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在學校圖書館偶翻到清朝人麟慶的筆記《鴻雪姻緣圖記》,其中第二篇《延年玩丹》記述了他童年時遇到的一起奇異事件,以現在的眼光看來,這是一起較典型的UFO事件。我從前對UFO頗感興趣并留意過中國古時的相關記錄,但此則記錄從未見過,特意在互聯網上搜索了一下,也沒有見到對這件事的記述,于是抄錄下來,并盡自己的能力對這一事件進行了簡要分析。原文是豎排繁體,有幾個字拿不準專門查了下字典進行核對,希望可以對研究中國古代UFO現象提供一點資料。
《鴻雪姻緣圖記——延年玩丹》原文:“乾隆五十六年,歲在辛亥,三月十四日,麟慶生于河南南陽府署,時大父曉嚴公官知府。越五載,嘉慶元年丙辰,余六歲,大父親教識字,并習國語,丁巳,遷糧監道侍宦赴省。戊午,年八歲,居道署之二堂后,有院一區,樓三楹,篆額日延年。相轉有仙居之,戶樞嚴密,非朔望祭祀,戒勿啟。樓下東偏,設有家塾,延曹蓄齊師(諱萃,安徽太湖人,歲貢生),余就塾必經樓下。一夜晚歸,月明如畫。忽見樓頭飛起一丹,其圓如珠,其赤如火,隨風直上,與月爭光,繼起者倏隱倏現,飄揚無定,少頃,一丹飛人云際,自上而下,芒含五色。又有一丹,自下而上。兩丹相值,化為千百,如瓔珞四垂。方注目間,一丹斜飛落肩上,余驚呼,丹即不見。比道光五年,余由安徽穎州守擢河南開歸管河道,抵省之日,先拜樓下。有詩云:少小曾游處,而今做宦游。未參新政府,先問舊書樓。祖德期無忝,君恩那得酬。觀民原乏術,況復奠黃流。均紀實也。”
下面根據文章對這起UFO事件做一下簡單的評析:
1 事件發生的時間。嘉慶三年即公元1799年的一個非常晴朗、“月明如畫”的夜晚。
2 事件發生的地點。當時省城(即今河南開封)的糧監道道署后院的一座名為“延年”的樓附近。這座樓“相轉有仙居之”——“仙”、“居”兩個字在這里的使用很值得注意,因為中國如有異常的事物出現通常是用鬼怪來形容。例如宋朝蘇軾鎮江金山寺夜見UFO后寫詩“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競何物”、明朝劉基見UFO后寫詩“大月如盤海中出,不知妖怪從何來”。而本文中說當時人們是用“仙”而不用“鬼”、“怪”來形容延年樓上出現的異常事物,這說明以前這里出現的事物是善良無害、光明輝煌的,所以用“仙”來記述。而“居”字說明這個事物不是外來的,是本來就住在這座樓里的,那么以前肯定不止出現一兩次,而是多次出現,這兩個解釋從后面的事件過程中完全可以得到印證。
3 事件的經歷人。本書作者麟慶(《清史稿》有傳,他是清嘉慶十四年進士,歷任各地的府、道官,曾官至湖北巡撫、署理兩江總督的封疆大吏),時年八歲,在延年樓下東邊的家塾里讀書。其子崇厚讀過中國近代史的可能不會太陌生。
4 事件的經過。作者從私塾讀書晚歸經過延年樓時,見樓頂飛起一“丹”形不明飛行物體。這里用“丹”字來形容這個UFO,是因為它“其圓如珠,其赤如火”,說明這個物體是圓形紅色的。再聯系到后文此“丹”可以“斜飛落肩上”,說明這個丹形UFO體積比較小。‘起初的兩個表現不同,第一個“隨風直上,與月爭光”,第二個“倏隱倏現,飄揚無定”。過了一會兒,其中之一“飛入云際”,并發出五色的光芒,接著它與又出現的第三個“丹”上下相“值”,這個“值”字在這里聯系上下文很顯然應該是“撞”的意思。但特意查了下古漢語詞典,“值”在古漢語里有“相逢、相遇”的意思,并沒有“撞”字所內含的猛烈味道。那么以作者的文字功底顯然不會濫用字,究其原因,我們會發現本文描述這一事件時,始終沒有聲音的描述,一切都是靜悄悄的。而聲音是一起事件中的要素,無論UFO這樣奇異的事件還是日常生活里的普通事件,都不應該將聲音忽略掉,那么本文中居然一點沒有提到聲音如何,這必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這一事件的整個過程。丹形UFO從出現到消失根本就沒有發出聲響,于是一切表現得那么靜謐平和,再結合上文提到的“月明如畫”的夜色,非常具有美感。“撞”這樣有著劇烈的破壞涵義的字用在這樣的環境下當然不合適了。在“兩丹相值”后,出現了很漂亮壯觀的景象:“化為千百,如瓔珞四垂。”這句話很難理解,只得勉強解釋為這兩個丹形UFO“值”到一起后出現了眾多的分身,這是此次事件的高潮。最后的結果是,當作者正看得起勁時,其中之一落在了他的肩上,把小孩子嚇得不輕,一聲驚呼打破了事件從始至終的寂靜,于是丹形UFO就立刻不見了。注意不是迅速飛走,也不是漸漸隱沒,而是突然的全部就地消失。
5 記錄的真實可靠性。我認為這起UFO事件的記錄是真實可靠的。首先這本書是寫實體筆記,完全不同于清朝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這類本就以志怪為主旨的筆記。作者對自己的這本書非常重視,書的前面請了既是清朝重臣又是著名學者的潘世恩、許乃普、阮元等人作序并制作插圖,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冒犧牲名譽的危險而故意編造。而且大概作者也覺得此事件頗為離奇,恐旁人質疑,于是在《延年玩丹》的篇末特意強調“均紀實也”。我看到的版本是北京古籍出版社1984年依據道光二十九年刻本影印的,出版說明中也評價說:“書中的記載都是作者親身的經歷,當時記述或事后回憶,應該是真實可靠的”。其次作者麟慶進士出身,宦游南北,官至封疆大吏,除了《鴻雪姻緣圖記》這本筆記外,還著有《凝香室詩集》、《黃運河口古今圖說》、《河工器具圖說》等書,有相當深厚的文化功底,完全能夠用文字清楚地表達出所經歷的事情。或者有人說這是作者回憶八歲時的經歷,恐有記憶不清甚或想象成分在內。我認為這樣的懷疑是不成立的,因為八歲的小孩已經具有完備的記憶力,何況對這樣奇異的事情,肯定是記憶深刻,難以忘懷。作者在這本筆記的開端就記述了這件事(第一篇《小照自題》可以說并不是筆記的正式開始),以及作者在重回故地任職時,首先沒有到衙門就職,而是急急地先“拜于樓下”,特意到書樓下祭奠,說明此事件對作者影響至深,記憶錯誤的可能性基本沒有。
6 對此事件的綜合分析。我看完這則筆記后,首先想到的就是這是一起有趣的UFO事件,接著我就想它可能是屬于哪種情況呢?首先,是不是煙火呢?這個可以排除,因為作者生于官宦世家,年已八歲,肯定見過煙火,不可能分辨不出來;其次,會不會是某種自然現象呢?這個可以存疑,一方面如果說文中的延年樓一帶區域由于偶然原因具備某種特殊屬性,會在一定的環境下,例如“月明如畫”、寂靜無聲的晴朗夜晚,發出小火球樣的物體,而最后由于作者驚呼破壞了這種自然現象發生的環境基礎,所以就立刻消失了,那么可以說這是一種解釋;另一方面因為自然現象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同樣的環境下的表現應該具有某種同一性,而文中“丹”的表現完全相反,一個“隨風直上,與月爭光”,一個“倏隱倏現,飄揚無定”,以及作者驚呼后“丹”立刻消失,頗說明這“丹”具有一定的非自然性和某種內在(“丹”本身有意識)或者外在(“丹”受外在其他意識的控制)的意識,當然,這更是一種存疑性的分析。
7 此記錄的價值。首先可以肯定這是一起比較典型、可靠的中國古代UFO記錄;其次這則記錄在目前中國古代UFO研究中還未有提起和引用過;最后因為延年樓附近并非只發生這一次UFO事件,應該是同一地點多次發生(否則也不會“相轉有仙居之,戶樞嚴密,非朔望祭祀,戒勿啟”),這樣就比之偶然一現的突發事件更有價值,如能有條件進行實地踏訪、根據地方志等情況進行進一步的探討,相信會給中國古代UFO的研究提供一筆更有價值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