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詠的新節目“詠樂匯”于去年11月1日在央視二套亮相,“詠樂匯”在熒屏上帶來的那股全新感觀的“CHAT-SHOW”氛圍,在它露第一面時,即已激起觀眾與業界的強烈關注。“詠樂匯”以李詠與成功人士侃談人生旅程中的轉折經歷為主,“濃縮人生百味,笑談人生智慧”是其宣傳語之一。“詠樂匯”播出后不到一個月就達到了1.22%的全國收視率,排名經濟頻道周播節目的首位,并在全國同時段播出的綜藝節目中名列前茅。在電視訪談類節目紛紛遭遇瓶頸之時,作為一個全新型的訪談秀節目,“詠樂匯”一定有著其自身的特點和閃光的一面,使之在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立足和發展,當然其也不可避免地有著一些瑕疵。
一、“詠樂匯”的風格定位
央視論壇上的詠樂吧中稱“詠樂匯”是以主持人李詠邀請朋友做客吃飯為形式的一場閑談,這位嘉賓既可能是一位經濟商業領域的風云人物,可能是科技界的大腕,也可能是文化體育界的名人,還可能是電影明星,總之這是一場與成功人士暢談經營人生智慧的訪談秀。
節目營造了一種輕松的氛圍,在此氛圍中主持人與嘉賓暢談人生成敗,“詠看人生智慧,樂道非凡歷程”,這是一種充滿快樂的“閑談真人秀”局面。
詠樂匯的風格定位與兩個因素有關。
一是李詠這個主持人。讓李詠這樣一個嘻嘻哈哈的主持益智游戲類節目的主持人去主持一個訪談類節目,他一定弄不出“藝術人生”那種傷感的場面,也不會給人以“楊瀾訪談”的那種特有的穩健大方的感覺,更別說“魯豫有約”中的平和溫婉,所以“詠樂匯”一定要適合李詠的幽默輕松歡樂的氛圍,可以說“詠樂匯”是專門為李詠量身定做的節目。
二是節目所在的頻道(央視經濟頻道)。既然是經濟頻道就不可能像綜藝頻道的訪談秀一樣,趨于煽情化(“藝術人生”)或者是故事化(“魯豫有約”)。所以嘉賓無論來自什么領域,暢談的都是經營人生的智慧,在其播放的前兩期節目中的嘉賓都是經濟界不同領域中的精英,包括第三期節目的海巖作為作家的同時也是酒店行業的領軍人物,這一點符合該頻道的經濟特色。
二、“詠樂匯”的主持人
1、李詠的“資本”。李詠先后做過編導、記者,后來轉到了演播室,開始了主持人生涯。先后擔任起“天涯共此時”、“歡聚一堂”的主持,1998年10月走進大型互動式娛樂節目“幸運52”,然后又開始主持“非常6+1”,都獲得了很好的收視率,并且連續三年獲得“十佳主持人”。在2002年李詠加入了春晚的主持人隊伍,連續主持了五屆春晚。風頭正勁的李詠被一些媒體冠以國內主持人的領軍人物,觀眾也越來越喜歡他這個與眾不同的主持人,可以說“詠哥”的背后是有一批忠實的觀眾支持著的,李詠的“資本”使得“詠樂匯”在開播后取得很好的收視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李詠的幽默風趣。天生的相貌到自己設計的花哨西服和蓬松卷曲的頭發,李詠以其幽默的語言和似乎夸張的微笑讓很多觀眾感覺很熟悉。在首播的第一期節目中,李詠邀請到了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總裁俞敏洪。“How are you?Welcome to”“詠樂匯”,見到你,I todayhappy,大大的。李詠以其夸張的“日式英語”開始了央視經濟頻道的全新訪談秀節目“詠樂匯”的第一期節目,場上觀眾一片大笑,節目開場就營造了一種很幽默輕松的氛圍。訪談過程中的李詠也是幽默頻生,時常拿嘉賓或者是自己開涮,在與嘉賓暢談人生旅程中即便聊到尷尬場景,也會帶大家“歡樂”地去面對,不失輕松歡樂。
三、“詠樂匯”的嘉賓
“詠樂匯”的嘉賓如同其名稱一樣是一個“匯”,可謂是匯集天下英豪,前來做客的成功人士將不僅僅來自經濟界,也可能是科技界大腕、文化體育界名人,甚至有些嘉賓還是屬于跨行業的精英。暢談人生智慧,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傳奇。在“詠樂匯”的前六期節目中嘉賓依次為中國教育培訓界的精英俞敏洪、地產界的潘石屹、高產作家和酒店行業的領軍人物海巖、著名的影視明星成龍、搜狐CEO張朝陽、著名影視明星劉曉慶。
詠樂匯中的嘉賓在節目中起了一個很重要的作用,畢竟是節目的一個主角,嘉賓的個人風格、性格特征會給節目帶來不同的效果。成龍性格比較開朗隨意,簡直就是一話嘮,滔滔不絕,而且肢體語言也比較豐富,大大提升了節目的輕松歡快氛圍;張朝陽是個熱愛體育運動的人,在李詠的鼓動下還秀了一段拉丁舞,更是別致精彩;而在與潘石屹的訪談中相比之下就有點遜色了。
四、“詠樂匯”的訪談形式
在“詠樂匯”中,主持人將為嘉賓提供菜品、茶點、酒水等,其間有時談話以輕松幽默的方式(如收卡爆料、虛擬情境表演等手法)點擊和放大嘉賓人生旅程中的轉折點,暢談經營人生智慧,傳達一種積極進取、笑對人生的生活態度。因此,“詠樂匯”的本質是訪談秀,暢談經營人生智慧是其內容,吃飯是其表現形式。
1、邊吃邊聊
訪談的主要方式采用的是邊吃邊聊。
主持人李詠在節目當中與嘉賓邊吃邊聊,當然每吃一道菜或者點心都是有著一定的意義的,這道菜或者點心與嘉賓有著密切的聯系,如玉米粥是俞敏洪的最愛、煮熟的玉米棒是潘石屹的愛好、肉夾饃則體現了張朝陽是陜西人,通過吃這個由頭使得訪談自然輕松地進行,同時也活躍了場上的氣氛(特別是當嘉賓與現場觀眾分享時),也進一步縮短了訪談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聊的內容都以嘉賓經營人生的智慧為主線,選擇嘉賓人生中的最典型的故事,這些故事既要在嘉賓人生中具有轉折性意義,同時又要能最有效地折射出嘉賓在人生的抉擇中所體現的價值觀和經營智慧。
2、配角演員(大勺、小二)
配角演員大勺和小二(有時也會有其他演員),大勺和小二充當著服務員的角色,在訪談中起到了很好的調節作用,他們兩人不是純粹上的服務人員,而訪談過程中的一部分。
在海巖的那期節目中,他們要海巖老師看看能不能寫寫他們倆,而且還要跳槽到海巖的餐飲公司;在連線時,有個觀眾問李詠需不需要廚師時,大勺急了,要求抓緊掛線。這些都是節目中的小細節,正是由于這些細節才使訪談聊天顯得更加輕松快樂,而非嚴肅呆板的對話。
3、卡片故事+VCR
每當要講述嘉賓的人生轉折時,李詠都會拿起特制卡片,就在其將卡片拿起的那一瞬,古典而有韻味的音樂響起,李詠便“繪聲繪色”地講述卡片上的故事,還有精心設計的VCR呈現在觀眾的面前。如在潘石屹的那期節目中,潘石屹講到他人生的第一個階段是只駱駝,李詠模仿了“動物世界”的聲音介紹了駱駝的生活習性,同時配以VCR畫面,形象生動;當潘石屹說自己是只獅子時,又出現了“獅子王”的VCR剪輯。卡片故事和VCR的靈活運用的確給人一種“笑談人生”的感覺。
4、虛擬情境表演
配角演員采用“真人秀”的虛擬情景表演,再現了嘉賓人生中的精彩片段,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如再現了俞敏洪當年創業貼廣告時的那段艱辛經歷、張朝陽在美國留學時的瘋狂生活、成龍電影片中的經典片斷等等。
“真人秀”的虛擬情景表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嘉賓的一些經歷或許已被大家所知道,但是換了一種新的表達方式,逼真地將其呈現在觀眾的面前,避免了“炒冷飯”的嫌疑。
虛擬情境表演也起到了一個興奮點的調節作用,以免引起觀眾的視覺疲勞,配角演員和卡片故事+VCR也起到了類似的作用。
5、大膽互動交流
主持人李詠與觀眾互動交流的環節仍然是節目的重頭戲,通過現場觀眾和場外觀眾電話連線,直接向現場嘉賓提問發難。互動交流就是讓受眾參與節目,成為節目的組成部分,這就使得節目與觀眾不再是一個單向交流的過程,而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
“詠樂匯”中的互動交流分為兩種類型:一是與現場觀眾的互動,這種互動活躍了現場的氛圍;二是與場外觀眾進行電話連線互動。當然這與李詠以前主持的節目有著一定的血緣聯系,但是在訪談秀節目中進行電話互動可以說是一個大膽的嘗試。互動交流環節中的口號“想問什么就問什么,有問必答”更是體現了這種交流的廣泛性和隨和性。
6、哲理式結尾總結
在與觀眾互動交流結束之后,李詠都會對嘉賓的經歷或者是一些突出的特點進行點評式的總結,這總結很好地梳理了整個談話的過程,讓觀眾對嘉賓的個性特點有一個整體上的認識。
雖然成功之道很難講,也沒有定規,但是李詠讓嘉賓以一句話概括自己的成功之道時,嘉賓們還是總結了自己成功路上最重要的因素,如俞敏洪的成功因素是堅持、潘石屹強調注重團結合作、成龍也是強調了堅持、海巖認為要“信天命盡人事”去享受奮斗的過程、張朝陽是注重個人自律以便規避風險、而劉曉慶則是永不失去自信,這些哲理式的總結對觀眾有著一定的啟迪作用,可以說是畫龍點睛。
五、“詠樂匯”的借鑒與創新
有人在網上說看“詠樂匯”會有一種異樣的氛圍:李詠繞場半圈與觀眾擊掌上臺的出場方式,很像“幸運52”;念卡片以及面對鏡頭做出的“勝利”動作,又讓這檔節目很像“非常6+1”;等到嘉賓坐下來開始憶苦思甜,又有點像“藝術人生”。也有人說“詠樂匯”是“魯豫有約”和“藝術人生”的“食堂版”,吃飯的創意來源于TVB的“志云飯局”、VCR在“康熙來了”中已出現了。
但是這并不能說明“詠樂匯”沒有創新,原有事物的重新排列與組合就可以產生新的事物,以上的種種元素在“詠樂匯”中出現是一種很好的借鑒,借鑒后的這些元素組合成了新的節目,是緊密聯系的一體了,就像李詠所說的那樣不能在單純的抽出來和其他節目作橫向比較。“詠樂匯”是有著自身特色的,如節目的定位是與主持人的自身特點和頻道特點緊密相連的、配角演員的使用、大膽的與場外觀眾的電話連線、包括下面要談到的節目的公益元素等等,這些都是節目創新的體現。
六、“詠樂匯”的公益元素
“詠樂匯”在節目的最后有個禮品和信物交換的環節,嘉賓贈送禮物給節目組,節目組送給嘉賓一個信物,嘉賓的禮物在詠樂匯特別奉獻節目制作時將會被拍賣,拍賣所得將以嘉賓的個人名義捐出去,以便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這就使“詠樂匯”有了一定的公益元素,可以說是提高了節目的社會責任感。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有些媒體無視社會責任感(如宣傳虛假廣告等)而只知盈利時,“詠樂匯”的公益行動無疑起了一個很好的榜樣作用。
七、“詠樂匯”的不足之處
一個新事物的出現不可能是完美的,也會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
“詠樂匯”中的人物訪談過程中的深度不夠,不能僅僅講述嘉賓人物的故事(誠然這是節目的重要部分),還應當適度地有所側重的挖掘一下故事背后的東西,表現一些有思想深度的內容。在訪談的過程中有關一些八卦的東西應當盡可能的少提及,畢竟這節目的品位要比“康熙來了”高得很多很多。“詠樂匯”既然是暢談人生智慧,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傳奇,就應該去找一些有著成功經歷的平民嘉賓,而不是局限于一些名人。
八、“詠樂匯”的不斷改進
“詠樂匯”是個新節目,它在播放的過程中是需要不斷改進的,我們在其隨后的節目中也看到了這一點。節目從始至終貫穿起了吃飯這條線索,并且將經營人生的智慧不斷從這個線索上引申出來,直到成龍那期才表現得更好。在訪談的過程中,李詠越來越給嘉賓更大的空間去談,而自己逐漸像一個傾聽者轉化,對節目流程進行的是一個宏觀的把握。
相信“詠樂匯”在以后的節目中會作更好的改進,逐步地走向成熟,形成一個品牌性的訪談秀節目。
(作者單位:南通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