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通古斯大爆炸的所有信息,一切都是那么清晰明了,可一旦著手分析,事情卻又撲朔迷離,對這個事件的研究甚至引導了整整一個學科的誕生。
其實,通古斯大爆炸最早在1910年曾被取名為“菲利蒙諾夫火流星”。蘇聯科學院列寧格勒礦業博物館館員庫里克受命于蘇聯科學院,于1921年開始考察。他走訪了大量目擊者,首次將大爆炸與事發當時出現的幾個連續發光之夜,以及當年6月底墜落在烏克蘭的“卡賈爾雷克隕石”聯系到一起。他將這次事件稱為“通古斯隕石”。這一概念在研究活動中被廣泛運用。成為學者和異常現象研究愛好者甚至普通人對該事件的通俗稱呼。庫里克認為,1908年6月30日發生在石泉通古斯卡的爆炸,就是因一塊來自宇宙的鐵隕石進入地球大氣層而造成的。
隕石學說的提出,與庫里克在多次的考察中發現了使其蜚聲研究界的“電線桿林”、“南沼澤湖”、幾十個規模不大的平坦的漏斗狀地坑、四個爆炸波中心以及銀白色的鎳鐵與石英一體的細丸等是分不開的。但是,除了上述發現,庫里克并沒有找到任何隕石殘留物,也沒有發現更有力的證據如隕石撞擊坑等來支持自己提出的隕石學說。多年考察使庫里克認為,發生爆炸的隕石在進A地球大氣層以前就解體為許多碎塊,因此在遼闊的泰加林中很難找到殘骸,也沒有撞擊坑。
但是,隕石學說并不能合理地解釋事件的全部現象。首先,為什么這塊隕石會如炸彈那樣發生爆炸?爆炸后隕石物質為何毫無蹤跡?隕石又是如何在幾千千米以外引發異常光現象?為何爆炸中心的森林生長速度加快?如果隕石事先已經分解,為何所有目擊者看到的都是一個從天上呼嘯而落的巨大不明物體,而不是如天女散花般的隕石“雨”?如何解釋爆炸后的磁暴現象?這個自然天體又如何在爆炸前瞬間改變自己的飛行方向?……
遺憾的是,庫里克未能將自己的理論和考察工作繼續下去,因為在“二戰”初期他被德軍俘虜死亡。但是他所付出的努力和建立的學說為后續研究奠定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幾十年的無數次考察卻始終找不到實物證據,是通古斯爆炸研究工作中的軟肋。如何從邏輯上解釋這個確實曾經發生。卻又無證可考的大事件?“自然天體無痕跡爆炸”系列學說應運而生,彗星撞擊地球論即是基中之重要一員。
學者們認為,1908年從外空闖入地球大氣層的是一個彗星,它的星核為冰凍成固體狀的可燃氣體和水,因此又叫宇宙冰山。它被地球的引力捕獲,以每秒幾十千米的速度墜入大氣層,在與之摩擦的過程中彗星核解體為許多碎塊,其中的一部分墜落到地表時可燃氣體被釋放出來,發生劇烈的爆炸。這個推論可以解釋為什么地面沒有任何爆炸殘骸,因為是氣體和水,它們全都融進了空中。
當代最著名的地質學家、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波列瓦諾夫的彗星理論略有不同:1908年與地球相撞的是一個彗星核,二者發生的撞擊不僅僅只有一次,因為彗星核進入大氣層時,受空氣阻力“剎了幾次車”,然后就像飛船的探測艙一樣彈跳著墜落地表。正因如此,在墜落現場不可能找到什么痕跡,天外來客最后的著陸地點根本就不在那里。
2003年,意大利天文學家提出小行星撞擊地球說。這些意大利學者反復地仔細研究了當年目擊者的證詞,并多次前往通古斯事發現場考察。他們得出的結論是:著名的通古斯隕石實際上是一顆小行星。
這顆小行星的密度很低,甚至還沒有形成天體,因而實際上是一團碎片,它的密度等于普通的水。在進人大氣層時,這團物質蒸發爆炸。因此在地面沒有任何殘骸,也沒有撞擊坑。
屬于“自然天體無痕跡爆炸”系列學說的,還有隕石放電爆炸說。
假說認為,通古斯大爆炸是巨大的隕石體在進入行星大氣層時發生放電而引起的爆炸。
當巨大的隕石以很快的速度進入大氣層時會形成超高電勢,在超高電勢和地球表面之間會發生強大的電擊。這時,隕石的動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轉變成釋放出的電能,這就導致天體爆炸。根據這個假說,巨大的沖擊波一共有三個。幾乎呈火柱狀的巨大能量的爆炸式釋放。產生了非常有力的圓柱狀沖擊波,它的垂直波沿地面平推向前,壓倒了大片森林。但是這個沖擊波并不是唯一的,緊接著還形成了兩個沖擊波,其中之一是因為天體爆炸式分解而引起的,另一個則是普通的,是任何物體在地球大氣層中以超音速飛行時產生的沖擊波。這個理論完全可以解釋目擊者所描述的三次爆炸聲、大面積的倒伏的森林、河里逆流的巨浪以及地表土壤的磁化等等。
與“自然天體無痕跡爆炸”學說并存的,還有“無實體爆炸理論”。等離子爆炸論、地心燃氣爆炸論、地球遭遇黑洞理論都屬于此類。
根據人類掌握的科學知識,由正負離子組成的等離子體因其平衡力的變化會失去穩定性,從而相互吸引并復合。在這個過程中常伴有發光、發熱、噪音和電磁效應,這些現象的強度取決于破壞正負離子平衡的能量的大小。地球上人類熟知的球形閃電,就是微型等離子束的復合結果。現代物理學界有專家提出,太陽系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平衡體系,作為“家長”的太陽與自己“孩子”之間的平衡,不僅簡單地表現在它們之間的吸引和被吸引,更表現在“家庭成員”間的能量互動。也就是說,太陽利用能量、物質和信息的相互作用來維護“家庭”的穩定。這種能量互動,常常以“家庭成員”間等離子束交換的方式進行,被行星捕獲的等離子束會直奔最敏感的磁場異常地區而去。
在此理論基礎上,以蘇聯科學院院士康德拉杰夫為首的幾位科學家于1990年發表了自己對通古斯大爆炸的研究結果。他們查閱了大量資料,發現從1908年4月份起地球北半球中部緯度地區的臭氧層就遭到破壞,范圍寬達800千米~1000千米。這個現象一直持續到1908年6月30日通古斯事件發生,之后地球的臭氧層開始恢復。康德拉杰夫認為,這兩個現象在時間上的吻合并非偶然。被破壞的臭氧層威脅到了地球的生物圈,太陽對急劇減少的臭氧做出了反應,一束密度極大的能生成臭氧的等離子流從太陽拋出,在東西伯利亞的磁場異常地區接近地球。這束強烈的等離子流在瞬間形成上千個球形閃電,并發生爆炸。這些科學家認為,太陽不會放任地球上的“臭氧饑餓”,人類對地球自然界的破壞越大。它做出的反應也就越強烈,對地球的能量“補充”也就越有力。
1984年,克拉斯諾雅爾斯克大學教授季莫費耶夫提出,通古斯大爆炸是地球內部的燃氣經由地殼裂縫釋放出來,升入到大氣層并在那里發生爆炸。他提出了具體數據:25億立方米燃氣。
美國學者杰克遜·赫利安拉則認為,1908年在西伯利亞的泰加林中發生了地球和黑洞相遇的現象,從而引發了爆炸。
爆炸理論之外還有一種觀點,即1908年在通古斯根本就沒有過任何天體,也沒有發生過任何爆炸,所謂的“通古斯大爆炸”實際上是地心活動引發的一次非同尋常的大地震。
主張這個觀點的學者,著名通古斯問題專家、物理學家奧爾霍瓦托夫表示,通古斯事件中的各種奇異現象,在地殼活動頻繁時均可遇見。“目擊者感覺到的長時間的大地顫抖,空中的雷鳴或‘炮擊聲’,也出現在離爆炸中心很遠的幾個地方,這些現象都被伊爾庫茨克的地震儀記錄了下來。”奧爾霍瓦托夫認為,在1908年6月底。地心的全球性活躍造成了緊張的地質物理狀況。貝加爾板塊和與其接壤的西伯利亞板塊的南部更是異常活躍。地球內部能量像爆炸般釋放出來,引發強烈的光照現象,導致森林受損。發光的球在地面造成坑洞,點燃四周的物體,發生爆炸,“這些都是在地震前可能出現的現象,而它們聚集到一起,就形成了神秘的通古斯事件……”
最后我想說的是,以上這些理論都試圖從科學的角度,帶著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已知事實為根據來解釋通古斯大爆炸事件。它們是通古斯問題研究中的代表性觀點,其他上百個分支更細的相對獨立的學說,都沒有脫離這些大方向。當然。還有很多企圖通過通古斯研究揚名的類科學、偽科學理論,其目的并非探索真相,而是吸引更多的眼球,為自己創收更多的名和利。
目前在學術研究界普遍認為,彗星和小行星學說最接近真相,但接近真相并不等于真相本身,庫里克在隕石爆炸學說中未能回答出的問題,其他學說也同樣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科學要求嚴謹,真理永遠唯一,哪怕只要還有一個現象在學說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通古斯大爆炸的拼圖就不能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