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建立伊始,即設立京城寶泉、寶源局和部分省局鼓鑄錢文。鑄錢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生息助餉”,“以佐軍資”,即通過鑄錢獲息解決軍費開支之不足。廣西寶桂局設爐于康熙六年。開始鑄錢時,各鑄局主要依靠收買廢銅舊錢以及舊銅器皿作為鑄錢原材料。時值社會動蕩,廢銅舊錢及舊銅器皿價格非常低下,每百斤價銀六兩五錢左右,云南省每百斤價銀僅有二兩二錢,銅價的低下給各鑄錢局帶來了高額利潤。但收買廢銅舊錢舊銅器皿畢竟不能作為各鑄錢局長期穩定可靠的原材料來源。順治末年,隨著清代鑄錢工業的發展,依靠收買舊錢和舊銅器皿作為鼓鑄原材料的缺陷充分顯現,各錢局用銅日益緊張,國內商品自由貿易市場銅價不斷上漲,康熙初年,銅價上漲到每百斤價銀十兩以上,雍正朝時更是上漲到每百斤二十兩左右。’銅價的不斷上漲,造成鑄錢嚴重虧損。為減少虧損,康熙時期,京城戶工二局減卯鼓鑄,各省鑄錢局減卯停鑄,或時鑄時停,廣西寶桂局也在停鑄之列。
乾隆時期,隨著云南銅礦的大規模開采,鑄錢所需原材料基本得到解決,于是,京城戶工二局以及各省鑄錢局紛紛恢復鼓鑄并極大限度地擴大鑄錢數量。此后,各鑄錢局通過鑄錢獲得了大量鑄息銀兩。鑄錢局獲取鑄息銀兩的幅度有多大,其來源何在,實質如何?本文以廣西寶桂局為例作一考察。
廣西寶桂局于乾隆八年三月十五日開始恢復鼓鑄,所用銅斤全部使用本省礦銅。乾隆八年寶桂局鑄錢共用“工本銀二萬八千六百一十五兩九錢九分三厘零,”“余息銀一萬二千七百九十三兩九千八分六厘零”,鑄息率高達44.71%。乾隆九年寶桂局設爐二十座,又于十二月份減爐十座,只設爐十座,共鼓鑄三十六卯,“共用銅鉛點錫價腳銀三萬八百二十九兩六錢六分七毫零,共用銅鉛點錫四十五萬一千二百六十斤,內除每百斤外加折耗九斤,共折耗三萬七千二百六十斤,實鑄銅鉛錫四十一萬四千斤,每錢一文鑄重一錢二分,共鑄錢五萬五千二百串”。“內除每鑄銅鉛錫百斤給爐匠工料錢一串七百五十一文,共給工料錢七千二百四十九串一百四十文,又每月給局費錢八十五串,又十二月份減爐十座,減半支給錢四十二串五百文,共支錢九百七十七串五百文,”“余息錢一萬六千一百四十三串六百九十九文。”鑄錢每一千文含工本銀0.709兩,鑄息率高達52.36%。
此后,寶桂局歷年鑄錢獲息的情況見表1。

通過以上考察看出,乾隆朝廣西寶桂局通過獲得了大量鑄息銀兩。乾隆八、九年恢復鑄錢時,鑄息率高達40--50%,十三年最低,為16.62%,二十五年鑄息率最高,達到82.00%,三十三年以后保持在30%上下。整體來看,寶桂局不同時期鑄息率波動較大,但一般保持在20%以上,獲息豐厚。
廣西寶桂局不同時期鑄息率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鑄錢用礦銅價格的不同。如乾隆九年,寶桂局“共用正耗色銅二十四萬五千一百四十八斤,內除色銅八千四百斤,毋庸給價外,實用銅二十三萬六千七百斤四十八斤,內用回頭山廠銅一十三萬三千九百斤七十一斤零,每百斤價銀八兩三錢及九兩二錢,又運腳銀四錢,共該價腳銀一萬二千二百三十六兩五錢四分六厘零;響水廠銅五萬三千九百四十六斤零,每百斤價銀六兩八錢,運腳銀一兩二錢四分八厘六毫,共該價腳銀四千三百四十一兩九錢六分五厘零;將軍山廠銅六千三百四十三斤每百斤價銀六兩八錢,運腳銀一兩七厘八毫,共該價腳銀四百九十五兩二錢四分八厘零;山斗岡廠銅二千八百九斤零;每百斤價銀八兩三錢,運腳銀四錢,共該價腳銀二百四十四兩四錢一分九厘;又收買渣銅二萬一千五百八十二斤,每百斤價銀十三兩,運腳銀六分,共該價腳銀二千八百一十八兩六錢九厘零,又收買客銅八千九百四十八斤零,每百斤價腳銀八兩三錢六分以至十三兩一分二厘,共該銀一千三十兩二錢四分八厘零;又入官銅九千一百四十七斤零一兩五錢,每百斤扣價銀十三兩,共扣存價銀一千一百八十九兩一錢二分二厘零。”以上共用粵銅約236 748斤,價腳銀22 354兩余,平均每百斤價腳銀9.4421兩。寶桂局鑄錢用粵銅大大低于商品自由貿易市場銅的價銀,使鑄息率高達50%以上。
乾隆十三年,由于粵銅不敷鼓鑄,寶桂局遂搭配滇銅鑄錢,“照以滇粵銅斤四六搭配,每正鑄銅鉛錫一百斤,內用粵銅二十斤,滇銅三十斤,白鉛四十二斤八兩,黑鉛六斤八兩,點錫一斤。”60%使用滇銅,40%使用粵銅。滇銅較之粵銅價腳銀高出很多。乾隆十三年,寶桂局鑄錢用銅157 577斤余,用價腳銀22 322兩余,平均每百斤價腳銀14.1657兩,與乾隆九年全部使用粵銅每百斤價腳銀9.4421兩相比,高出近五兩。鑄錢用銅價格大幅增加,增加了鑄錢成本,寶桂局鑄息率降至16.62%。
乾隆二十五年,寶桂局設爐十五座,計三十六卯,鑄錢規模擴大五成,全部使用粵銅,“銅鉛對配,共鑄正額銅二十三萬一千三百四十二斤九兩,每百斤價銀九兩二錢,該銀二萬一千二百九十一兩四錢二分八厘”。粵銅每百斤價銀為九兩二錢。全部使用粵銅后,降低了鑄錢成本,鑄息率高達82%。
乾隆三十三年,寶桂局鑄錢規模繼續擴大,設爐二十座,計三十六卯,“共用正耗色銅四十三萬二千八百一十六斤,內除補色銅四萬四百一十六斤外,實用正銅三十九萬二千四百斤”,仍然粵、滇銅兼用。用粵省銅234 000斤,其中用響水廠銅27 375斤,回頭山、山斗岡廠銅35 569斤,金雞頭廠銅155 055斤。用滇省銅約20萬斤,其中用滇省義都廠銅87 200斤,金釵廠銅87 200斤,金釵廠補色銅15 282斤,義都廠補色銅7 712斤。當時粵銅價銀大幅上漲,統一上漲至每百斤13兩。運腳銀不同廠家有所差別,響水廠銅每百斤運腳銀1.248兩,價腳銀每百斤14.248兩,回頭山、山斗岡廠銅運腳銀0.4兩,價腳銀每百斤13.4兩,雞頭山廠銅運腳銀每百斤0.89兩,價腳銀每百斤13.89兩。而寶桂局鑄錢用雞頭山廠銅最多,為155 055斤余,礦銅每百斤價腳銀約13.89兩。把雞頭山廠銅價銀與乾隆二十五年粵銅每百斤價銀9.2兩比較,每百斤價銀上漲4.69兩。滇省義都廠銅每百斤價銀11兩,運腳每百斤2.391兩,價腳銀每百斤13.391兩;金釵廠銅每百斤價銀9兩,運腳每百斤價銀2.526兩,價腳銀每百斤11.526兩。相比之下,當時寶桂局鑄錢用粵銅價腳銀高于滇銅。但無論粵銅還是滇銅,價腳銀都在十兩以上,尤其是粵銅價銀大幅上漲,極大地增加了鑄錢成本,寶桂局鑄息率由原來的82%降至28.12%。
粵銅價腳銀大幅增加,甚至高出滇銅價格,使用粵銅鑄錢已無價格優勢。此后,寶桂局鑄錢主要使用滇銅。如乾隆四十八年,寶桂局“設爐十二座,鼓鑄三十六卯,共用銅二十八萬四千八百五十一斤”,內用“粵省廠銅二萬八千九百五十一斤八兩外,滇省萬寶等廠銅九萬一百六十五斤零,金釵廠銅一十六萬九千六百八十四斤六兩零”。金釵廠銅每百斤價腳銀11.526兩,萬寶廠銅每百斤價腳銀14.191兩,粵省銅每百斤價腳銀13.81兩。滇銅價銀相對穩定,寶桂局主要使用滇銅鑄錢后,鑄息率長期穩定在30%上下。
綜合以上考察看出,銅價高低成為決定寶桂局鑄息率多少的關鍵因素,銅價高鑄息率就低,銅價低鑄息率就高。寶桂局使用礦銅價格高低變化不是市場行為,而完全是由清政府規定的,是清政府對銅礦壟斷經營的結果。
銅是鑄錢的主要原材料。為了保證鑄錢用銅需要,清政府開放礦禁,鼓勵商民開礦采銅。在銅礦開采過程中,清政府實行高度壟斷經營的政策。即無論是對年產礦銅千萬斤以上的云南各銅廠,還是產銅百余萬斤或數十萬斤的四川、湖南、廣西等銅廠,都實行統購統銷政策。按照這一政策,礦民進山采銅,煎煉成銅后,官府在廠地抽課,稅后余銅全部歸官府收買,謂之“官銅”,礦銅不許商民私自出售,私賣的叫做“私銅”,查獲后,“其銅沒官,其人罰役”。官府極大限度地壓低礦銅的統購價格,不同省份價格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省份不同礦廠價格不同。廣西各銅礦廠稅后余銅的價格最早定為每百斤6兩,后來由于各礦礦老洞深,采銅成本增加,礦民入不敷出,清政府相應增加稅后余銅的價格,逐漸增至每百斤價銀6.8兩、8.3--9.2兩不等,最后統一增至13兩。這樣的統購價格,與商品自由貿易市場銅的價格比較起來是非常低下。
清政府通過壓低礦銅的統購價格,賺取了大量壟斷利潤。廣西各銅礦的壟斷利潤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直接壟斷利潤,一部分是間接壟斷利潤。直接壟斷利潤是清政府統購統銷礦銅的價格差,就是所謂的“銅息”。即將低價統購礦銅,以較高的價格批發給各鑄錢局,賺取壟斷利潤。如雍正七年,廣西招商開采銅礦,“每銅百斤,抽課二十斤,其余八十斤,以每斤給銀六分收買。因澇江廠所出銅斤,系該商自行雇腳押運,每斤議給腳價銀二厘。”雍正七年七月至八年十二月底,按照每百斤抽課二十斤,“共抽澇江等廠課銅一萬八千八百六十五斤,共收余銅七萬五千四百六十一斤半,又官辦銅一萬九千一百二十二斤,以上余課共獲毛銅十一萬三千四百四十八斤半,照現在價值,每百斤一十三兩變價,共獲變價銀一萬四千七百四十八兩三錢零。內除銅價、腳價、廠費、廠欠外,約可辦余息銀五千四百七十兩二錢五分零。”凹即收購稅后余銅每百斤價銀6兩,運腳最初定為2錢,每百斤價腳銀共6.2兩。而稅后余銅批發給寶桂局的價格是每百斤13兩。統購和統銷之間價格差為一倍以上,即便是扣除腳價、廠費、廠欠等其他支出,壟斷利潤仍然非常高昂。后來,隨著采礦成本的增加,清政府將廣西各銅廠稅后余銅的統購價格逐漸增至每百斤13兩,而批發給寶桂局的價格同樣是每百斤13兩,統購統銷礦銅之間已無價差,也就沒有了“銅息”。至此,清政府將廣西銅礦的“銅息”收入讓利給了礦民,以調動礦民生產的積極性,維持銅礦的繼續生產。
銅礦的間接壟斷利潤即是“鑄息”。清政府將廣西各銅廠統購的礦銅先后以每百斤9.2兩和13兩的價銀批發給寶桂局用于鑄錢,礦銅無論是每百斤價銀9.2兩或是13兩,都遠低于商品自由貿易市場銅的價格。如乾隆五年(1740),江蘇“現今銅價每百斤市平銀二十二兩,合庫平紋銀一十九兩八錢”。“廈門洋商帶來之銅,其價甚貴,每斤需銀二錢八分(每百斤二十八兩)”。乾隆十四年,湖北商品貿易市場銅的交易價格每百斤24兩,直至嘉慶初年,即使是商品自由貿易市場銅的交易價格有所下降,“現在市價至十六七兩不等”。可見,整個乾隆時期商品貿易市場銅的價格高出粵銅、滇銅批發價格近一倍。低價礦銅用于鑄錢,極大地降低了鑄錢成本,寶桂局鑄錢千文含工本銀長期保持在6--7錢之間。而清政府規定各錢局所鑄銅錢,全部用于發放兵餉、官俸及工程建設費用。在支付兵餉、官俸以及工程建設費用時,按照銅錢千文值銀一兩的“定例”來核算。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寶桂局賺取了大量鑄錢利潤。而寶桂局鑄錢利潤的取得正是清政府對廣西、云南銅礦壟斷經營的結果。
通過以上考察清楚地看到,乾隆時期廣西寶桂局的鑄息率長期保持在30%上下,而寶桂局高鑄息率的取得,實際上是清政府對銅礦壟斷經營的結果,即是銅礦壟斷利潤向鑄錢利潤的轉移,暴露了清政府對礦民殘酷地壓榨與剝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