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1年,一場超新星爆炸在大麥哲倫星云內發生,最近這顆超新星1987A有了新的觀測資料,這份新的資料卻使得天文學家陷入一場爭論。
超新星爆炸之后所產生的殘留氣體會朝四面八方噴出,就像在地球上看到的爆炸情形類似。我們也可以在超新星爆炸點四周看到一圈的氣體,這圈氣體會不斷向四周擴散。利用剛修好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可以清楚地看到以超新星1987A為中心的一圈明亮氣體云,也發現了另外兩個較暗的環狀結構,這種環狀結構在其他天體內從未被看到。在超新星1987A四周的環狀結構呈橢網形,直徑數光年,這兩個環狀結構分別坐落在超新星兩邊,一個在前,另一個在后。從地球的角度看過去,這兩個環狀結構互相交叉重疊在一起。很奇怪的是,這兩個環狀結構就像是鏡像對稱,只不過對稱軸并沒有通過超新星。
在一次美國航空航天局召開的會議當中,大家對這個新發現的形成原因并沒有得出一個定論。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中心的柏歐,也是觀測到環狀結構的天文學家之一,他認為可能是附近的一顆恒星在一個雙極星云內畫出兩條環狀結構,就像是用兩只畫筆在畫布上畫了兩個圈圈。雙極星云是看不到的,它是由超新星爆炸產生的氣體所形成的。如何畫兩個圈圈尚無定論,不過柏歐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假如恒星會沿著極軸方向各發出兩道輻射,當恒星有進動時,這兩道輻射便可以在星云內各畫出兩個環。這種方式有點像波霎,波霎也是因為中子星沿著極軸方向射出兩道輻射,而進動使得中子星看起來一閃一閃的。
但是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的超新星專家柯施尼卻持反對的意見,他認為柏歐所提的解釋太過復雜,柏歐的理論除了超新星外,還要求兩個高能輻射源,這對柯施尼來說太不經濟了。他相信這種環狀結構的特殊幾何形狀應該是經過長時間自然形成的,更進一步的詳細觀測將會對這多出來的環狀結構形成原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