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理論高度重視人的觀念態度、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等內在素質的作用。價值取向是衡量個體或群體現代意識的一項重要指標。人的現代意識,目前還沒有統一指標,研究者使用多種劃分觀念特征的標準,如主體意識、效益意識,創新意識、平等意識、科學意識、參與意識、競爭意識、民主觀念等現代人所應具備的文化心理品質。但從根本上說,人的現代意識就是個人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認知態度、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模式等一套基本素質,體現著人的現代化水平。根據上文提到的反映人的現代意識的各種指標,筆者主要根據主體意識、創新意識、平等意識、參與意識、科學意識等指標分析概括目前大眾傳媒農民報道的現代意識狀態。
一、大眾傳媒農民報道體現的主體意識狀態
主體意識是人的主人意識或自主活動的意識,是要做外物的主人,同時也要做自己的主人,自己掌握自己命運的意識。人的主體意識主要體現為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
權利意識就是主體所具有的有關他作為人所應當享有的諸多權利(如生存權、發展權、自由權、平等權等)的意識。責任意識包括道德責任意識、法律責任意識和集體使命或人類使命意識。道德責任意識是人的一種內在的良心或良知,它使人知道自己應當如何對待他人;法律責任意識是一種外在的他律意識,它使人明白作為社會生活主體,不僅應當如何,而且必須如何對待他人。這兩種責任意識常常只能使人循規蹈矩,而使命意識則還可以使一個人去揭露和批判那些不合理的道德和法律制度,建造新的合理的道德和法律制度,是前兩種責任意識的升華。
大眾傳媒通過媒介工具發揮了信息傳播的告知功能,使用自身享有的傳播權服務于農民,關注著具有不同職業的農民的生存生活狀態。報道的范圍覆蓋了科技致富、經濟權益、生命健康權益、社會保障、教育、倫理道德、違法犯罪等方面,并突出報道了農民中的弱勢群體,關心他們的正當權利和發展,維護他們的正當權益,閃耀出人文關懷精神。從這個層面上我們可以說大眾傳媒具有一定的權利意識和道德、法律責任意識。
但我們也看到農民報道中存在就事論事、缺少對題材的深層挖掘這樣的問題。不少新聞報道流于表面,僅僅告知發生了什么,就事論事,而事件的背后故事卻挖掘不多,忽視了新聞事件背后的人——農民的內心,農民的命運,農民的情感,幾乎屏蔽了農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因而大眾傳媒的道德與法律責任意識帶有不徹底性。由于媒體對農民的報道流于表面,缺少深度挖掘,這就限制了傳媒透過大量的新聞現象、新聞事件分析這些現象和問題產生的背景以及根源的能力,至于要傳媒刊載些能撥云見霧、對農民問題的解決具有建設性意義的稿件就更是奢望了。所以,從這個層面上看,大眾傳媒缺乏強烈的時代使命意識。
綜上所述,大眾傳媒農民報道體現的主體意識還停留在低層次階段,帶有明顯的不徹底性。大眾傳媒農民報道的主體意識有待激發和提高。
二、大眾傳媒農民報道體現的創新意識狀態
創新意識是指人們根據社會和個體生活發展的需要,引起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觀念的動機,并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出的意向、愿望和設想。創新意識是人類意識活動的積極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現形式,是人們進行創造活動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是創造性思維和創造力的前提。
在分析市場化媒體的農民報道文本形式時,我們欣喜地看到市場化媒體采用多樣的報道形式將農民的形象、農民的生存生活狀態展現在受眾面前。在圖文結合上,多數報道采用文字報道配合圖片報道的形式,一改往昔過度重視文字輕視圖片的版面處理態度,講究形象性和視覺感染力;根據報道內容的不同,使用多種報道體裁,既有新聞評論如雜文,又有新聞報道如消息、通訊甚至深度報道,有些媒體如《新文化報》與《羊城晚報》還分別輔以理論/情感連載和影視評介/歷史知識等寫作形式。這些做法在某種意義上有助于受眾從不同的角度了解農民、理解農民、認同農民。因此,大眾傳媒的農民報道在形式上與往昔相比具有創新性和突破性。
在談到農民報道中農民的職業分布時,筆者將農民的職業主要分成了普通農業勞動者、鄉鎮基層干部、農民企業家、個體戶、鄉鎮教育工作者、學生、農民工等幾個大類。現實生活中,部分人員不再從事或不僅僅只是從事農業勞動,他們脫離了傳統意義上的農民,成為農村綜合生產力的代表,成為現代農村發展的生力軍。雖然這還不是我國農村的普遍現象,但它反映了這一趨勢。據有關專家估計,到21世紀中葉,中國大約會有70%的人生活在城鎮,所以可以肯定的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流動加劇以及鄉村城鎮化建設的推進,農村將涌現出一大批新的不同于傳統農民的受眾群。那么,對于這個在地域上不停地流動變遷、在職業上不斷地分化的龐大群體,我們該如何界定它呢?仍以舊體制下的傳統性觀念把他們單純界定為身份意義上的農民顯然有些不合時宜了,這就需要媒體在關照農民時對農民有一個準確而清晰的定位。
根據樣本分析,我們看到市場化媒體把從事不同職業的農民視為身份意義上的農民,思維停留在城鄉二元體制的傳統舊觀念框架中,具有觀念的滯后性。大凡傳統都有一個形成、鞏固、老化的過程,最后被新的內容與形式所取代,進而又形成新的傳統。每當歷史推進到一個關節點,某種傳統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嚴重阻礙時。一個思想解放運動就不可避免了,其主要表現形態就是批判舊傳統、樹立新觀念。
在當前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要建設相對成熟的現代化社會,一種新的信息秩序必然要求建立起來,大眾傳媒負有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提供先進的文化精神食糧、傳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理念與價值的使命。因而,大眾傳媒需要突破舊有觀念的束縛,對于農民的認識和界定需要有一個質的突破。
綜上所述,大眾傳媒農民報道具有一定程度的創新意識,但這種創新意識在社會時代的發展中需要進一步加強,從一些舊觀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尋求質的突破。
三、大眾傳媒農民報道體現的科學意識狀態
科學意識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一種態度、思維方法和精神狀態。在新聞報道中,這種科學意識不僅表現在要求每篇新聞都真實,而且應當通過連續不斷的新聞報道反映出整個現實的真實,以實現報道的客觀和公正。本文分析的樣本顯示,農民報道中存在農民年齡結構失衡、女性角色低度再現的問題。農民報道中,中老年群體出現頻率高,青少年群體被忽視;男性明顯占主角,高頻率出現;女性是配角,以男性的附屬物形式出現。這與現實社會中社會成員的分布狀態不相符,沒能真實地反映現實社會成員的現狀。
因而大眾傳媒農民報道雖在微觀意義上具有真實科學性,但從整個社會大環境、從宏觀意義上考察,大眾傳媒農民報道失去了客觀真實性,其科學意識程度較低。
四、大眾傳媒農民報道體現的參與意識狀態
參與意識指個體積極參與各種事物的心理狀態。參與意識的長處在于它能促使個體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事物。本文分析的文本顯示,市場化媒體自身主動介入傳播活動,將發生在農民農村的新聞現象、新聞事件有選擇地進行了報道。在報道題材、體裁、行文語氣和話語權方面,大眾傳媒擁有絕對的優勢。從這個意義上說,大眾傳媒自身在農民報道中體現出了應有的參與意識。
但也正因為大眾傳媒在農民報道中享有了過多的主動權,限制了農民參與到傳播活動中來。市場化媒體農民報道價值取向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報道中農民失語現象嚴重,沒有擺脫傳統的單向度傳播模式。農民群體的聲音從總體上說被市場化媒體抑制和邊緣化了。媒體很少為農民這個弱勢群體開辟表達空間。貫穿全文的報道模式是傳者針對受眾的單向度傳播模式,沒有農民太多的表達渠道。
大眾傳媒作為社會公器,具有教化培養公民參與意識的功能。而本文分析的結果是大眾傳媒在給予自己更多的參與傳播機會的同時嚴重屏蔽了農民的話語權,不利于培養農民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
因此,大眾傳媒農民報道表面上體現出一定的參與意識,實質上這種參與意識是不徹底的,忽視甚至否定了傳播過程中同樣作為主體之一的農民的參與傳播活動的權利。
五、大眾傳媒農民報道體現的平等意識狀態
平等意識指人在享有“人”的基本權利方面所具有的法律上所認定的一致性。人的生命存在是一樣的寶貴,一樣的重要,人都應無差別地享受人之為人天賦和法定的一切權利,都應該享有不被歧視、不被辱羞、不被剝奪的無差別對待。
本文分析的農民報道價值取向顯示:報道農民、關注農民;傾向于形象地報道農民,積極地關注農民;關注從事不同職業的農民生存生活狀態是市場化媒體共同的訴求點。農民作為社會公民的組成部分,理應享有與其他社會成員平等的知情權和被尊重權,這里的知情權包括對自身群體中出現的信息的了解。大眾傳媒能夠報道農民、以積極的姿態關注農民,說明它們在總體趨向上將農民視為能與社會其他成員一樣平等地享有權利的公民,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農民需求的尊重。
但我們也不能否認,農民被媒體邊緣化、農民形象低度再現、女性角色低度再現等問題在市場化媒體農民報道中明顯存在。從四家報紙報道農民的稿件數量看,報道數量不多,市場化報紙對農民的重視程度總體偏低。農民的形象多是模糊的。農民出場時往往扮演著被引導和受幫扶的角色,這種種問題說明,大眾傳媒農民報道的平等意識有待進一步改善和加強,這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
大眾傳媒農民報道中呈現的總體現代意識狀態:處在從傳統社會向現代化社會過渡中的大眾傳媒,既有囿于舊體制和傳統觀念下的滯后意識,也具備了與現代社會發展較相適應的部分現代意識特征,但總體現代意識不強:不同地區大眾傳媒的現代意識程度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