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評選2008年中國網絡最雷人的詞匯,“山寨”絕對能躋身前三名。短短一年里,你會發(fā)現(xiàn)身邊很多人用起了“山寨”手機,電視里出現(xiàn)了“山寨”電視劇《丑女無敵》;小劇場里開始演出“山寨”話劇《拿什么整死你,我的愛人》;一個個外形相似的“山寨”明星也紛紛出演各類廣告;更有老孟在網上要舉辦“山寨”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叫板央視春晚。
“山寨”一條街正是在這個時候紅起來的。南京的一個網民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一排臨街的店鋪全是“山寨”版的,便把這條遍布“李明”、“必勝糊”、“巴克星”、“曲同氏”等“雷人”招牌的街道照片放到網上,引來無數網民競相轉帖。雖然事后證明,這是當地某開發(fā)商的炒作行為,但如此“山寨”的做法還是讓人感慨“山寨”文化之猛烈,“山寨”文化儼然成了氣候,甚至有人驚呼“無人不山寨”。
一、“山寨”的概念及其衍生
其實,“山寨”并不是21世紀的產物,古已有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勤勞又聰明的人們,早已有了照貓畫虎的技藝。只不過在今天,它有了一個與時俱進的名字叫“山寨”,換了“馬甲”,讓很多人不認識罷了。
“山寨”本義是筑有柵欄等防守工事的山莊;或者泛指村莊;舊時綠林好漢占據的山中營寨。這一詞在廣東話里代表占山為王,有不被管轄的意思。通俗地說“山寨”就是盜版、克隆、仿制等,一種由民間IT力量發(fā)起的產業(yè)現(xiàn)象。精明的廣東商人將“山寨”發(fā)揚光大,成為一種由民間力量發(fā)起的產業(yè)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以兼容的強大功能、花哨的包裝、低廉的價格贏取消費者而盈利。主要表現(xiàn)形式為通過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首先涉及手機、游戲機等不同領域,由此衍生的詞匯有“山寨機”、“山寨明星”、“山寨鳥巢”等。現(xiàn)在所謂“山寨”,還有調侃的意思,不光是指技術產品,還延伸到文化現(xiàn)象。這種文化善打擦邊球,經常行走在行業(yè)政策的邊緣,引起爭議。
2008年12月2日央視“新聞聯(lián)播”節(jié)目對“山寨”現(xiàn)象進行探討,五成網友看好“山寨”現(xiàn)象。在此之前,沒有多少人敢想像這么不入流的“山寨”風能夠入“新聞聯(lián)播”的“法眼”。在絕大多數人眼里,“新聞聯(lián)播”并不是一檔純粹的新聞節(jié)目,長久以來被賦予的政治色彩給了它一定的權威與神圣。在“新聞聯(lián)播”里露了臉,只要不是以負面被批評的角色出現(xiàn),那么它的社會價值和影響力無疑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山寨”一出,無人爭鋒,之前流行的無厘頭文化,包括網絡流行的雷文化、圖文化,現(xiàn)在都被歸到了“山寨文化”這桿獵獵作響的大旗之下。
二、“山寨”的傳播模式分析
1、傳者方面
傳者的傳播動機促使“山寨”文化的流行。首先,傳者的傳播動機與外部環(huán)境的擠壓有關。生活在都市之中,各種壓力讓每一個職場人喘不過氣來,上班和下班成為日復一日的必修課。煩累和苦悶只有掌燈時分在網絡里才能得以釋放。生活中不能扮演的角色,在網絡中就可以扮演;現(xiàn)實中不敢想像的活動,在網絡中可以參與。在網絡中任何人都是主角,在這里可以發(fā)發(fā)牢騷、嘮嘮家常、傳傳圖片,在這里心可以完全不設防。
其次,傳者的傳播動機與內心需求有關。當他們的思想、意見不能得到主流認可,或者當少數人把持、壟斷民意出口時,他們的需求表達渠道不夠通暢,沒有出口,或者出口太小了,自己就必然要選一些渠道使自己得以發(fā)泄。現(xiàn)在的IT技術、互聯(lián)網技術那么發(fā)達,為傳者發(fā)泄自己的需求提供了一個基礎技術支撐。前些年流行惡搞,就是人們對現(xiàn)實中的丑惡、荒唐、無知、不義、乏味東西的不滿意。用其憤世嫉俗和玩世不恭的言行來表達對真善美的強烈渴望。同理,現(xiàn)在的“山寨”現(xiàn)象也是希望徹底顛覆傳統(tǒng)行業(yè)的潛規(guī)則,建立了以“山寨”文化為基礎的價值序列。以后類似的文化、現(xiàn)象肯定越來越多。
最后,傳者的傳播動機與經濟利益的驅動有關。網絡的零成本信息發(fā)布為傳者提供了零成本銷售渠道,仿造名牌產品提供了零技術成本。網絡的病毒營銷也為“山寨”產品省了不少的廣告費用。這條銷售鏈中間省掉了很多環(huán)節(jié),使得利潤相當誘人。
2、傳播渠道方面
網絡突破了傳統(tǒng)媒體的單向傳播,實現(xiàn)了一種“集制作者、銷售者、消費者于一體的系統(tǒng)”。它拋卻了“守門人”的角色,強化了交互主體性的特征,實現(xiàn)了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的兼容。網絡的流行引起了傳播行為的變化,改變了傳統(tǒng)媒介的間接傳播模式,網絡傳播反饋信息迅捷,對深層次傳播效果更高,為“山寨”風行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持。
網絡是一種“零進入門檻”技術,即網絡滿足五零條件:“零編輯、零技術、零體制、零成本、零形式”只要會使用電腦的人,基本上都能夠快速掌握網絡的使用方法。這從技術層面上為普通人發(fā)布信息開拓了渠道。
“山寨”文化能夠出現(xiàn)并且風行,就是因平民擁有了網絡這樣一個比較方便、便宜的表達技術。網絡的出現(xiàn)使這種平民化的文化有了傳播的空間,這在互聯(lián)網誕生前的傳播時代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像寒江雪的“山寨”式“百家講壇”,當央視“百家講壇”拒絕了他的自薦之后,他在網上開始了自己的“百家講壇”,做得還相當不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些人的歡迎。由此可見,網絡的魅力非同小可。
3、受眾方面
理論上“山寨”文化的網絡傳播往往指向兩部分受眾,一部分是定向的受眾,即傳者希望信息達到的那些人;另一部分是非定向的受眾,即在茫茫網絡中偶然接觸該“山寨”產品的那些人。因而“山寨”文化的受眾對象既有指定性又有隨意性。
由于在網絡的傳播中反饋渠道暢通。不管哪部分受眾在這里都毫不掩飾對“山寨”文化的好感,究其原因如下:
首先,網絡獨特的傳播方式顛覆了大眾傳播媒介的傳播模式,具有很強的交互性,充分體現(xiàn)了受眾的主動性,同時網絡的消解力量使傳者和受眾邊界完全消失,大家都是雙重身份既是傳者也是受眾。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關系里有兩樣東西很有特色:其一是對同一件事情,如果由關系和我不同的人來做,同樣的活兒我給的評價可能很不一樣,費孝通先生稱此為“差序格局”,這種格局決定了中國人對與自己有關系、自己參與的事情更具親近感,也有不同于陌生事物的評價標準。所以,受眾對于自己能親自參與導演的“山寨”文化趨之若鶩,導致了“山寨”風行。
其次,“山寨”的追隨者大部分發(fā)是“中等收入者”下層的年輕人,也就是“80后”的年輕人。他們對于社會也多有不滿和抱怨,同時自己向上奮斗的信心也開始弱化,將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挑戰(zhàn)更多地歸于社會,而不是自身,他們通過匿名發(fā)帖在虛擬世界里來表達他們在現(xiàn)實世界里被忽視的意見和看法。在現(xiàn)實的社會中他們可能是低級白領,也可能是大學生、研究生,也可能是在家中靠父母生活的還沒有找到社會位置的青年。
這和日本社會觀察家三浦展的著作《下流社會》里提到的年輕一代有相似之處,三浦展的觀點是當下的日本社會已經形成了一個所謂“下流社會”,年輕一代源源不斷加入下流社會,其最大的特征并不僅僅是低收入,更在于溝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學習意愿、消費意愿等全面下降,也可以說是“對全盤人生熱情低下”在網絡中他們異常熱情和激烈,但在現(xiàn)實中卻意愿低下、相當沉默。同時,以一種“個性”的張揚以及對社會的批評,來放棄在社會中無法抗拒競爭和奮斗的要求。
這樣一批年輕人他們暢游在網絡的虛擬世界當中,收入雖說不高,但骨子里卻很“小資”,渴望消費更高層次的產品,卻苦于囊中羞澀。于是當網絡出現(xiàn)了“山寨”產品,他們欣喜若狂。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山寨”手機在技術、設計上已經可以媲美品牌機,甚至超越了品牌機!而且價格很便宜,便宜到讓人偷笑。年輕人何樂而不為呢?
最后,高級白領階層也是“山寨”忠實的受眾、追隨者。他們追求時尚的生活,同時也標新立異,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與眾不同,他們旗幟鮮明地擁護“山寨”。IT業(yè)更新?lián)Q代異常迅速,追求時尚就要經常更換IT產品,這也是一筆不菲的開支。更何況,一些產品總是要經過富商大款、機關要員等階層后才能流傳到普通老百姓手中。“山寨”風打破了這條產品消費鏈條,直接把貌似高端的產品送到了普通受眾手中,滿足了白領們追求時尚的虛榮心。
三、“山寨”的理性審視
麥克盧漢在傳播學理論上有個非常有名的觀點:“媒介即訊息”。媒介對信息、知識、內容有強烈的反作用,它是積極的、能動的、對訊息有重大的影響,它決定著信息的清晰度和結構方式。依照這理論,我們對“山寨”文化的到來要有包容的態(tài)度,不要苛責它,更不要把它作為主流文化的對立面,而是給它一個充分的發(fā)展空間。
首先,媒介即訊息表示,媒介對個體和社會的影響源于新尺度的產生;任何一種新的媒介,都要在我們的事務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這也就意味著媒介對社會內容準確表達并且對社會發(fā)展有著深刻的影響,甚至引起文化的變遷。所以,山寨文化是媒介發(fā)展進步引起的文化變遷的一種表現(xiàn),現(xiàn)在只是初級階段,它會更加完善成熟。
其次,媒介即訊息表示,媒介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感知方式。網絡時代跟大眾媒介時代相比,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都發(fā)生了極大的改變。有些人每天要花大量的時間在網絡上尋找新聞、娛樂資訊,有些人甚至在網絡的虛擬空間里尋找樂趣。面對面的兩個人沒有話說,一切語言都訴諸鍵盤。天涯海角的兩個人聊得火熱,一切語言仍訴諸鍵盤;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yōu)榱烁仙鐣绷鳌R冻霰纫酝魏螘r代更大的努力,同時信息的泛濫也使得人們對權威的態(tài)度不再頂禮膜拜,而是解構和消費。
因此,在這個依賴于網絡表達而被稱為個性張揚的時代,草根們已經創(chuàng)制出了形形色色的自有文化產品,諸如博客、惡搞、無厘頭的表達,以及現(xiàn)在出來的“山寨”文化,僅是民間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一種形態(tài),是一種時髦,是一種時尚,更是網絡時代一種對權威的另類解讀。我們不能把“山寨”文化當做是對權威文化的對立面,而應該是文化多樣化的一種表現(xiàn)。
最后,媒介即信息表示,信息的意義在于它帶來的變化效應,不同的媒介帶來的變化效應不同。與傳統(tǒng)媒介時代相比,網絡時代表達自己觀點的方式發(fā)生的變化,并由此引起了社會效應。在網絡時代個人有了更好的途徑表達自己的意見,并且話語權得以更加充分發(fā)揮。
正如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夏學鑾教授所說,“山寨文化”說到底是民間文化、草根文化,是民間思想意識與主流文化不相適應而產生的,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xiàn),但并不必然表現(xiàn)為反文化,跟主流文化不一定就是相對立的,這個文化形態(tài)是永遠存在的,不可能消滅掉,而且也沒有必要消滅掉。“山寨”文化其實就傳播意義而言,意味著官方話語、精英話語實現(xiàn)了向平民階層話語和大眾話語的轉移。有人說是對權威的挑戰(zhàn),其實挑戰(zhàn)是好的,只有挑戰(zhàn)才有進步和發(fā)展,這對主流文化來說是一種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