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湯圓,賣湯圓, 小二哥的湯圓是圓又圓;
一碗湯圓滿又滿,吃了湯圓好團圓。”
——我國民歌《賣湯圓》
高大的朱紅漆的一扇大門“吱”的一聲打開了,寬敞的院內一個精致的小石磨在轉動,流出瓊漿玉液般的漿液。一雙紅色的漆筷從熱騰騰的鍋中夾出一粒晶瑩欲滴的元宵。“一碗湯圓滿又滿,吃了湯圓好團圓”,歡度春節的笑容還在人們的嘴角眉梢流連,元宵節又接踵而至。這則熟悉的湯圓廣告,將中華民族美滿祥和的傳統氣氛詮釋得淋漓盡致。
元宵節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東漢明帝時期,由于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信奉佛教的明帝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從這些千古流傳的詩詞中,可以看出元宵節文化的豐富內涵,而像喜猜燈謎、共吃元宵、燃燈放焰、出門賞月等節俗不僅沒有在歲月中流逝,反而歷久彌新,有些更是花樣翻新。現在的元宵節常有一些短信問候如:“月有陰晴圓缺,人有離合聚散。”“今宵月兒圓又圓,想你的心甜啊甜,佳節自有佳人伴,元宵夜唯君叫我最思念。” 元宵夜注入了現代人的感受,也為有情人提供了一個傳情達意的渠道。
元宵節正逢月圓之夜,圓在中國文化中意味著和美、包容、平等、圓滿,象征著團結。吃元宵的這個風俗,是熱愛和平、追求幸福的全球華人保留下來的。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及各類果料,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最早出現在宋代,詩人姜白石在一首《詠元宵》的詩中寫道:“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宋人周必大也曾寫過一首《元宵煮浮圓子》詩:“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巡舊味,灶婢詫新功。星燦烏云里,珠浮濁水中。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詩中說明了吃元宵象征團圓之意。開始元宵稱為“湯圓”,因它飄在碗里,像是一輪明月掛在天際。天上月圓,碗里湯圓,家人團圓,以象征團圓吉利之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因湯圓最初只在元宵節上市供應,久而久之,便直接呼它為元宵了。
傳說,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后,一心想復辟登基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終日提心吊膽。一天,他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拉長了嗓子在喊:“元——宵”,便覺得“元宵”兩字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聯想到自己的命運,于是在1913年的元宵節前,下令禁止稱“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然而,“元宵”兩字并沒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買他的賬,照樣在民間流傳。
俗話說得好,好湯圓是磨出來的。湯圓要越軟滑越好吃,這對糯米原料很講究,一般要選黏性特強的品種。加工工藝上也有講究,要用“水磨粉”,就是說,把糯米粒用水泡過后,連水帶米一起上磨(像磨豆漿那樣),而且最好用石磨磨(正如文章開頭的那則廣告里描述的那樣)。磨成的粉用紗布袋吊起來瀝干,可以冷藏三四天,然后再用來制作湯圓。
在老輩人的傳統里,只有在正月十五這天,吃過元宵以后才算是完整地過了這個年。這頓元宵吃上了,年也就過了,心里也就踏實了。元宵的甜甜蜜蜜,團團圓圓,就如同一個完美的句號,點綴在這“倒春寒”的正月里。于是,春運高峰又開始考驗起了長途汽車、鐵路、航空的載流量。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而那些外來務工者的朋友,則要背起行囊,暫別家鄉,奔向大大小小的城市,開始了新一年的人生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