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番茄莖基腐病
1,1癥狀:該病主要危害大苗或定植后番茄的莖基部或地下主側根,病斑呈暗褐色,繞莖基或根莖擴展,致使皮層腐爛,地上部葉片變黃,果實膨大后,因養(yǎng)分供應受阻逐漸萎蔫枯死。后期病部表面常形成黑褐色大小不一的菌核。
1,2發(fā)病規(guī)律:此病病原屬于腐生疫霉菌,卵孢子隨病殘體越冬。高溫、高濕、多雨,低洼黏重的土壤發(fā)病重。通過澆水、雨水傳播蔓延,進行再侵染。
1,3防治措施:①種子消毒,培育無病牡苗結合種子催芽,將種子在清水中浸泡3-4小時后,移入0.5%-1%硫酸銅溶液中浸泡5分鐘,撈出后清水沖洗干凈,可催芽播種;或用55℃溫水浸種10-15分鐘,再催芽播種。②合理施用有機肥,增施磷,鉀肥,以增加土壤透氣性,避免造成土壤板結,一般冬春茬溫室番茄每667m2施腐熟雞糞3-4m2,磷酸二銨80-100kg,腐熟有機肥5000kg。③高壟暗溝澆水,降低棚內濕度采取大小行,小高壟方式種植,南北向起壟,壟高20cm,大壟距80cm,小壟距40cm,大小壟相問排列,在較近的兩壟上覆蓋1幅1.3m寬的地膜。栽培密度不宜過大,以每畝栽植2200-2400株為宜。④生態(tài)防治。番茄定植后加強通風管理,棚溫白天保持在20℃-25℃,晚上閉棚后降到15℃-17℃,陰雨天在保證溫度的情況下也要通風排濕。⑤藥劑防治。定植時在定植穴中施藥土,藥土是由40%五氯硝基苯粉劑和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700混拌適量細土而成,可預防病害發(fā)生;植株發(fā)病初期,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劑200倍液加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200倍液,并加入0.1%青油,涂抹在發(fā)病莖基部,效果顯著。
2、番茄病毒病
2,1癥狀:
(1)花葉病:田間常見的癥狀有兩種:一種是在番茄葉片上引起輕微花葉或微顯斑駁,植株不矮化,葉片不變小、不變形,對產(chǎn)量景響不大;另一種番茄葉片有明顯花葉,隨后新葉變小,葉脈變紫,葉細長狹窄,扭曲畸形,莖頂葉片生長停滯,植株矮小,下部多卷葉,病株花芽分化能力減退,并大量落花、落蕾,基部已坐果的果小質劣,多呈花臉狀,對產(chǎn)量影響較大。
(2)條斑:病株上部葉片呈現(xiàn)或不呈現(xiàn)深綠色與淺綠色相問的花葉癥狀。植株莖桿上、中部初生暗綠色下陷的短條紋,后變?yōu)樯詈稚孪莸挠蜐n狀壞死條斑,逐漸蔓延擴大,以致病株萎黃枯死。病株果實畸形,果面散布不規(guī)則形褐色下陷的油漬狀壞死斑。有時先從葉片開始發(fā)病,葉脈壞死或散布黑褐色油漬狀壞死斑,后隨葉柄蔓延至莖稈,在莖稈上形成條斑狀病斑。
(3)蕨葉病:初期癥狀,頂芽幼葉細長,展開比健株葉慢或螺旋形下卷,葉片十分狹小,葉肉組織退化,甚至不長葉肉,僅存中肋。病株一般明顯矮縮,下部葉片葉緣向上卷起,嚴重的卷成管狀,中部葉片微卷,主脈微現(xiàn)扭曲,上部葉片細小形成蕨葉。葉背葉脈呈淡紫色,葉肉薄而色淡,微現(xiàn)花斑。全株腋芽所發(fā)出的側枝都生蕨葉狀小葉,上部復葉節(jié)間短縮,呈叢枝狀。
2,2發(fā)生規(guī)律:病毒主要通過汁液接觸傳染,只要寄主有傷口,即可侵入,土壤中的病殘體、越冬寄主殘體、煙葉煙絲均可成為初侵染源。蚜蟲危害、農(nóng)事活動都可傳毒。番茄病毒病的發(fā)生和環(huán)境條件、植株生長勢強弱關系密切,植株生長勢衰弱,高溫、干旱利于發(fā)病,氮肥使用偏多或土壤瘠薄、板結,或粘重、排水不良發(fā)病重。
2,3防治措施:①選栽抗病品種:抗病毒性較強的品種有:佳粉10號,毛粉802等。②種子處理:種子在播種前先用清水浸泡3-4小時,再放在10%磷酸三鈉溶液中浸種20-30分鐘,撈出后用清水沖洗干凈,催芽播種。③晚打杈、早采收:番茄前期適當晚打杈,可相應地促進根系發(fā)育、幼苗早發(fā),同時也減少和推遲了人的接觸傳染。果實掛果紅時應提早采收,這樣可以調節(jié)體內營養(yǎng)的分配,以減緩生殖生長和營養(yǎng)生長的矛盾,增強植株耐病性。④早期防治蚜蟲:防治蕨葉病,應抓緊番茄自苗床子葉期至定植后、第一層果實膨大期的滅蚜防病工作。⑤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噴灑1.5%植病靈乳劑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高錳酸鉀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