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誕生的那一刻起,生命就一直處于不斷的演化之中,經過35億年的進化,生命世界變得日益豐富多彩。人類作為生命世界的一員,同樣經歷著起源和不斷演化的過程。盡管對于人類是否還會進化這個問題目前存在很多不同的觀點,但大部分科學家相信,人類依然在不斷地進化著。有觀點認為,現代人的身體外形構造還存在許多缺陷,需要進一步進化完善,這樣人類將進化到身體無弱點的未來人,這些進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軟骨盤會增厚,軀干上部朝地面彎曲。
現代人的許多疾病都與靠兩條腿走路有關,而我們的身體構造同四肢著地行走的祖先并沒有多大的差別。人類的脊柱負荷太大,椎骨之間薄薄的軟骨在重壓之下會變形并壓迫神經和脊髓,容易患軟骨病,所以軟骨盤會增厚,并且軀干的上部會朝地面彎曲以減輕脊柱的負擔。也就是說,人走路時得稍稍彎腰,但為了使眼睛仍朝前看,脖子要往后彎。
2.膝蓋骨退化消失。
由于膝蓋骨常因摔倒或被撞擊而受損,因而為了減少損傷,膝蓋骨會退化和消失,這樣,膝蓋不僅可以向前彎還可以向后彎。同時軟骨增厚,關節的磨損度將會放慢速度,而且人再也不會得關節炎。
3.肋骨數目增加而且變粗,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腹腔。
4.皮下脂肪更加結實.這樣可以防止摔倒時骨折。
5.身高變矮和身子向前傾.這樣摔倒的概率就小得多。
6.牙齒將退化和消失。
這是由于人類的食物越來越精細、越來越軟和,人類用牙的幾率越來越小,最后牙齒由于長期不用而退化消失。
7.人腦越來越大,這是人類高度用腦的結果。
8.現在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聽力會減弱,因此根據生物進化的方向,未來人的耳廓會變得更大,而且能像其他動物一樣朝聲源方向轉動。
以上是科學家們根據生物進化的規律推測出人類進化的結果,正如俄羅斯莫斯科第一醫院的解剖學家瓦列果·沃羅比約夫和格利戈里·亞斯沃因描述的那樣:未來人類的個頭不高,也就1米左右,圓圓的大腦袋,軀干短,人類的平均壽命將增長到200歲左右。
人類的進化會是這樣的結果嗎?在現代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人類的進化一方面仍然受到自然選擇的作用;另一方面更大地受到人類文化進化的影響。所以這樣看來,上面提到的觀點方向是正確的,但是有點極端。因為人類的進化和其他動物進化一樣,不是沿直線進行的,不走向極端而是穩定的進化,同時又有其特殊性。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從遺傳進化學來說,人類自身的生物學進化經過一段加速度的過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后已經顯著變慢了。這是一種成熟的象征,意味著人類的生物學進化已踏上最后一個階段,即社會發展。但另一方面人類進化的加速度是以不平衡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也就是說人類有許多方面是不完善的,人類的進化趨勢在繼續下去。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據美國學者發現,在過去10萬年間,人類的牙齒已縮小了45%,其中第三磨牙從平均260mm2縮小到不足200ram2,門牙從平均144mm2縮小到80mm2。這些人類學家還發現,從1萬年前到現在,人類的牙齒縮小率達到每1000年1%。若按照如此趨勢,10萬年后,人類的牙齒真就可能退化消失了。
2.從南方古猿進化到智人(包括現代人),人的腦量一直在增加。南方古猿的腦量是430cm3~600cm3,能人的腦量是500cm3~800 cm3,直立人的腦量是750cm3~1250 cm3,智人(包括現代人)是1100cm3—2200 cm3,腦量增加了近4倍。而隨著人類高度用腦,人的腦量應該能繼續擴大,所以未來人的腦袋會變大。
3.進化來自變異,而變異來自基因的突變。每個人在他10萬個基因中最少也會攜帶兩個新突變基因。地球上有60多億人口,這樣每經過一代人至少會有100多億個新突變基因涌入整個人類的基因庫。經過自然選擇,保留好的突變基因,去除不好的,從而推動人類進化,使人類的身體結構功能更加完善,使人類更好的適應那時的環境條件,從而會出現上面提到的一些變化。
其次,也是人類進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自然選擇作用的減弱,文化進化影響人類進化。主要表現在:
1.自然選擇力量正在減弱。
根據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原理,最能適應環境的動物個體能活得更長,從而繁殖更多的后代,使得這一物種得以延續下去。例如:一種有蹄動物,有些脖子長,有些脖子短,隨著時間的流逝,在這種動物生活的地區,樹葉逐漸被吃光,而長脖子的動物由于能夠吃到更多高處的樹葉,所以活得更長,有更多后代,最終進化成為長頸鹿。而那些脖子短的,則逐漸走向了死亡。但在目前的情況下,特別是在發達社會中,人們的物質需求可以得到滿足,醫療水平也已經相當發達,因此這種自然選擇作用在逐漸減弱。以倫敦為例,在維多利亞時代,倫敦的死亡率總是大大超過出生率,有一半的孩子還沒有成年就夭折了,但現在孩子長大成人的概率卻在98%。和過去相比。混血現象增多進一步阻礙了自然進化的發展。
2.文化進化影響人類生物學進化。
文化進化是指人類社會的文化系統(包括生產方式和上層建筑)隨時間而變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類的生物學進化受到越來越大的影響、限制和干預。由群婚制到一夫一妻制,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表現,但這卻限制了性選擇和與性選擇相關聯的適應進化。醫學的發達和醫療保健制度的完善使社會成員的生存機會趨于平等,從而減輕了自然選擇的壓力。社會的倫理和法律保障了人人有平等的生育權,這恰恰抵消了自然選擇作用。在文明的社會中,智力不再是影響適應度的重要因素,雖然智力高的人可能在事業上取得很大成功,但卻不一定留下更多的后代,甚至會出現負選擇的情況,即智力高的個體平均說來對下代基因庫的貢獻相對較小。拿視網膜細胞瘤作例子,這是一種顯性突變造成的癌癥,小孩如果攜帶這個基因,剛開始一只眼發展成腫瘤,很快就擴展到另一只眼,然后波及大腦,在成年前死亡。在過去,攜帶這種基因的人會逐漸被自然選擇而淘汰,但現代一個外科手術就能挽救這個孩子的生命,讓他能過上正常人生活,而且可以結婚生育。但他的后代中有一半會攜帶這種有害基因,使得這種有害基因能遺傳下去,繼續危害人類。此外,抗生素的作用一方面挽救了億萬人的生命;另一方面嚴重影響人的遺傳結構,限制了人類免疫機制的改進,使人類的身體不能直接進化到僅靠自身免疫力就可以抵抗病毒的侵害,而必須依靠抗生素。現在病毒越來越進化,人卻不能與其協同進化,這都說明人類的文化進化限制了人的生物學進化。
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人類的進化越來越受到人類自身的干預。但人類仍在進化,人類將何去何從,人類的未來將會進化成怎樣?這是目前國際學術上的一個熱門而敏感的話題。沒有人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也許只有時間才能告訴我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