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勒(Taler),是15世紀末以來主要鑄造和流通于德意志等中歐地區的一系列大型銀幣的總稱。塔勒在400多年的歐洲貨幣發展歷程中,產生過多個品種,協定塔勒即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塔勒品種之一。它產生于1753年奧地利和巴伐利亞之間的硬幣協定,是傳播和流通領域最為廣泛的塔勒,當然后者很大部分要歸功于協定塔勒家族中著名的1780年瑪麗亞一特蕾莎塔勒。目前,國內對瑪麗亞一特蕾莎塔勒了解較多,而對其所歸屬的協定塔勒關注較少,本文即試圖對協定塔勒的產生時代背景、形制特點、鑄造情況、傳播及影響等問題作一簡要敘述。
奧地利與巴伐利亞1753年硬幣協定之前德意志地區的塔勒概況
自15世紀末中歐開始鑄造被后世統稱為“塔勒”的大型銀幣以來,由于德意志帝國一直缺乏像英法等國那樣的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鑄幣權下放到地方諸侯,境內各邦國的幣制比較混亂,嚴重制約德意志的經濟和貿易發展。為統一幣制,歷次召開的帝國會議曾作出努力,并在1566年初步形成了“奧古斯堡硬幣法令”,為帝國內塔勒等主幣幣制的統一帶來了希望。但進入17世紀后,三十年戰爭,及其間災難性的兩次剪邊時代,嚴重打擊了帝國的經濟和貨幣。為應對糟糕的貨幣局面,17世紀下半葉,在原有奧古斯堡硬幣制度基礎上修改后的兩個地方性貨幣協議,即1667年的辛那硬幣協定和1690年的萊比錫硬幣協定,依次逐漸被大部分邦國接受。到17世紀末,各邦國的高面值貨幣,基本都是按照萊比錫純度鑄造的1/3和2/3塔勒硬幣,和按照1566年奧古斯堡硬幣法令鑄造的1塔勒硬幣和其分數值幣。
18世紀初貨幣局勢再度混亂。上半葉小規模戰爭不斷,巨額戰爭經費惡化財務狀況,又進一步影響鑄幣業的改善。貨幣匯率失衡,小面值幣不斷貶值,按舊制鑄造高面值銀幣無利可圖,甚至虧本。除了薩克森等占有豐富銀礦的邦國外,舊制的塔勒銀幣已很少鑄造。法國的埃居及其分數值幣填補了德意志大型流通銀幣的位置(插二圖1)。盡管在像普魯士這樣的北德地區,萊比錫結算塔勒仍是物價和核算的基礎,但實際在柏林的交易所里,到1740年所有價格都是以法國貨幣報價的。德意志諸侯們不生產大型銀幣,雖然免去了用舊制純度鑄造帶來的巨大風險,但同時也失去了鑄幣的豐厚利潤。因此,要改善貨幣情況同時贏得利潤,就特別需要一種新的合適的硬幣制度。
人們從1733年開始商討幣制改革問題,終于在1738年的帝國會議上正式承認萊比錫純度為帝國通用純度。但這并未給德意志帶來穩定的貨幣局面。會議并未制定新的幣制,小面值幣仍在貶值,貨幣間匯率失衡的問題仍舊存在,這一切隨著瑪麗亞一特蕾莎即位后的奧地利繼承戰爭再次變得更加糟糕了。
1753年硬幣協定及其協定塔勒的傳播
針對這一局面,貨幣改革勢在必行。奧地利的統治者瑪麗亞·特蕾莎于1748年7月30日頒布鑄幣法令,把奧地利塔勒的重量減輕到28.06g,純度875‰。新發行的塔勒硬幣上沒有說明新幣制的標識。1750年,北德邦國普魯士頒布了格勞曼的14塔勒純度,引入新的帝國塔勒(Reichstaler)——后世稱為普魯士塔勒,同為德意志貨幣史上一種重要的塔勒品種——其含銀量降低更多。瑪麗亞·特蕾莎看到了進一步減銀的光明正大的理由,在同年11月7日再次頒布新硬幣法令,初步形成了10塔勒硬幣純度,即幣重28.14g,純度832‰,每十枚塔勒含純銀合1科隆馬克(約233.856g)。此年鑄造的塔勒上也沒有區別于舊制塔勒的標識,到次年(1751年)就開始在硬幣的年代后加上一個樹枝形的小十字x,可能表示此幣以10塔勒純度鑄造(插二圖2)。
為拓寬新的硬幣純度的應用范圍,1753年9月21日,奧地利和巴伐利亞在維也納簽定了“奧地利大家族和巴伐利亞選帝侯國間關于硬幣事宜的鄰邦間同意書”(Nachbarli—che Einverstandnus zwischen dem Erz—HauβOesterreich und Chur—Baiern in Mfinz—Sa-chen),后文簡稱為“硬幣協定”,正式引入新的貨幣體系,規定每枚塔勒重28.0644g,純度13—1/3羅特,即833‰。由此,1753年后按這個協定鑄造的一系列硬幣就冠以“協定”之名,其塔勒即為“協定塔勒(Convention Taler[英文]或Konventionstaler[德文])”。
巴伐利亞雖然在1753年協議簽訂后同年就開始鑄造協定塔勒,但直到次年3月17日才在國內正式頒布硬幣法令,宣布協定硬幣在巴伐利亞合法流通。接下來,1754年5月17日雷根斯堡加入此協定,1754年7月1日薩爾茨堡加入,協定純度逐漸傳播到帝國的巴伐利亞大行政區。七年戰爭以后,西南德意志和中北部部分邦國如薩克森、布倫瑞克一沃爾芬比特、希爾德斯海姆等亦紛紛接受協定純度。波蘭也在1765年加入。硬幣協定逐漸傳播到德意志帝國大部分邦國,未接受硬幣協定的邦國主要集中在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包括漢薩同盟城市(不來梅、漢堡和呂貝克)、石勒蘇益格一荷爾斯泰因,梅克倫堡地區等。

硬幣協定的實質性主體部分,是規定了1、1/2、1/4、1/6、1/12塔勒五種主要面值銀幣的貨幣體系(表1),其中兩種高面值幣以塔勒形式鑄造,三種低面值幣主要以輔幣克萊采(Kreuzer)形式鑄造。硬幣協定國鑄造的協定硬幣相互通用流通。
硬幣協定似乎統一了奧地利和巴伐利亞的貨幣體系,但此時巴伐利亞境內低面值輔幣繼續貶值,原有的1塔勒兌換120克萊采的匯率,必將引起新的協定硬幣品種的外流。于是在簽訂硬幣協定一年后,巴伐利亞單方面修改了硬幣協定內容,規定1塔勒升水20%,即價值144克萊采,其余按比例依此類推,即改變為144—72—36—24—12克萊采體系(七年戰爭中因銀價上漲升值到150—75—37.5—25—12.5克萊采,戰后回落到原值),但鑄幣的純度和外觀不變。法蘭克大行政區在1754年9月3日接受巴伐利亞的克萊采體系,士瓦本大區于1755年7月19日接受,薩爾茨堡于同年9月20日接受,七年戰爭后傳播到德意志其他邦國的,正是這個改變后的協定形式。
這是實物塔勒(speziestaler)的情況,即實際鑄造出來的流通硬幣。在當時還有一種結算塔勒(Rechnungstaler)系統,或稱為記帳塔勒,和實物塔勒相對應,即不實際鑄造,而只是在商業或財務上用來記帳的,有相對固定匯率的虛擬貨幣單位。根據硬幣協定1結算塔勒等于90奧地利克萊采,或者108巴伐利亞克萊采,因此1實物塔勒=4/3結算塔勒,10塔勒純度=13-1/3結算塔勒純度。而奧地利的結算古爾登遵守硬幣協定,價值60奧地利克萊采,巴伐利亞引入了所謂的“萊茵古爾登”作為自己的結算古爾登單位,也價值60巴伐利亞克萊采,即1科隆馬克純銀鑄造20枚古爾登=1440克萊采=24萊茵古爾登,因此為區別于最初的協定幣制,巴伐利亞修改后的協定幣制又被稱為24古爾登純度(表2)。

協定硬幣的外觀和鑄造情況
為區別于舊制塔勒,許多協定塔勒上有標志性的文字,X EINE FEINE MARK,即“十枚含一馬克純銀”,文字寫法各邦國略有出入,比如以德文ZEHN(十)代替羅馬數字X,“馬克”拼寫成MARCK,或者縮寫成X.E.F.M.等等。1/2協定塔勒類推為XXEINE FEINE MARK(二十枚含一馬克純銀)?;蛘逜D NORMAM CONVENTIONIS,即拉丁文“根據協定標準”,1塔勒和1/2塔勒文字一樣,各邦國間也有縮寫等變異。此兩種文字也有同時出現在一枚硬幣上的,也有做成邊銘的,形式多種多樣。
由于硬幣協定中并沒有統一硬幣銘文的規定,所以并非所有的協定塔勒上都有x EINE FEINE MARK或者AD NORMAM CONV-ENTIONIS字樣。包括作為其發端的巴伐利亞,初期鑄造的大量協定塔勒,幣面上也沒有區別于舊制塔勒的標志,而是按照傳統,一面為君王肖像,一面是紋章或圣母像(插二圖3)。
關于硬幣圖案,僅在硬幣協定第九條中涉及對30克萊采幣的統一圖案規定:“……為了更好地區別于早先的選侯的和其他地方的價值較低的半古爾登,這些半古爾登上普遍有各自皇帝或國王的至高無上的尊貴的頭像,且應在硬幣上有斜的正方形圖案……”。即各邦國鑄造的30克萊采,正反面應該各有一個正菱形方框。這原本是奧地利的傳統:最早在1694年就鑄造了有正菱形框圖的1/4塔勒(30克萊采)硬幣,在協定塔勒之前的1740年代,有這種圖案的30克萊采幣亦在奧地利大量鑄造。作為當時經濟實力較強的邦國,奧地利希望自己的這一傳統傳播到其他邦國。但實際除奧地利自己外遵守者寥寥無幾。更有甚者,巴伐利亞、符騰堡、伯蘭登堡一安斯巴赫、紐倫堡等幾個邦國自60年代末開始,陸續把這種框圖用在了20協定克萊采幣上。根據硬幣協定,30克萊采的成色比20克萊采的高,但用肉眼難以分辨,而在直徑大小上又和20克萊采幣相差無幾,所以這樣在日常流通中常出現30和20克萊采兩種硬幣混淆的情況(插二圖4)。一些不法商販開始改刻20克萊采幣為30克萊采,有的甚至把20克萊采的“2”字劃亂,冒充30克萊采使用。由于各邦國鑄造的協定硬幣是可以相互通用,因此奧地利深受其害,終于宣布這種有框圖的20克萊采在奧地利境內為非法,禁止流通。而巴伐利亞等邦國采取的辦法則相反,不再鑄造(或者根本就從未鑄造過)30克萊采幣,讓小面值的20克萊采幣繼續流通。表3是巴伐利亞的兩個主要鑄幣廠:慕尼黑鑄幣廠于1765年和安貝格鑄幣廠于1763/64年的5種協定硬幣的鑄造量。以此為例可以窺見當時幾種協定硬幣的實際鑄造情況。1塔勒主幣的鑄造量最大,20和10克萊采其次,其數量雖然比1塔勒幣少得多,但根據當時的購買力,這兩種最低面值的協定硬幣卻是南德意志地區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流通貨幣。1/2塔勒幣除奧地利外在多數邦國歷來鑄造得不多。30克萊采幣由于前述的原因,只在1754和1756年鑄造了很少一點。其他邦國30克萊采產量也很低。只有奧地利有菱形框圖的產量較大。

協定塔勒中的貿易幣及瑪麗亞-特蕾莎塔勒
在協定塔勒家族中,比較特殊的是以協定純度鑄造的貿易幣。18世紀以來,地中海東部各國對中南歐諸國貿易往來逐漸增多,對塔勒一類的大型銀幣的需求日趨旺盛。歷史上由于奧地利和奧斯曼帝國長達百余年的戰爭,許多17、18世紀的奧地利塔勒作為戰利品流入東方,因此在奧斯曼和東方諸國,奧地利塔勒有著良好的民眾接受基礎。1741年奧地利首次鑄造有瑪麗亞-特蕾莎頭像的塔勒硬幣,因其女性形象更加具有親和力,而在黎凡特地區(這里指地中海東部諸國,包括敘利亞、黎巴嫩等在內的自希臘到埃及的地區)大受歡迎,50年代以后協定塔勒開始有邊銘,更有利于防止銀幣被剪邊,因此瑪麗亞一特蕾莎塔勒逐漸成為黎凡特地區的主要貿易貨幣之一。
1765年,瑪麗亞-特蕾莎的丈夫,德意志帝國皇帝弗朗茨一世突然去世。同年奧地利開始鑄造瑪麗亞-特蕾莎披寡婦面紗形象的塔勒。習慣了原先女王形象的黎凡特地區商人們最初拒絕接受這種新頭像的塔勒。不得已之下,奧地利決定在轄下的京茨堡(GUnzburg)鑄幣廠鑄造一種沒有女王頭像的塔勒硬幣,幣面只有經典的協定塔勒文字ADNORMAM CONVENT。這種無頭像的塔勒和有寡婦頭像的塔勒同時鑄造和投放黎凡特市場。時間改變一切,到1767年人們已逐漸習慣和接受了有寡婦頭像的塔勒硬幣,而京茨堡的無頭像塔勒一直在市場上吃不開,因此只在1766和1767兩年生產了少量(插三圖5)。
1780年瑪麗亞一特蕾莎去世后,由于其塔勒在貿易中極受歡迎,奧地利繼續使用1780年的模具在維也納和京茨堡兩個鑄幣廠生產用于貿易的塔勒。1805年京茨堡并入巴伐利亞后剩下維也納單獨生產,此后此塔勒在世界各地廣泛鑄造和流通至20世紀。
鑒于鑄造貿易銀幣的利潤,其他邦國也曾鑄造自己的貿易協定塔勒。如巴伐利亞也有兩次不成功的發行經歷。1765年寡婦頭像的瑪麗亞一特蕾莎塔勒在黎凡特遭拒后,巴伐利亞鑄造了首枚協定貿易塔勒,硬幣正面仍是馬克西米連三世像,反面的傳統圣母或紋章圖案改成了一只扶著紋章的大獅子。幣面非常突出獅子的形象,這是因為自17世紀以來,在被瑪麗亞一特蕾莎塔勒和皮亞斯特取代以前,尼德蘭鑄造的“獅子塔勒”(Ltiwentaler)一直是黎凡特地區的主要貿易幣,其硬幣上的大獅子形象在此地區已深入人心。巴伐利亞希望利用這個獅子圖案,趁機打開黎凡特地區的貿易幣市場,但結果很不理想。1766年京茨堡的無頭像塔勒投入市場后,巴伐利亞再次模仿其形制圖案鑄造了第二枚貿易協定塔勒。雖然幣面文字說明是按照協定純度鑄造,但實際巴伐利亞為得到更高的利潤,成色從833‰暗自降到了831.6‰??上怂悴蝗缣焖悖?768年此幣剛生產出來,寡婦頭像的瑪麗亞一特蕾莎塔勒重新得到市場認可,巴伐利亞的貿易幣發行計劃,亦隨著京茨堡無頭像塔勒的退出而再次失敗(插三圖6)。
其他邦國如普魯士,雖然從未加入硬幣協定,但也在1794和1795兩年按照協定純度鑄造了一定量的塔勒硬幣,并特意標上協定塔勒的標志性文字ZEHN EINE FEINEMARK,作為對外的貿易幣使用。
河金杜加特及協定塔勒時代的其他硬幣品種
硬幣協定除了規定5種新的協定硬幣的重量和純度外,還規定金幣只鑄造1杜加特幣,具體見表1。巴伐利亞原來鑄造的金幣——金卡洛林(Carotin d'or),是一種邦國內流通的非貿易幣,此后不再生產。

杜加特的重量和純度歷史上比較穩定,此1杜加特金幣亦遵循舊例,但也有例外,即這一時期巴伐利亞鑄造的河金杜加特(Flussgolddukaten),幣重仍是3,49g,但純度降低到937‰。它因其原料黃金淘自流經巴伐利亞的三條河流——伊薩河、因河和多瑙河的河沙而得名。幣面上都有EX AURO IS—ARAE/OINI/DANUBII字樣,即拉丁文“出自伊薩河/因河/多瑙河的黃金” (插三圖7)。表4是三條河流各階段提供給鑄幣廠的黃金量和相應的鑄造數量。三條河的黃金提供量大致相當,由于資源枯竭,有逐年減少的趨勢。我們把每階段的黃金提供量除以鑄造量,得到平均每枚河金杜加特的耗金量,其結果十分接近,略高于實際每枚杜加特含金量,因為還要記入鑄幣稅等消耗,這個略高的比值應該是合理的。這批鑄量小,純度特殊的河金杜加特,當時主要用于宮廷和貴族之間的贈送。
除了生產協定硬幣作為正式的通用貨幣,各邦國還同時鑄造自己的邦國硬幣,即不按照帝國硬幣純度或地區聯盟貨幣純度要求鑄造的硬幣。邦國硬幣僅限于低面值硬幣,一般以更低的純度鑄造,僅在生產邦國境內流通,是帝國硬幣或區域聯盟貨幣的有效市場補充。簡而言之,在南德意志如巴伐利亞,十二克萊采及以下低面值幣,如格羅森,克萊采等都以百萬計鑄造。奧地利已把自己的邦國硬幣中最低面值幣改為銅幣。中北部邦國有自己的瑪麗格羅森和優良格羅森、斯圖貝爾、白芬尼等等。此外還有更低面值的芬尼和海勒。地區邦國間也有統一邦國硬幣的協議,但時常修改變動,影響也較小。
協定塔勒的終結及歷史地位
協定塔勒在德意志主要鑄造和流通于18世紀下半葉。波蘭生產協定塔勒至18世紀90年代被瓜分前。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一種發源于奧屬尼德蘭的王冠塔勒(Kronental-er),隨著拿破侖戰爭大量流入南部和西部德意志,逐漸把協定塔勒排擠出了流通市場。至拿破侖戰爭之后,協定塔勒在德意志地區已基本退出流通,在此期間,大量停止使用的協定塔勒及其分數值幣,或者流入地中海東岸各地繼續充當貿易幣使用,或者被回熔重新鑄造新幣。雖然在德意志還時有鑄造,但多是紀念性質的硬幣。奧地利方面相對穩定,作為流通幣一直鑄造到1856年(插三圖8)。1857年,奧地利和德意志關稅同盟邦國之間簽訂《維也納硬幣協定》,生產一種新的聯盟塔勒(Vereinstaler),協定塔勒終于退出歷史舞臺。
1753年奧地利和巴伐利亞之間的硬幣協定,其實是一種地方性的硬幣協定,并未通過正式的帝國會議確認和推廣。但由于其幣制符合當時的實際經濟情況,以及哈布斯堡王室在歐洲的影響力,逐漸被大部分德意志邦國接受。協定塔勒自誕生之日起,在德意志順暢流通半個多世紀,為德意志的經濟和貿易發展作出不小貢獻。其幣制奠定了奧地利此后100余年的貨幣基礎,規范了南部和西南德意志貨幣體系。它和同時代北德的普魯士塔勒一起,是聯盟塔勒之前,對德意志貨幣統一起到重要促進作用的塔勒品種之一。其中以1780年瑪麗亞一特蕾莎塔勒為代表的協定塔勒,此后一百多年在地中海東部各國家和島嶼還繼續流通,在歐亞非各地廣泛鑄造,甚至成為當地的主要貨幣。
你方唱罷我登場。德意志的貨幣局面,就在這一治一亂中延續,協定塔勒走下歷史舞臺之時,正是聯盟塔勒誕生之時,一個新的走向統一的時代拉開了序幕。
(責任編輯:于 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