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毋庸置疑。但是業內人稍加留心就會發現一些所謂強勢媒體在新聞報道時卻“選擇性失明”。他們習慣戴著大地方、大媒體的“有色眼鏡”來報道一些欠發達地區的新聞,或惡意攻擊、或捕風捉影、或以偏概全、或無意誤讀。在此,筆者試圖對諸多新聞報道的地域性歧視案例進行總結,以窺新聞報道地域性歧視之全豹,并探究這種地域性歧視形成的原因。
新聞報道地域性歧視的現象及分類
何謂新聞報道的地域性歧視?筆者想就是違反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原則。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原則的主旨是事實與價值分開,堅持準確與公正原則。在客觀新聞理念中,所謂公正,也稱不偏不倚,是指記者報道新聞時,以公正的立場,謹慎評估新聞事件的重要事實,作正確、平衡、完整的報道,它是媒介在報道新聞時不偏袒任何一方的戒律。體現在具體報道中,一是全方位的觀點和意見;二是意見的相對分量;三是隨著時間而發生在“方位”與“分量”方面的變化。公正性一般包含“平衡”和“中立”兩大子類,平衡強調報道份額的分配公正,中立強調報道表達的陳述公正。可以看出,“公正性”規范從業者在種種關系間保持獨立、中立的觀察者立場,它意味著新聞工作者要在新聞處理過程與新聞實踐中,盡可能拋開個人好惡,表達新聞事實的多面和爭議各方的意見,但是“沒有權利從一群事實中,摒棄不符合記者的立場和觀點的新聞”。
然而,一些媒體在從事新聞報道時違背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原則,在報道中卻添枝加葉,這樣的例子也比比皆是。2008年初。作為一家國內頗具權威且發行量較大的媒體,《南方周末》竟然在沒有調查核實的前提下,以《一個老乞丐說的一句話,感動全中國人!》為題,刊登5年前已被民政部辟為謠言的網上文章。隨后,安徽省主流媒體和金寨縣以大量的事實對此進行了反駁。然而《南方周末》在對此進行解釋時,卻以一句“這只是一篇優美的文學作品,故事非常感動。”一筆帶過,最后在明知可能有錯的情況下,責任編輯仍狡辯:“如果這篇文章中所寫的老人真的存在,你們把他趕快找出來好好照顧就是了。如果不存在,這篇文章以真摯的情感感動過很多讀者,也是不錯的。”編輯如此輕描淡寫、避重就輕,可以說,是對讀者、社會尤其是安徽人民的極不負責任。
在媒體地域性歧視報道中,以偏概全是最常犯的錯誤。上海某媒體曾以《皖北小偷村》報道安徽北部某地小偷泛濫,經核實,該村確實有幾個小偷,但標題明顯一葉障目。類似的還有南方一家媒體以《安徽丐幫大舉入穗》為題報道乞討一族,南方某市以“嚴厲打擊河南籍犯罪”的標語進行宣傳等。正是這種強勢宣傳的滲透,給公眾造成心理定勢,而逐步形成“安徽小保姆”、“安徽民工”、“安徽小偷”等侮辱性詞語。就是在省內也存在比較鮮明的地域性歧視。2008年4月份,安徽碭山舉行梨花節,《新安晚報》記者沒有報道活動的積極面,而是特意選取了學生放假的鏡頭,顯示其“敏銳”的視覺。不否認其所報道現象的真實性,但絕非本質真實。
新聞報道地域性歧視的原因
新聞報道地域性歧視存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筆者認為不外乎如下幾點:其一,地域性歧視的報道和某些新聞從業人員的政治覺悟不高有關。某些新聞從業人員缺乏應有的政治意識,再加上法律意識淡漠,很容易成為造謠中傷者的傳播者和幫兇。如果腦子再塞滿商業利益和所謂的娛樂精神,其“主動”進行地域性歧視的炒作來獲取更多的受眾也就不足為奇了。“老兵乞討”的文章,就是對落后地區人民的丑化、對落后地區政府的抹黑、對落后地區形象損害的典型代表。此歪曲報道如被境外別有用心的媒體或敵對勢力利用,作為詆毀我國政府的武器,將對落后地區乃至中國造成極大的負面政治影響。從這一點來說,一些新聞從業人員的所言所行是不講政治的。
其二,新聞從業人員責任心不強,拿新聞事業的嚴肅性和真實性當做兒戲。錢鐘書在答《人民政協報》記者問時說:“一個出版社也好,一個新聞記者也好,一個責任編輯也好,不能只顧眼前,也應該講一點職業道德。”所以,作為媒體從業人員,要嚴格遵守行業對從業人員的規定和新聞審查的規定,絕不允許敷衍了事,推諉塞責。另外,部分媒體的“內部規定”也對這種行為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不少媒體規定負面報道分值較高,記者當然會在這種“指揮棒”下挖空心思去“發掘”欠發達地區的“陰暗面”,而置全局于不顧。
其三,某些新聞從業人員地域歧視心理嚴重。一些新聞從業人員從內心里可能就輕視欠發達地區人民,拿欠發達地區人民不當回事。另外,他潛意識中想當然地認為這種事就會在不發達地區發生。假設一下,同樣一篇此類報道,地點發生在該報所在省市或北京、上海、浙江等經濟實力較強的省市,事前編輯恐怕就會掂量掂量,最起碼不會這樣草率行事了。筆者聽說一位發達地區的同行說:“沒有新聞,就到安徽北部幾個市看看。”可以想象,他們會帶著什么心態來采訪。
分析現象及原因后,如何避免地域性歧視的報道的“藥方”就好下了。值得欣慰的是,越來越多被報道失實的對象或政府不再容忍被強勢媒體“誤讀”而奮起反擊,利用法律武器維護權益。而且,欠發達地區的主流媒體還通過各種渠道提高“軟實力”、爭奪“話語權”。網民鋪天蓋地的聲討,也大大擠壓了歧視性報道的空間。目前,多數媒體已高度重視新聞的真實性,并開始放下架子知錯就改、公開道歉了。“真實就是力量”,只要充分展示事實。進行全民性的“新聞打假”,地域性歧視的報道就會成為“過街老鼠”,越來越沒有容身之地。
(作者楊揚系拂曉報社新聞采訪部記者,付子峰系拂曉報社新聞采訪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