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習仲勛傳》編委會編、賈巨川先生執筆的《習仲勛傳》(上卷),以豐富、翔實的史料展示了習仲勛其人、其事。敘事、寫人、言志,大處著眼,高處俯瞰,以時勢為軸,以史料為骨,使一代血肉豐滿、形神兼備的老共產黨員的形象呼之欲出,引導讀者深入到傳主的思想深處和內心世界,從更高更深的層次上認識老一輩革命者的本色。理解他為什么會選擇革命道路,為什么國家、人民是他終生為之奮斗的目標和力量的源頭活水。
同時,《習仲勛傳》(上卷)也呈現給我們西北地區革命史的濃縮版。因為,傳主習仲勛就是這塊土地上土生土長的一大批革命者,如劉志丹、謝子長等中的一員,他們的畢生同發生在這塊土地上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血肉般緊密聯系在一起。
《習仲勛傳》(上卷)從1913年習仲勛出生寫起,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間跨度長達36年。在這一時段,相繼發生了關系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統治,而北洋軍閥竊取了勝利果實;五四運動爆發,馬克思主義傳到中國,中國共產黨成立;抗日戰爭爆發,延安成為中國革命圣地;解放戰爭勝利進行,新中國宣告誕生等。在這一時段,習仲勛由“而立”之年走向“不惑”之年。由一位熱血青年到接受馬克思主義,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國共產黨,從陜甘邊區走向陜甘寧邊區,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奮斗不息,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這一時期,是風云激蕩的大變革時代,舊中國走向結束,新中國、新紀元開始。
要全面認識、了解習仲勛,必須認識、了解西北地區革命史,還必須進一步了解和認識陜西。《習仲勛傳》(上卷)由此切入,真實地反映了一個時代和一方土地歷史之厚之重,反映了習仲勛的前半生同陜西、西北地區和中國革命的有機聯系;也反映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與非大博弈的社會環境,優秀的人文傳統對習仲勛人生觀、世界觀乃至整個人生歷程的深刻影響。讀者在閱讀中心靈窗戶洞開,“以史為鏡”之感油然而生,受到熏陶感染,汲取營養和力量。
地處西北的陜西是一方神奇而謎一般的土地。它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秦的統一大業和以后的漢唐盛世,代表了一個歷史時代經濟、人文的高度。黃帝陵、秦皇、漢祖和唐宗之陵墓和眾多文物古跡,成為輝煌歷史的記號。深厚的文化積淀,鐘靈毓秀的土地,哺育了崇尚正義、大氣、豪爽、包容性格的一代又一代三秦兒女。然而自唐以降,這塊土地開始走向衰落,以至成為貧窮、落后、荒僻的同義語。在歷史走向20世紀30年代中葉,中國共產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北,從而使延安成為中國的大本營,承載著全中國人民的希望。從延安到北京,新中國宣告誕生,陜西又一次震驚了世界。
包括習仲勛家鄉富平縣在內,在這一方土地上。人民反抗統治階級的壓迫、剝削的斗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在近代。同盟會的革命活動如同星火,發生在蒲城縣的反專制的學生運動,成為辛亥革命前夕一曲清王朝滅亡的前奏。辛亥革命、反袁斗爭、五四運動在富平縣,在陜西呈現燎原之勢。在共產黨領導下,把人民革命斗爭推向一個全新階段。富平縣德高望重的民主先賢和早期的共產黨員,深深影響著滿腔熱血追求正義投身于進步活動的習仲勛。他13歲加入共青團,15歲加入中國共產黨,走上以中國人民的解放為大目標的革命道路。習仲勛終生念念不忘的是參加反抗八國聯軍犧牲的大伯,他的老師、共產黨員武廷俊、嚴木三以及一起戰斗在陜甘邊區的劉志丹等戰友。了解了陜西、了解了西北地區革命史,我們就會發現陜甘邊區的建立,為黨中央、中央紅軍提供了危難之時的落腳點,就帶有歷史的必然性。當然,黨中央的到來挽救了岌岌可危的“陜甘邊區”。由此,習仲勛開始一步一步由地方根據地負責人。到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肩負更重的責任,投身到更大范圍的革命洪流之中。
豐富、翔實的史料是《習仲勛傳》(上卷)成功編寫和出版的基礎。來自中央檔案館、解放軍檔案館以及陜、甘、寧、青、新省(區)的檔案資料;通過走訪百余名習仲勛的老戰友、親屬、有關工作人員收集的資料,閱讀參考和習仲勛有關的一些出版物等。汗牛充棟般的史料,在作者匠心運用下,如同韓信用兵、多多益善,各得其用,使“靜態的資料”得以激活,放射出光芒。
強有力的顧問班子、編委會,是《習仲勛傳》(上卷)編著成功的可靠保證。由馬文瑞、王恩茂、汪鋒、馮文彬等老同志共計50人之多。組成了大陣容顧問班子。這些老同志是習仲勛同志的老戰友,是歷史的參與者、見證人。由原中共陜西省委書記張勃興擔任主任的15人組成的編委會,行之有效地開展資料征集、撰寫書稿等事項。顧問和編委會通力合作,以高度負責的態度,求真求實,審核資料、書稿,以精益求精、嚴謹的作風確保了《習仲勛傳》(上卷)成為一部高質量的信史。
值得稱道的是述而少論、甚至不論的編寫方法,為該傳增色不少。“述而不論”是“志書”的編寫傳統和基本特色。《習仲勛傳》(上卷)的編寫中,作者重在史料的運用,而很少議論。有豐富、翔實的史料支撐,論由史出,也把“論”留給時間,留給讀者。這一寫作特色和方法的成功運用,有力地增強了該傳的社會效果。
遍閱全書,掩卷深思,收獲頗豐。豐富、翔實的史料,顧問、編委、執筆者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歷史人物走出歷史,進入現實生活,使傳主的生平、事跡,特別是他的理想追求、精神風貌和鮮明個性躍然紙上,給人們留下難以磨滅的深刻記憶——
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從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開始,習仲勛在黨組織教育和指引下,把自己的人生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國家的富強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作為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奮斗終生。特別是在長達二十幾年腥風血雨、白色恐怖的日日夜夜,以滿腔熱血,置生死于度外。無論是在學生運動的風潮中,在陜甘邊區地下活動期間,還是在延安保衛戰的嚴峻日子里,他出生入死,堅定不移,勇往直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古人先賢推崇備至的英雄氣概,在習仲勛等老一代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生動的體現。
對人民、國家的深厚感情。習仲勛出身農家,同農民有著天然的聯系,家鄉老百姓饑寒交迫的生存狀況和當局的橫征暴斂,激發了他對老百姓的同情心和對當局的反抗精神。從共青團員、共產黨員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家,習仲勛的視野從一村一鄉一縣擴大到全中國,從反對當年的地方當局到推翻壓迫中國人民的三座大山,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他所追求的不再是一方一域一時的利益,而是中華民族、國家興旺發達,繁榮昌盛。正如傳記所述,習仲勛一生最愛說的話是“我是農民的兒子”。最愛吟頌的詩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即使身處國家領導人高位,老百姓的疾苦依然使他魂牽夢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習仲勛等老一代革命家情懷的真實寫照。
求實務實的優良作風。求實務實是習仲勛一生作風的突出特點。在創建陜甘邊區的過程中,在陜甘邊區抵制“左傾”機會主義的斗爭中,在領導陜甘邊區的土改活動中,習仲勛同志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提出、制定貫徹黨的路線、方針的具體政策和工作方針,作出重大的貢獻。這種求實務實的作風包括勇于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點、錯誤。光明磊落的求實作風,使習仲勛同志能夠模范地團結同志,同心同德開展工作,成績卓著。因而受到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表彰和多次接見,與其共商陜甘寧邊區土改等方面工作大計。他曾參與陜甘寧邊區的領導工作,和彭德懷等領導共同肩負保衛延安的重任。
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在習仲勛同志前半生革命生涯中,歷經困難、挫折、生與死的考驗。曾因參與學潮而坐牢,因開展地下活動多次身臨險境。在陜甘邊區遭受“左傾”機會主義的破壞而危在旦夕的時刻,在黑云壓城的延安保衛戰的日日夜夜,習仲勛同志始終保持著堅定不移的斗志和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迎難而上。克難致勝,表現了共產黨員對人民、對黨、對革命事業的一片赤膽忠心。
開卷有益。讀《習仲勛傳》(上卷),使人獲益良多。習仲勛等老一輩革命家的精神風范光耀千秋,無論是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中華民族繁榮富強、永遠立不敗之地、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寶貴財富。
(作者張祥濤系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原社長,編審;明燭系《陜西工人報》主任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