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位天文學家——齊星宇和伍范德——發展了一套新的方法可以測量星系間的磁場強度,他們是利用康卜吞γ射線天文臺的資料和無線電光潛,量出麥哲倫星云內的磁場強度。他們發現在大麥星云內的磁場強度比我們的銀河系大3倍以上,即使是小麥星云也比本銀河系的磁場強度大一些。
以前測量磁場強度的方法都是先假設能量均分,也就是說電漿的總能器和磁能相同。當電漿通過磁場時,受到洛倫茲力作用,會旋繞著磁力線運動;在旋繞的過程中,放出輻射線,由輻射線的能譜可以知道電漿的能量,間接得知磁場強度。但足齊星宇和伍范德的方法不需要能量均分,他們量出來的結果反而推翻r能量均分的假說。根據他們的方法在大麥星云內的磁能比電漿的能量大100倍。類似的方法也運用在大熊星座內的M82,在那里能量均分的假設也不成立,那里的磁場強度甚至比我們的銀河系大20倍。
一般認為星系產生磁場的來源有三:第一是發電機原理,第二是來自原始磁場,第三則是星系內部自行產生磁場。發電機原理是說在星系內有一些微弱磁場.經過電漿的旋轉和亂流運動,使得磁場強度增加。第二個來源則是說在星系形成前就有一些磁力線存在,經過星系旋轉,磁力線會纏繞在一起,使得局部的磁力線密度變大。
齊星宇和伍范德比較傾向于第三個來源.他們認為在麥哲倫星云和M82里的恒星形成速率很快,在恒星形成的過程中會產生磁場。不過有些人并不相信這種說法,茲威貝爾認為這些觀測到的強磁場是因大質量恒星的星際風或者是超新星爆炸扭曲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