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是英文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縮寫,意思是信息技術。所以我們稱為IT類雜志的就是關于信息技術的,如關于電腦技術,電子消費類產品及信息產業行業內容的雜志。目前在我國,IT類雜志已成為三種廣告投放量最大的雜志類型之一。而《微型計算機》則是其中的翹楚。雖然它并不是中國發行量最大的IT雜志,但由于它獨特的雜志定位和先鋒的辦刊風格,使它成為中國IT雜志的領頭羊。下文將對《微型計算機》的發展狀況作一梳理,并試圖通過對此雜志發展道路的解析對中國IT雜志的發展做些探索。
《微型計算機》1980年創刊于中國重慶,是由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創辦,是一本專為電腦發燒友介紹電腦硬件生產與技術的半月刊雜志。以其專業的評測技術、客觀公正的評測態度、深入透徹的市場分析和報道,成為業界最具影響力、最權威、發行量最大的專業電腦硬件雜志。目前期發行量達40萬冊,月發行量80萬冊,是國內發行量第一的電腦硬件雜志,并被評為中國“雙效期刊”,且在第二屆、第三屆“國家期刊獎”評比中成為唯一入圍“重點科技期刊”的電腦技術普及類刊物。
《微型計算機》早期是一本學術類的期刊,演變成現在的市場化的科普讀物甚至帶有時尚色彩的雜志經歷了近20年時間。以下就是《微型計算機》的發展歷程。
一、發展史概述
1980年創刊(學術期刊,雙月刊)。
1997年7月改版(改為面向大眾的電腦硬件刊物,確定英文刊名為NewHardware)o
1998年1月,正式由雙月刊改為月刊。
1999年7月,發行量突破25萬,期。
2000年1月,正式改為半月刊。
2000年第7期,英文刊名改為Mi-croComputer。
2001年,發行量達到28萬/期。
2002年12月《微型計算機》在第二屆“國家期刊獎”評比中成為唯一入圍“重點科技期刊”的電腦技術普及類刊物。
2005年《微型計算機》獲“第三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
2008年《微型計算機》期發行量40萬冊,月發行量80萬冊。
二、發展歷程
在《微型計算機》20年的發展歷程中,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期間有過多次改版定位,雜志的內容和經營模式都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每個階段都呈現出了不同的面貌。
1、科技學術期刊階段(1980年-1997年6月)
在這個階段,許多關于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的雜志都是由科技部門或高校創辦的。并且當時計算機在中國只存在于科技部門和少部分高校,普通人是接觸不到計算機的,所以此時這類雜志的定位都是科技學術期刊,都掛靠主辦單位享受補貼,面向科研人員和高校師生。雜志的內容強調學術性,多是雙月刊,不講盈利。《微型計算機》也不例外,它是由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在1980年創刊于重慶的一份關于計算機科學技術的學術刊物,并不面向市場,為雙月刊。這段時間長達近17年。
中國科技情報所重慶分所作為科技部的一個公益類科研機構,主要業務范圍是數據庫、中文期刊數據加工等科技信息情報業務。1992年,它更名為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但熟悉它的人都還是習慣性地叫它“情報所”。
遠望公司脫胎于情報所的第三研究室。1995年年初,原情報所副所長饒生忠打算在第三研究室做一個試點,辦一本市場化的計算機期刊。因為情報所內部發生了一些變化,前情報所是一個事業單位,有國家撥款,沒有生存壓力,但現在,事業經費開始逐年削減。如果要壯大,就不能不開拓新業務,不能不考慮將現有的產品進行市場化的轉變。并且當時正處于中國計算機普及的第二次高潮期,社會對計算機知識的科普讀物需求旺盛、IT行業的興起也引發了對IT媒體的需求。當時電腦普及類媒體《電腦報》《中國電腦教育報》《電腦愛好者》創刊不久,都非常迅速地成長起來。
在這種形勢下,饒生忠決定辦一本全新的雜志,這個“新”,就是要和現在所里的期刊不一樣,包括內容、定位和管理體制。而且要在管理體制上創新,最好的辦法就是單獨成立一個公司進行經營,這樣就成立了遠望資訊公司。
1996年,遠望資訊公司的成立標志著研究所市場化進程的開始,也意味著《微型計算機》即將轉型。果然,在1997年7月,《微型計算機》改版,由原來的面向科技工作者的學術期刊改為面向大眾的有關電腦硬件的雜志。《微型計算機》的主管部門也由事業單位性質的情報所轉為了公司性質的遠望資訊公司。
2、面向大眾的技術普及階段(1997年7月-2004年)
1997年7月《微型計算機》改版,由原來的學術期刊改為面向大眾的電腦硬件刊物。當時的電腦剛剛開始普及走人尋常百姓家。一統電腦市場的品牌電腦由于價格昂貴導致的低性價比使得許多電腦愛好者裹足不前。這無疑為兼容機在中國的市場上提供了一個相當大的消費群。所謂的兼容機就是自己購買配件或裝機店推薦配置組裝的電腦。因為消費者既可以自由選擇主板、CPU、內存等電腦配件,將其組裝成自己喜歡類型的電腦而且價錢也比品牌電腦便宜許多,又能感受到自己動手拼裝一臺電腦的成就感,所以兼容機的市場逐漸擴大,一般非商業用戶都會選擇兼容機。但拼裝一臺電腦并不是把零配件裝到一起就能用,要讓機子能正常運行,牽扯的方面比較多。比如不同廠家生產的配件之間以及硬件與軟件之間都涉及兼容性的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電腦是無法長期正常運行的。但因為這是一個新生事物,所以關于這方面的信息都比較少,而市場又有對這類信息的需求。
《微型計算機》正是在這種環境下進行的改版,并把自己明確定位為:只談硬件,面向DIY(do it yourself),也就是面向電腦硬件愛好者和喜歡組裝電腦的用戶提供信息的期刊。這一時期,結合自身定位,《微型計算機》先由雙月刊于1998年1月改為月刊,定價為5元左右,面向的是普通大眾。2000年,該刊再次改版為半月刊,價錢也提到了6元左右,但雜志的期發行量并未太大變化。說明雜志在讀者心目中地位穩固。2000年9月,據IDG統計顯示,《微型計算機》刊登商業廣告的增長率居中國電腦媒體之冠。在取得優秀的經營業績的同時,雜志也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1999年9月,被重慶市新聞出版局評為1999年十佳優秀期刊;2001年《微型計算機》加入中國期刊方陣,被評定為“雙效期刊”。這一時期雜志的盈利是以發行為主、廣告為輔。
3、引入時尚元素的電子硬件雜志(2005年至今)
近幾年來,數碼電子產品大行其道,如電腦、手機、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MP3等等。這類數碼電子產品的技術發展速度極快,升級換代非常快。數碼電子產品蘊育了一個巨大的數碼電子產品的廣告市場,而這類數碼電子產品的選購和使用往往也有許多的技巧在里面,所以許多的IT雜志面對市場的這種新動向,都采取了許多新措施應對。
《微型計算機》也不例外,雜志進行了擴版,彩頁增加了許多,印刷更趨精美,依靠雜志本身在讀者中的好口碑、高發行量以及電腦數碼產品的相關性,吸引了不少電子消費品的廣告。雜志的定價調升為8.5元一本。這導致了雜志發行量的減少,但強化了雜志在特定讀者群中的品牌特性,可明顯看出雜志的盈利策略及辦刊策略在作調整。簡單介紹電腦硬件知識、技術性的文章越來越少,而專題越來越多,甚至雜志會用連續幾期的固定版面作一個方面的專題。近一步加強了雜志在硬件評測領域的權威性。拿到手上的雜志已不像一本技術普及刊物,更像一本以電腦硬件、消費類電子產品為內容的時尚雜志。雜志時尚化趨勢非常明顯。雜志的盈利模式也由發行為主,廣告為輔,逐漸轉向以廣告為主的盈利模式。
三、未來的發展趨勢
中國IT雜志未來的走向分化差異很大。寬帶的普及、上網費用的大規模下降、豐富并且免費的網絡資源肯定會分流相當多的IT雜志受眾。所以,未來中國IT雜志必然有兩種趨勢,一種是走低價格介紹入門知識的普及型路線,一種走高價的印刷精美的帶有時尚元素的路線。前者則主要靠低價求大的發行量賺取發行收入為主,而后者則以受眾定位明確靠品牌化戰略吸引大量廣告為主要盈利模式。而《微型計算機》很明顯現在走的是第二條路線,也就是走強化品牌地位,引入時尚感,以自己獨特的固有的受眾群吸引大量廣告的路線。從《微型計算機》自身來講,這種發展路線是適合的。因為經過近20年的發展,《微型計算機》在讀者心目中已經樹立起了“中國電腦硬件雜志第一”的良好品牌形象,培養了大量的忠實受眾。很多人都是從上大學開始接觸此雜志并持續購買閱讀的。更重要的是《微型計算機》的讀者群絕大部分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中青年男性。這部分人群在當前中國市場,特別是IT類,電子消費類商品市場上是購買力和影響力最大的消費群。擁有這部分讀者的《微型計算機》自然能吸引來與之相應的大批廣告客戶。而雜志自身實力的增強無疑受廣告客戶的影響就會小,在樹立自身公信力方面會更加有利。這就成為了一個良性的經營循環,對雜志的發展自然大有裨益。
以上對IT類期刊《微型計算機》的歷史發展作了一簡單梳理,并根據它的自身條件和歷史發展過程對雜志的未來趨勢作了預測。作為中國最早的IT類期刊之一,《微型計算機》的發展道路在中國的期刊領域有它獨特的地位,在中國期刊和IT廣告界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的。所以對它進行研究對了解整個中國的IT期刊生態是必要的,通過它我們也可看到中國IT期刊未來發展的一條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