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出“大散文”觀念,開創散文新時代
從筆者的生命年齡說要比《美文》大多了,從筆者的寫作時間看也比《美文》長一些,但可以說與《美文》一塊成長,是因為筆者的散文及報告文學寫作幾乎是與《美文》一塊成長起來的。
1992年,《美文》創刊,筆者有幸在蓮湖公園參加了《美文》組織的創刊座談會,聆聽了賈平凹對“大散文”概念的闡述,他說散文是大而化之的,散文是大家可隨便的,散文就是一切的文章。在這塊園地上,你可以抒發天地宏論,你可以闡述安邦治國之道,可以做生命的沉思,可以行文化的苦旅,可以談文說藝,可以賞魚蟲花鳥。由此可見,《美文》強調散文寫作的平民意識和創新精神,為散文寫作提供樸實、自由、寬松的發表園地。
在辦刊過程中,賈平凹寫了大量的諸如《讀稿人語》之類的評點式文章,編輯部圍繞著提出的問題組織了大量的稿件,設立一系列專欄,如:1993年,《美文》設立“散文與小說和詩歌的界限”專欄,請小說家和詩人撰寫文章,探討散文文體的外延等問題。其中鐵凝的《散文河里沒規矩》一文產生了廣泛影響。
1998年,《美文》設立“當代散文寫作隨訪”專欄。針對散文寫作存在的一些問題,隨訪蕭乾、余秋雨、周濤、張偉、許道明、丁帆、李敬澤、謝有順、韓小蕙、王劍冰等47位國內外知名作家、學者和編輯家。同年,韓小蕙發表《散文不能離文學越來越遠》,產生廣泛影響。
1999年,《美文》設立“行動散文”專欄,倡導散文寫作“走出書齋,走出自我,關注社會進程,寫出生存實感”。
筆者那時業余已寫作一些抒情散文和游記作品,剛調到出版行政機關工作,畢竟工作范圍有限,不可能涉獵更廣泛的生活,囿于文山會海的機關事務和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寫作題材等方面遇到了困惑和突破的問題。
大散文觀念的提出使包括筆者在內的一批業余作者的思想解放、眼界開闊,原來散文可以這么寫,其題材范圍如此廣闊,歷代文學大家的文集里有幾篇是正兒八經的抒情散文呢?并不都是抒情散文或游記,而是大量的奏折、案牘、書信等文章,他們大多數也是在衙門為官的,相當于今天的機關公務員,筆者就是這樣的角色,古人尚且在工余寫出那么多的文章,我有何不可呢?
于是筆者在業余時間一邊翻閱著每期的《美文》,品味著其中的文章,一邊拿起手中的筆,寫身邊的事或觀察到的事甚或聽到的事,寫出一系列的生活和讀書隨筆,結集為《行余集》,取行有余力而為文之意,得到平凹先生的肯定,賜序予以鼓勵。
隨后筆者的視野進一步放開,結合工作也寫作了一些紀事散文或報告文學,比如參加農民減負檢查工作,寫作了《陜南農民減負檢查筆記》,并有幸在《美文》刊發,引起廣泛的關注;又如赴鎮安救災,寫作了《救災筆記》,同時創作了《渭河大水災》,《美文》垂青選載了后者,受到讀者的好評。
二、海納百川,造就一批業余散文家
在《美文》辦刊過程中,賈平凹堅持大散文理念,進行了多方面的實踐,首先是盡力克服狹隘的散文意識,大開散文的門戶。他認為寫散文不應是散文作家的專利,小說家、詩人、藝術家、學者、哲學家、科學家,以及社會獨領專長的各界專家,只要是好的文章,都提供版面發表,倡導不拘一格。
這樣,十五年來,《美文》集合了一大批作家,也培養了一大批散文新人。于是,小說家莫言、畢淑敏,詩人舒婷、葉延濱,藝術家韓羽、韓美林,學者費秉勛、李浩,哲學家周國平,科學家楊振寧等人的散文在《美文》相繼刊發了,使散文創作隊伍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勃勃態勢。
當然還有軍人作家朱增泉中將、周濤少將的散文,電影戲曲藝術家張藝謀、魏明倫的散文也出現在《美文》上,使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張偉、李宗奇、李育善、王云奎等官員的散文作品紛紛發表,竟蔚然大觀,被評論界譽為“官員散文熱”現象,其中李宗奇、王云奎的散文作品先后榮獲冰心散文獎。《美文》還特意刊發賈平凹、余秋雨等名家的讀稿人語和序文,通過對李宗宗、李育善等業余作家的作品進行點評,指出散文界甚至文壇普遍存在的問題和弊病并予以矯正。
例如賈平凹在《讀稿人語》中說:他(李育善)或許算不上才華橫溢的人,作品也不華麗,但他看似平實的文筆又很講究,自成特點。雖行政事務冗雜,我驚奇他作品中沒有腐儒氣。沒有官場氣,也不恃子氣,能讀出他的定力極強,寫作時心靜。現在文壇上有一種病,即尖巧新穎,綺艷輕佻,他沒有受感染,而行筆沉著、意境寬博。
余秋雨在《從李宗奇的散文談起》一文中對業余作者的創作予以充分的肯定,他說:從根本上說,文學首先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素質。一些被事實證明具備很高文學素質的人終于以文學為專職了,這是一件好事,然而更好的事情是他們仍從事著別的職業,偶爾執筆卻成文學。文學在這些人手上,不慌不忙、不追不趕,如霜后的楓、如雨后的嵐,如午后的酒,悠閑自如、令人羨慕。
其次,在體例上,打破敘事的、抒情的、議論的固守模式,拓寬了散文的路子。去細究散文是什么、小品文是什么、隨筆是什么、雜文是什么,反對以題材、寫法、流派給作品分門別類。把食物分得太細,是胃口不好的表現。粗細搭配,腸胃不累,反而還有益健康。《美文》的胃口是好的,腸胃是健康的,除散文、隨筆外,雜文、日記(《艾青日記》)、書信(汪曾祺《美國家書》),甚至公務工作手記(王云奎的《一個財政局長的工作手記》)、編劇導演雜記(張藝謀《(紅高粱)導演闡述》)、講話發言報告(楊振寧《在中國科協2000年學術年會上的報告》),只要寫得精彩,無不網羅刊中。使《美文》園地里百花齊放、美不勝收。
再次。在區域上,突破國界,刊發海外華人和外國作家的散文作品。1995年,《美文》設立“海外華人寫作欄目”,不僅系統介紹臺灣、香港以及海外的華人散文寫作,而且設立“旅美華人作家散文筆會”,集中刊發旅美華人散文作品,展示海外華人在異域的寫作成果。此外還刊發外國作家的優秀散文作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樣既拓寬了大散文的區域,也開闊了讀者的視野。
三、創辦少年版,培養散文新秀
2000年,賈平凹與他的同事們籌辦《美文》下半月刊。下半月刊以文學少年閱讀為主,集中刊發中小學生創作的優秀散文作品。展現新一代少年的文學風采,不拘一格,力推少年寫作好手,以多樣化和包容性培植文學少年新星。
同年九月,國學大師季羨林欣聞《美文》下半月刊創刊,揮毫題辭:《美文》是中國散文雜志中的一株奇花異卉,希望這一株花再開出更多更美的花朵,為中國散文增光添彩。
2001年,《美文》下半月刊正式出版。同時上半月刊改版,由48頁增至80頁,從此《美文》花開兩枝,爭奇斗艷,各有千秋。
《美文》下半月刊每期選刊華人少年優秀作品,請優秀教師和專家學者予以點評,提高少年作者的寫作水平。同時,選登中國古代優秀散文作品和外國優秀散文作品,并予以評論,提高少年讀者的文學鑒賞力。此外,還舉辦“全球華人少年美文寫作大賽”,促進少年散文寫作。
2002年,《美文》雜志社舉辦首屆“全球華人少年美文寫作大賽”。費瀅、叢治辰、蘭姍獲首屆大賽金獎,分享十萬元獎金,五篇獲獎作品入選國家全日制中學語文讀本(必修)。此舉大大提升了《美文》的知名度,增加了《美文》的發行量。次年,《美文》雜志期發行量突破八萬冊。
2004年,《美文》下半月刊十篇作品入選國家全日制中學語文讀本(必修)。同年,余秋雨、阿來、余華、葉兆言、蘇童等著名學者、作家為“全球華人少年美文寫作大賽”命題。
2005年,航天英雄楊利偉為“全球華人少年美文寫作大賽”復賽命題。
2006年,航天英雄費俊龍、聶海勝為“全球華人少年美文寫作大賽”復賽命題。
2007年,《美文》雜志發行量突破十萬冊。同年,余秋雨為“全球華人少年美文寫作大賽”決賽命題。
從2002年至今,《美文》雜志社舉辦“全球華人少年美文寫作大賽”7期,獲獎作品87篇,有17篇作品入選中學課本或讀本。
2008年5月22日,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的第十天,賈平凹為余震中復課的北川中學題詞“少年強則中國強”,對災區的青少年寄托了無限的期望。
要說與《美文》一塊成長,不能不說到筆者的女兒,她的學齡與《美文》相當,筆者為她提供的課外讀物就有《美文》,在《美文》的熏陶下,她從小學起就開始學習寫作并發表作品。上大學后,她利用假期在向往的《美文》編輯部實習,受益匪淺,不久她的散文博客作品榮幸地被《美文》選登,受到了關注。
可以說我們父女和許多的作者和讀者一樣伴著《美文》的成長而成長,《美文》給了我們新的思想觀念,開闊了我們的眼界視野,滋潤了我們的心靈和精神,并提供耕耘的土地,使我們的創作由此扎根、生長、開花、結果。我們和《美文》見證著彼此的成長,我們還未成功,將與《美文》風雨同行,為讀者奉獻更美更好的花果。
(作者單位:陜西省新聞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