制合作伙伴,同時認為有找伙伴、談合作的工夫,不如自己慢慢滾動發展,因而將此建議束之高閣。
突然出現的“非典”疫情和急劇放大的消毒液市場,終于讓這位保守的老板吃到了苦頭,不但沒有賺到本來應該賺到的錢,而且被其他幾家同類企業借著“非典”契機一舉超過,淪為業內的二流企業。投資者在投資活動中,既要講獨立,也要講合作。適當的合作(包括合資)可以彌補雙方的缺陷,使弱小企業在市場中迅速站穩腳跟。如果創業者不顧實際情況,一門心思單打獨斗,就很有可能延誤企業的發展。畢竟分享利潤總比誰也沒有利潤好。春秋時代戰國七雄尚講合縱連橫,投資者還是需要有一定的胸襟。
誤區八:尋求過弱或者過強的合作伙伴
為了在合作項目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享受說了算的痛快,小張在尋求投資飯店的合作伙伴時找了一個朋友跟他合伙,結果這個朋友,既沒有錢入股,也沒有技術,也不懂管理經營,基本上對飯店業的經營是一無所知,一竅不通,不但不能幫助小張解決初期資金緊張的問題,還時不時的要求參與飯店的管理,讓小張聽他的建議,小張氣得直后悔,當初干嘛僅僅因為他是朋友,就邀他合作了,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找來了大麻煩。
與這個相反的例子,老邱跟一個朋友合作找了一個好地段,開了一家飯館,老邱是廚師,他出技術入股;他朋友投資100萬人股,但不負責日常的經營管理。飯店在老邱的辛苦經營下,生意十分紅火,每日流水能到3、4萬元,一個月有近百萬的流水,純利有近30萬。這時老邱的朋友發難了,說不想干了,讓老邱出100萬盤下這個店,實際上是想逼老邱走,好單獨賺取這高利潤。可老邱哪有這么多錢啊,沒辦法只好放棄退出。
創業者在尋求合作伙伴時一心追求話語權,但軟弱的合作者卻可能在你需要時,不能給予你及時和有力的幫助,反而有可能使一些更強大的潛在合作伙伴卻步不前,棄你而去,使你喪失更多的機會。
另外,找一個很強的合作伙伴,他可能隨時會“拋棄”你。這兩種情況都要注意避免。合作伙伴盡量要找實力差不多的,能互補的,并且有著共同目標的人。
誤區九:反正找不到工作,我就創業吧
這種想法也有一定的危險性,早些年大家看到很多富豪的發家史,都寫著生活艱難被迫創業,這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現在的很多大學生或者失業者也萌生創業的思想,這是值得鼓勵的,但是要反問一句你連打工都打不了。怎么去做老板?你連資源都沒有,拿什么去創業?你連目前行業的競爭情況都不了解,創新的機率又有多大呢?那你的這種創業也只能停留在賣煎餅謀生的程度了。
“要說競爭,在這個社會,沒有哪一行哪一業沒有競爭的。可因為有競爭,才使企業發展更加快速,社會發展才會多元化。但如果希望在風平浪靜的日子獲得創業的成功,也許只有夢中才存在。”從事顧問服務的金宏文化傳播公司總裁說。他認為,創業者就必須到社會的浪潮中接受洗禮。只有競爭過才會知道自己與對手的差距、自己在市場中表現的不足。
(實習編輯 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