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極不尋常的一年,國內發生了許多令人難忘的大事。但對于我個人來說,卻沒有多少亮點,難忘的事也不多?!捌狡降彼膫€字,就可以概括我的這一年。
自然災害頻發、突發事件不斷、大事要事相連、紀念活動繁多、指令性報道疊加……所有這一切,都需要進行重點報道,都造成報紙版面的過度緊張。過去肯定能發的?,F在不能發了;過去馬上可發的,現在要壓上半個月二十天了;過去可以重點采寫的,現在只能寫一篇短稿了。而我工作的地方,沒有任何優勢可言,與大事要事很少“沾邊”,我也不愿增加編輯部的壓力,更不愿像有的人那樣提出各種理由要求“照顧”。我只想用稿件說話,這也就決定我的采寫要受到各種限制。我常有無可奈何、欲罷不能的感覺。盡管如此,經過不懈努力,我全年還是在本報發表了近百篇各類稿件。其中有幾篇在讀者中還留下一點記憶,似乎也可以提一提:
我采寫的“記者來信”《中國人寫漢字不該“慘不忍睹”》,提出了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先后被近百家網站轉載,激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引起網友熱議。根據編輯部要求,我就此又做了后續報道《沒有任何理由不寫好漢字!》,同樣引起讀者關注。
《銀川賦》是我傾注心血最多的一篇作品,從動筆到刊出歷時近10個月時間。當然,我也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回報:這篇作品先后被幾十家網站和六七種報刊轉載;銀川市出版的重點書籍《雄渾賀蘭多彩銀川》特意收入;有詩人寫詩稱贊,有書法家抄寫,有讀者談讀后感。
此外,《寧夏“骨簡”真偽期待權威鑒定》《寧夏:明代“藏兵洞”展現古代軍事奇觀》《誰給賀蘭山巖羊這么大的“膽兒”》《海原縣文物不再“寄人籬下”》《退耕還林:不再重蹈“2605項目”的覆轍》《填會海搬文山,提高執行力——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效能建設紀事》《誰引翠綠染荒原》《在銀川“留學”的山區娃娃》《貧困掩不住的富有》《“原創”:寧夏回鄉文化的主旋律》《五彩繽紛、不斷延伸的“長城”》等,也都傾注了我的不少心血,因而也都或多或少產生了一點社會影響。
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我原想借此應該有點作為。此前,我已經參加過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30周年大慶、40周年大慶的報道工作了。其中,40周年大慶我曾采寫了不少東西,連慶祝大會的消息都是我采寫的。有些稿件還受到中宣部有關領導的肯定呢!可是,這次50大慶,上邊有新規定:大慶報道,統一用新華社通稿。那么,我是否就此袖手旁觀呢?我不甘心。感受大慶氣氛,瞅準機會,我采寫了《喜慶氣氛滿銀川》。慶祝大會在雨中進行,我沒有采訪任務,也可以不參加,但我不僅冒雨前往,而且在現場仔細觀察,寫出新聞特寫《覽山景觀劇場的雨中“景觀”》。好在大慶之前,報社派出了得力干將。我們密切合作采寫了“寧夏新形象”和“寧夏輝煌50年”兩組稿件,受到寧夏各界的充分肯定。其中,有些作品還被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編入《新世紀新寧夏新跨越》一書中。我本人也因此被評為50大慶先進個人,寧夏記者站也成為“有功單位”。
應該說,我本人也“受益于”寧夏的這次50大慶。除了采寫了一批稿件外,寧夏在國家民委主辦的刊物《中國民族》雜志上推出寧夏專號。其中,“五十年·五十人”欄目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了寧夏50位人物的“燦爛人生”。很慚愧,我竟忝列其中,占據其中1頁半的版面。而《寧夏傳媒》雜志也在封面刊登了我的大幅照片并在內頁用3000多字的篇幅予以介紹,實在令我誠惶誠恐。
這一年,還讓我有點記憶的是兩次演講。一次是在年初舉行的寧夏政協九屆一次大會上,我做了大會發言。那次大會共收到50多份發言材料,但總共只安排10人做大會發言,其中有7位是各民主黨派的代表,以普通委員身份發言的只有3位,我的發言材料就在其中。我關于開發、利用海原大地震資源的發言引起熱烈反響,受到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建國等領導的高度重視。一年以后,《寧夏日報》在回顧自治區政協一年工作時,還特別提到我的這次大會發言。另一次,是我應邀為寧夏社科院100多位專家學者做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輔導報告。雖然我誠惶誠恐、再三推辭,但還是“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場合,演講了無力演講的內容”。出乎意料,我的演講大受歡迎,引起熱烈反響。我的發言稿被全文登載在他們的院報上,同時也做出讓我汗顏的評價。
就這么幾行腳印,就這么幾筆記錄!這一年,值得我記錄的東西實在是太少了,而我卻為這點微不足道的東西付出了365天時間!我感到恐慌:為《光明日報》效力的時間,已經不足10年了。在剩下的極為有限的時間內,我還能做點什么呢?我還應該做什么呢?我不斷地這樣問自己。
(作者系《光明日報》駐寧夏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