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香港影視娛樂博覽(Entertainment Expo Hong Kong)日前落下帷幕。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中國內地繼續扮演著新興希望的角色。此外,作為目前亞洲范圍內最主要的行業集會,本屆博覽會顯示了亞洲娛樂產業各勢力板塊的一些新變化,以及一些新的產業思路。
內地:行情看漲
在今年的香港影視娛樂博覽上,中國內地是各界關注的焦點。就香港國際影視展(FILMART)上,今年總共有117家內地公司參展,這個數字比去年上升了近50%。事實上,如果沒有這么多內地企業加入,本屆FILMART恐怕會很冷清——今年的展商數比去年的483家只增至500余家。而且選擇獨立參展的國內企業明顯較往年數量增多,其中僅 “動畫及數碼娛樂世界”主題部分的內地公司就有31家之多。
經濟危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了今年的香港影視娛樂博覽,如博覽會的核心板塊之一,亞洲電影投資會(Hong Kong Asia Film Financing Forum)今年的聲勢就明顯較往年為弱。但今年HAF的入圍項目中,來自內地的影片依然備受關注,尤其是被視為內地青年導演代表人物的寧浩和陸川——即使是在這兩位導演都因忙于各自的新片而最終未能抵港的情況下。入圍HAF的另外兩個內地項目也有斬獲,李纓的《救助》和李紅旗的《寒假》雙雙獲得了瑞士盧卡諾電影節頒發的獎項。
每年的FILMART一向是當年香港本地及其合拍電影新片的宣傳與發布平臺,但今年新片的數量不如往年,整體制作規模似乎有所下降,預算在千萬美元左右的影片已屬頂級制作。例如由《畫皮》主創方再度打造的“東方魔幻”系列電影《倩女幽魂》。該片制片人龐洪表示雖然目前該項目海外市場反饋良好,但影片的預算肯定不會超過《畫皮》(后者的制作費在7000萬元左右),龐洪表示《倩女幽魂》的制作成本將控制在5000萬元以內。
不過在交易方面,今年FILMART情況不錯,尤其是華語產品。內地企業今年在FILMART有不少收獲。雖然出于對國際經濟形勢的擔憂,中國電影海外推廣公司在來港前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不過公司在FILMART上的銷售額還是順利超過了去年。中國電影海外推廣公司總經理周鐵東表示今年與公司簽約的國家超過了10個。
內地各公司也多有亮眼表現,甚至有公司完成了7單交易,國產動畫《風云訣》也先后賣出了德國、澳大利亞和印度等多地的版權,而內地電視業的翹楚中央電視臺也在3天內完成了總額為150萬美元的交易。
好萊塢:經濟危機促使轉型
就電影工業而言,金融危機率先影響到的肯定是海外發行市場,尤其是華語片等外語片在歐美市場的發行。在這方面經驗豐富的賈樟柯表示,目前的經濟形勢對亞洲電影整體在歐美等地的發行已產生明顯影響,最終可能會出現向少數導演及品牌集中的趨勢。這一點在2009年的香港也得到了一定印證——展會上,少數幾部“亞洲制造”被來自北美和歐洲的片商反復提及,其中包括《東京奏鳴曲》(Tokyo Sonata)、《步履不停》(Still Walking,港譯名《橫山家之味》)、韓國的《善惡怪》(The Good, The Bad, The Weird)和賈樟柯的《二十四城記》,以及剛剛榮膺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入殮師》(Departures)。從中不難看出,歐美片商目前更感興趣的是那些亞洲風味濃厚、主創品牌突出且制作規模不大的電影。相比之下,《赤壁》等大片的處境則有些尷尬。美國IFC 公司負責采購的副總裁Arianna Bocco表示,北美公司目前對《赤壁》這樣的頂級制作都異常謹慎,因為其制作和主創的高規格意味著發行的高成本,而在經濟不景氣的現階段,這也意味著高風險。
相比購片與發行,好萊塢目前更關注區域合拍。今年的FILMART舉辦了一場名為“好萊塢電影在亞洲的新面貌”的國際論壇,北美幾大公司制片方面的負責人云集一堂,中心話題是好萊塢目前所面臨的轉型,即從單純的購買成片與全球發行,轉為深入全球各地參與合拍,其中重點即為亞洲。迪斯尼負責亞太區銷售、購片和合拍業務的副總裁甄超凡(Jo Yan)表示,對于海外市場,最重要的指標是人口、市場規模與經濟發展潛力,因此中國與印度是最重要的市場。不光好萊塢,法國也首次在香港高調舉辦了宣傳活動,大力推介政府去年推出的合拍減稅計劃。巴黎大區電影委員會執行總監Olivier-René Veillon表示該措施的關鍵是促進法國與亞洲間的合拍。
在亞洲合拍方面,另一個重要的刺激是《貧民窟的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憑借該片的成功,福克斯(Fox)的合拍經驗得到了廣泛重視。福克斯國際制片公司的總裁Sanford Panitch表示公司目前的策略是在全球各地建立制片分公司。去年福克斯已與同屬新聞集團(News Corp)旗下的星空傳媒共同發起了福克斯星空(Fox Star Studio),這家總部設在香港的合資制片公司將主攻中國以及東南亞地區的合拍片。此外,好萊塢也更加重視培養與各地電影人才的合作關系。內地導演陸川談到,他目前正在跟好萊塢方面商談一個英語翻拍片的項目。有消息稱這個項目很可能就是維恩斯坦影業(The Weinstein Co.)的《七武士》,此前包括喬治·克魯尼(George Clooney)和章子怡在內的多位大牌都傳出將參與這部黑澤明經典電影翻拍片的消息。
香港:多方突圍
在近幾年華語電影的高速發展中,中國內地與香港之間的電影合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過在最近兩年,兩地的電影工業在深入合作與相互融合的過程中似乎遇到了一些新問題。去年博覽會期間,臺灣導演張艾嘉執導的《一個好爸爸》一時成為話題,引起了關于港片進入內地的討論。今年,類似情況再次出現,只不過引發話題的變成了《新宿事件》。雖然該片導演爾冬升、監制方平等主創對待這一問題很謹慎,也均對國家相關政策表示了理解。但一部由成龍領銜的大片不能進入內地還是引起了香港電影界的極大關切。甚至有本地的電影人表示,目前內地對香港“政策沒變,但態度變了”。
在FILMART的“New Action”主題論壇上,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毛羽再次向香港本地以及海外介紹了內地電影市場的一些最新動向,以及香港公司能夠享受到的優惠政策。目前兩地電影界一些新的合作機會也受到廣泛關注,比如隨著廣東省對港片引入政策的放開,香港方面對于粵語片的制作與發行的興趣也更加濃厚。另一方面,在香港本地從事外語片發行的驕陽等公司也希望能把業務擴展到廣東省,美亞等4家香港公司近來還在國內成立了合資發行公司。毛羽表示,這些港方合資或獨資建立的發行公司在內地能享受到與內地公司同等的待遇。
除了呼吁繼續深化兩地之間的電影合作,香港今年也更強調本地電影業的獨立發展,途徑則是更為廣泛的對外合作。剛剛在美國完成了《拳皇》(King of Fighters)拍攝的香港導演陳嘉上表示,未來香港電影需要“用幾條腿走路”——除了內地以外,與好萊塢以及東南亞的合作也是重要方向。
在去年的FILMART期間,香港沙龍公司聯合內地與東南亞等地的多家業內公司,結成一個亞洲戰略聯盟。今年該聯盟增加了新加坡媒體發展局等新成員。沙龍還與后者共同建立了一個數額為1億新幣的綜合媒體基金(Integrated Media Fund),計劃未來5年投資合拍一系列電影、電視劇及動畫作品。
近兩年,東南亞以及臺灣等地對港片的需求有所回升,當地公司也希望通過與香港方面的合作,加強其與中國內地市場的聯系。事實上,香港與東南亞在電影方面的合作早有淵源。例如陳嘉上9年前的《公元2000》就是一部主打兩地市場的合拍片,而他去年執導的影片《畫皮》也有新加坡星霖電影公司(Mediacorp Raintree Pictures)的投資,這也是新加坡與中國內地在電影合拍方面的首次合作。作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的當值主席,陳嘉上在今年的論壇上也特意向毛羽咨詢了國家對于此類合作的態度,并得到了后者肯定與鼓勵的答復。
臺灣與3D:新希望
來自兩岸三地的電影新生代在今年的展會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本屆HAF延續了對本地青年導演的大力扶持——今年活動重點推薦的是林超賢和首次嘗試執導的楊采妮。在FILMART期間,旨在推介香港電影新生力量的“New Action”也吸引了不少關注。香港電影發展局主席,同時也是“New Action”項目負責人的蘇澤光表示,該項目將通過香港電影基金,直接投資更多由本地新人參與主導的電影計劃。
此外,去年《海角七號》的大賣也使得臺灣電影的新生力量受到很多關注。在展會上,《海角七號》的導演魏德勝也是最為風光的人物之一。此外,臺北電影委員會還專門舉辦了一場酒會,數十位臺灣當地新人導演集體亮相。面向臺灣青年導演的很多電影項目也吸引了不少目光。例如著名華人導演李安和其弟李崗之前發起的“推手計劃”,今年后者攜該計劃的首部電影《陽陽》來到了香港。另一位著名華人導演吳宇森近來也和自己的搭檔張家振籌備了一系列面向新人的華語電影計劃,其中由臺灣導演李巨源執導、內地演員孫紅雷和香港明星林熙蕾主演的《窈窕紳士》即將開拍。
除了各地的新生力量,3D電影也被視為新希望。
本屆香港電影節期間,夢工廠動畫(DreamWorks Animation)的3D新片《怪獸大戰外星人》(Monsters vs. Aliens)舉辦了首映儀式,這也是該影片在亞洲宣傳的第一站。對于目前處于困境的夢工廠動畫而言,這部3D動畫片可謂是生死之戰的勝負手。不過公司總裁卡贊伯格(Jeffrey Katzenberg)表現得信心十足。此外,本屆FILMART還舉辦了兩場以3D為主題的國際論壇。此外,華語電影在這一前沿領域也有新的進展。雖然此前香港也傳出過某些限制級影片將嘗試3D技術的消息,不過知名導演彭氏兄弟的新片計劃無疑要靠譜得多——寰宇投資的恐怖片《童眼》很可能將成為首部廣泛上映的華語3D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