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甘薯生產國,常年甘薯種植面積500萬hm2,占世界甘薯種植總面積的57.3%,收獲產量占世界甘薯總產80%。甘薯不僅是傳統的糧食作物,隨著其綜合開發利用的深入,已發展成為用途廣泛、高產高效的經濟作物。在甘薯的生產、利用過程中,安全貯藏是穩產,增效的關鍵。
鮮薯體積大,含水量高,組織幼嫩,皮薄易破損、易受冷害和感染病害而發生腐爛,且甘薯性喜溫怕寒冷潮濕,甘薯貯藏的最適相對濕度為85%-90%,最適溫度是12-14℃。低于9℃易受冷害,受冷害后,15-20d輕者點片腐爛,重者全窖爛壞。高于20℃時,呼吸增強,水分散失多,容易引起糠心以及各種病害的發生,在貯藏期甘薯的主要病害有黑斑病,軟腐病、線蟲病。
1,黑斑病
黑斑病是最常見的病害,又稱黑疤病,發病時期多在人窖后一個月以內及立春以后,除薯塊帶菌或老窖殘留病土外,薯皮破傷、窖溫高且持續時間長是發病的主要外界因素。
癥狀:甘薯長喙殼(Ceratocystisfimbriata)屬子囊菌亞門,長喙殼屬真菌。病菌能侵染其他多種旋花科植物,有生理分化現象。以厚垣孢子、子囊孢子和菌絲體在病薯塊和土壤、糞肥中越冬。病菌主要從薯塊收獲、運輸及蟲、鼠害造成的傷口侵入,也能從薯塊的自然孔口侵入。貯藏期是黑斑病危害重、損失大的時期,菌源主要來自田間的帶病薯塊,病菌通過傷口侵人薯塊;貯藏前期,高溫高濕能促使病害發展,在15℃以上病害發展迅速。在薯塊上最初多在傷口處產生黑褐色圓形凹陷小斑,以后病斑擴大為不規則中央略凹陷大病斑,病斑上產生灰色霉狀物和黑色刺狀物,病部薯肉呈黑褐色,味苦,不能食用。
防治方法:1,堅持與水稻、玉米、小麥、豆類等作物輪作,力避連作或與番茄,辣椒、馬鈴薯等作物連作;建立無病留種田,精選無病塊根做種薯,增施有機肥料與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及時噴灑天達2116,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性能。2,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800倍85%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3000倍有機硅藥液浸薯3-5分鐘,每千克藥液浸種薯10000kg,晾干后人窖。
2、軟腐病
由于甘薯含水量高,貯藏期間極易生軟腐病,該病是甘薯采收和貯藏期的重要病害,以人窖初期及開春后最多,碰傷、受澇、受凍是發病的外因,尤其是窖溫偏低、輕微受凍的薯塊溫度回升后最易發生,如不加以重視,就會造成紅薯大量腐爛。
癥狀:病原是葡枝根霉(Rhizopusbatatas),屬結合菌亞門真菌。該菌存在于空氣中,或附著在被害薯塊上,或在貯藏窖內越冬。薯塊處在溫度15℃-25℃、相對濕度在75%85%環境下最適宜該菌繁殖。薯塊有傷口時或甘薯受凍后最容易感染而發病。軟腐病主要發生于貯藏期的薯塊,染病初期在薯塊表面長出灰白色霉狀物,然后變為黑色或灰暗色,病變組織變成淡褐色水浸狀,最后在病變表面長出大量黑絲及孢子囊,形成一大片黑色毛狀物,在適宜條件下擴展迅速,約二三天整個薯塊呈軟腐狀,發出難聞的惡臭味。
防治方法:
1,適時收獲,避免機械傷害。2,要精選健薯,做到安全入窖,并對做好窖內熏蒸消毒殺菌工作。3,要加強管理主要是將溫度控制在12℃~14℃之間。
3、線蟲病
線蟲病在甘薯生長期由于線蟲已侵入薯內,發病癥狀在薯塊生長后期和入窖貯藏期間繼續發展形成的。
癥狀:甘薯莖線蟲病又稱為糠心病、空梆、糠裂皮等,是甘薯生產上危險性病害之。癥狀分為第一心型和第二糠皮型兩種。第一糠心型:初期薯塊縱剖面有條點白粉狀空隙。其后由于雜菌侵入而變成白褐相問的干腐,以后漸漸向下端人四周發展,使薯塊內部全變成白褐相間的干腐,俗稱“糠心”,“糠瓤”。凡帶線蟲的大田一直栽種薯所結薯塊的癥狀均為糠心型。有時內部雖已毀壞,但外表與健康者無異,只是重量減輕。第二糠皮型:線蟲直接以吻針刺破外皮,侵入薯塊,初期肉眼不易識別,后期外皮褪色,不久變青,稍凹陷,或呈小裂口,也可因雜菌侵染,而使皮下組織變褐發軟,呈塊狀褐斑或形成小型龜裂,皮層內有褐白粉狀空隙。嚴重時,糠心和糠皮兩種癥狀同時發生呈混合型。
防治方法:除上面介紹的選種、溫水浸種措施外,可用40%甲基異柳磷乳劑1000倍液浸薯10分鐘,以減輕病害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