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甲之良藥,乙之砒霜”,眾人眼中的美味,可能就是你的健康“殺手”——
陳先生近幾年常會有胸痛、頭暈和腹脹等癥狀。到過許多醫院檢查心血管、消化系統都沒有任何問題,時間一長,陳先生品出了門道,“好像每次發病都與飲食有關。”最后,經朋友提醒,他去接受了食物不耐受測試。檢查結果為過敏原特異性lgE檢測陰性,食物不耐受檢測顯示對牛奶重度不耐受,大米為中度不耐受,陳先生終于知道身體不適的原因:食物不耐受。在醫生指導下,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之前幾年的癥狀都消失了。什么是食物不耐受?該如何做出調整呢?跟隨我們的文章,一起揭開不耐受的面紗吧。
了解食物不耐受
◆關鍵詞:變態性反應
食物不耐受指的是一種復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通俗的說,就是人的免疫系統把進入人體內的某種或多種食物當成有害物質,針對這些物質產生過度的保護性免疫反應,產生食物特異性IgG抗體,IgG抗體與食物顆粒形成免疫復合物(Ⅲ型變態反應),可引起全身各系統出現異常的慢性病癥狀?!鄙蜿柕谝蝗嗣襻t院有關專家說。
◆關鍵詞:原理
對于食物不耐受的產生原理仍然存在分歧,現得到較廣泛認可的是德國科學家FOOKE博士闡述的食物不耐受的發生原理。FOOKE博士認為,理論上食物在進入消化道后,應當被消化到氨基酸、甘油和單糖水平,這樣才能完全轉化為能量提供人體所需,但許多食物,因為缺乏相應的酶而無法被人體完全消化,以多肽或其他分子形式進入腸道,在那里被機體作為外來物質識別,從而導致免疫反應的發生,產生食物特異性的IgG抗體。IgG抗體與食物分子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并被機體當作廢物從腎臟排除。
同時,由于某些免疫復合物無法通過腎小球濾膜,堵塞了腎臟的濾過結構,導致了腎小球濾過壓升高,繼發血壓升高、血管壁擴張和膽固醇沉積。人體廢液不能正常通過腎臟排出而留在組織中,尤其是脂肪細胞,最終導致水腫和肥胖。這時如果不及時改變飲食結構,不耐受的食物會繼續刺激機體產生大量抗體,致使人體各系統出現系列癥狀疾病,而一般的常規檢測往往顯示正常。
通過食物不耐受檢測,可判斷為陰性、輕度不耐受、中度不耐受、重度不耐受,不耐受程度不同,對待也各異。陰性說明食物安全,可以放心食用,重度和中度不耐受的食物應忌食。輕度不耐受的食物可以輪替著間隔一段時間再進食。需要注意的是,對含有不耐受食物成分的各類食物都要避免。
食物不耐受與疾病
食物不耐受發生率極高。一半以上的人會對某種或某些食物不耐受。食物不耐受與日常飲食密切相關,越是常吃的食物越有可能引起癥狀,而這一特點卻很容易被人忽視。嬰兒與兒童食物不耐受的發生率比成人高,不同的人對同一種食物產生不耐受時,可出現不同癥狀。
YORK營養學實驗室曾經過一項研究,他們對2567個懷疑有食物不耐受的英國人進行了調查研究,有44%的人出現慢性腹瀉、腹痛、潰瘍、消化不良;16%的人皮膚出現皮疹、紅斑、皮膚瘙癢;12%的人有偏頭痛;呼吸系統癥狀占10%;7%的人出現肌肉骨骼癥狀關節痛。這些病例中,約69%的病例為慢性病。其中,腸易激綜合癥、皮膚病、偏頭痛與食品不耐受的關系最大。
◆食物不耐受與腸易激綜合癥
雪兒經常胃疼,且每天早餐后一兩個小時就會腹瀉,多年來一直如此。去做過胃腸鏡、肝膽B超等檢查,病因一直沒有查清。后來,在一次就診時,醫生發現他對牛奶高度不耐受。在專家的建議下,雪兒早餐改喝豆漿和酸奶,早餐后腹瀉的毛病也就消失了。
沈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說:“腸易激綜合癥是食用特定的食物或調料后產生的一種累及整個消化道的動力障礙性疾病,可引起反復的上和下消化道癥狀,其癥狀包括不同程度的腹痛,便秘或腹瀉及腹部飽脹等。如很多人在進食牛奶或奶制品后會出現胃腸道反應,如腹瀉、腹痛等,便是乳糖的不耐受引發的病癥反映。最新研究表明,如果患者限制飲食,不吃那些使自身體內IgG抗體升高的食物,腸易激綜合征癥狀會顯著減輕?!?/p>
◆食物不耐受與偏頭痛
小張不知何原因患上了偏頭痛。他認為自己是勞累過度,特意休假一段時間。但休息并沒有緩解病情,反而有加重的趨勢。后來他求助于醫生。醫生經過問診后發現小張對某些食物特別偏愛,于是建議做食物不耐受檢測。結果發現他對小麥、蝦等6種食物存在不耐受。
長期以來,許多臨床醫生都發現食物不耐受與偏頭疼有一定關系。據研究,偏頭疼經常與可疑食品的副反應有關。早在1989年意大利的一項試驗中,科學家選取了41個偏頭疼患者,38人用飲食調整治療,結果25人效果顯著。在這25人中,24人的偏頭疼是食物不耐受引起的,1人是由食物過敏引起。近年來很多試驗均證實,飲食對兒童頭痛和成人的偏頭痛很重要。可以引起偏頭痛的食物有奶酪、巧克力、柑橘類水果、谷氨酸鈉、脂肪食物、冰激凌、咖啡因提取物、巧克力飲料、白酒和啤酒等。未成年人飲酒可引起周期性頭痛。
◆食物不耐受與皮膚病
樂樂今年6歲了,1年前頭上和背上開始過敏,長一些白斑樣的東西,家人一直當濕疹治療,用了很多方法都不見效,孩子每天不停地抓撓,身上都快抓爛了。前些日子,因為發燒,樂樂媽媽帶他到醫院檢查,在醫生的建議下做了“食物不耐受”檢測,結果讓人大吃一驚:樂樂過敏竟是因為吃大米!
食物不耐受的癥狀最常表現在皮膚。速發型反應有風疹、血管神經型水腫、紅斑。遲發型反應可觀察到的有嚴重皮疹(許多是遺傳接觸型皮炎)。由于遲發型的疾病很難診斷,經常對疑似病人進行經口激發試驗。在諸多癥狀中,最常出現的癥狀是急性風疹,其中,40%~60%是由IgE介導的食物過敏,而食物添加劑則引起慢性風疹。在敏感人群中,皮膚癥狀可經食物攝入引起,也可經直接皮膚接觸引起,如親脂性食物過敏原可通過毛囊或當皮膚屏障受損時侵入皮膚。
TIPS:
食物不耐受與過敏有區別
沈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有關專家說:所謂食物不耐受是指由于機體不能充分地消化食物大分子而引發的抵抗性反應,從而引發一系列的癥狀。它和我們通常所說的食物過敏不同。食物過敏與免疫球蛋白E相關,食物不耐受與免疫球蛋白G相關。前者發病來得快,癥狀明顯,多在進食相關食物后幾分鐘內發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引起人們關注,在臨床通常以藥物治療為主;后者癥狀比較隱蔽,屬于慢性病,其影響可遍及全身各系統,在平時人們通常認識不到它的存在,是人體健康的隱性“殺手”,在臨床通常以調整飲食治療為主。
食物不耐受可能引起的癥狀歸納如下:
消化系統:惡心、腹痛、腹瀉、腹部劇痛、口臭、打嗝、脹氣;
皮膚系統:濕疹、面皰、指甲和頭發脆性大、頭皮屑、蕁麻疹、皮膚干燥、黑眼圈;
神經系統:焦慮、憂郁、無法專心、暴躁易怒、坐立不安;
呼吸系統:氣喘、慢性咳嗽、喉嚨痛、流鼻水、鼻后黏液分泌、慢性鼻竇炎;
肌肉骨骼系統:關節發炎、關節疼痛;
泌尿生殖系統:尿頻、尿急、陰道搔癢、陰道分泌物;
心臟血管系統:胸部疼痛、心律不整、高血壓、心跳加速;
其它方面:疲勞、暈眩、頭痛、睡眠困難、體重快速變動、肥胖、磨牙;
食物不耐受能治嗎?
食物不耐受只要調整飲食,就可治療。根據檢測結果,將不耐受食物分為禁食、輪替食用和安全食用三類并分別對待,針對每個人制定出專門的科學食譜,進行飲食調整。有人在最開始的飲食調整過程中,并沒有明顯的好轉,甚至稍有惡化。這些可能是因為機體處于長期惡心刺激,突然失去了刺激來源,向正常方向自我調整的緣故。
在飲食調整的過程中,不僅要避免不耐受食物,對含有不耐受食物成分的各類食物也要避免。舉例來說,如果你對牛奶不耐受,那么所有含奶食品,像冰淇淋、奶油類食品等都不能吃。
禁食食物是不是永遠不能再吃了?
禁食并不是意味著永遠不能吃,人體的免疫系統對某種物質的應答反應是有“時效性”的,去掉外來刺激后,機體中的特異性抗體會慢慢消失,從而使身體逐步恢復正常。況且對食物不耐受的作用機制,現在也還沒有確切定論,非免疫途徑的理論也同時存在。從理論上看,將禁食的食物重新納入飲食是可行的。臨床實踐證實,大多數人在經過一段較長時間(6個月以上)的禁食調整癥狀完全消退后,在醫生的指導下,大部分食物可以以科學的方法逐步回到飲食食譜中,只有極少部分的人群仍然存在不耐受癥狀。
如何將已禁食的食物重新納入飲食?
首先,可恢復進食營養價值高但不耐受程度低的食物。選擇檢測結果為+1級別的食物,因為在忌食一段時間之后,此級別食物的特異性IgG抗體將最早降回正常水平。再選擇+2級別的食物,最后才是+3級別。如果重新出現相關癥狀,那么其他形式就不要進行嘗試了。其次,恢復進食的食物必須是最簡單的形式。如果以前牛奶、巧克力不耐受,就嘗試先喝牛奶,不要喝巧克力牛奶。第三,每次只能恢復進食一種不耐受的食物,如確定加入此類食物沒有不良反應時,才可以加入下一種。
注意:如果有達到極強陽性(檢測值>400U/ml)水平的食物,應忌食較長時間再進行重新納入的嘗試。不耐受食物由忌食轉入4天或4天以上的輪替狀態都沒有相關癥狀出現,也不要貿然放任進食,最好堅持一段時間的輪替狀態。假如曾經存在哮喘或顯著的過敏癥狀,納入的同時應預備好治療藥物以防萬一。鑒于每個人不耐受的食物各不相同,在此只能提出一些通用的建議,進一步的建議請向醫生咨詢。
【鏈接】:
怎樣進行食物不耐受檢測?
常見的不耐受食物包括:牛奶、雞蛋、小麥、玉米、堅果、大豆和貝類等。目前最多可作出對蔬菜、肉類及水果的多達90余種物質的食物檢測,這種檢測能讓我們追求健康生活的標準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通常做的食物不耐受14項檢測包括:牛肉、雞肉、鱈魚、玉米、螃蟹、雞蛋、蘑菇、牛奶、豬肉、大米、蝦、大豆、西紅柿和小麥。此組合是根據大量臨床流行病學統計數據得出的結果。 檢測只需抽取1毫升血液。抽血前可正常飲食,無需特殊要求。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進行測試,3小時后就可得到結果。該測試結果能顯示受檢者是否對某種食物不耐受以及不耐受程度(輕度、中度或是重度)。醫生可據此給出正確的飲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