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農歷大年三十,某省政府一位領導去一個山區縣慰問貧困群眾。這位領導來到一家山民家里,和這家人一起包餃子、拉家常、促膝談心,像一家人一樣圍在一起吃餃子,其樂融融。和諧融洽。與這位省上領導一起到這家山民家里包餃子吃餃子的還有隨行省市一些主要媒體的新聞記者。這位省上領導帶頭并要求隨行人員及記者每人向這家山民交10元錢伙食費。孰料,一些記者心里卻對交伙食費不大痛快,出門后有的記者還對此事耿耿于懷:“跟省上領導出來采訪,還要交伙食費,政府買單不就行了,真是的!”
筆者認為,一些記者在群眾家里吃飯不樂意交飯錢,這種情緒不大對頭。
政府官員、新聞記者在群眾家里吃飯,理應交飯錢,這既是群眾紀律,也是我們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早在戰爭年代。毛澤東同志便為我們的人民軍隊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其中就有一條“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這也是我們黨和政府的紀律。我們的黨、我們的人民政府、我們的人民軍隊,靠什么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任?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傷害群眾利益,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那么,今天在群眾家里吃飯交伙食費,這本來也是很正常、很應該的事情,為什么一些新聞記者覺得不正常、不應該了呢?筆者認為,恐怕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一些新聞記者缺乏政策紀律觀念,缺乏群眾意識;二是一些新聞記者出去采訪時白吃白喝甚至白拿慣了,當突然遇到要讓他們自己掏飯錢,且盡管只是10元錢,便很不習慣、很不適應,甚至很有抵觸情緒,認為“不應該”;三是“做新聞”是一套,自己做的又是另外一套,言行不一,把新聞工作當成了“喇叭茼”,只講給別人聽,只教育別人,而沒往自己心里去,也沒有以此規范和約束自己的行為舉止。這些問題,應該引起相關方面及其新聞媒體的警覺與重視,注意加強對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政策紀律教育,并建立和完善切實有效的監督約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