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圈無小事
說起周星馳,相信中國人都不會陌生。1988年,默默無聞的周星馳憑借電影《霹靂先鋒》,一舉奪得臺灣第二十五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憑借著他獨特的無厘頭風格,雄踞香港電影圈二十年之久。他所創下的紀錄,相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人能破。然而最近香港影評人文雋的一篇專欄文章《周星馳時代宣告結束!》一石激起千層浪,將這個本來有點死氣沉沉的香港電影圈硬是攪出了一趟渾水。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我們開始樂于接受一個神話的破滅。同時也證明了八卦其實是一個很現實的載體,它不會無緣無故地流傳,正如它并不會無緣無故地終結。自從艷照門事件過后,香港娛樂圈至今一片愁云慘淡。突然有一天,有人說今天天氣真差,該起浪了,于是,浪就來了。
首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文雋的原文,在理性地探討(文雋隨后在博客上對自己觀點的解釋)之后,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今天家財萬貫的星爺,的確‘窮得只剩下錢’!…… 星爺的“孤傲”性格(如果大家認同他孤獨又自傲的話),使他頻頻“碰釘子”……周星馳不可能走回頭路,只“窩”在小小的香港拍港產片,對他而言,這已沒有意思了……我們曾經喜愛、崇拜、敬愛的周星馳,如今只能在他的舊作品堆里尋找了。因為,他的時代已經結束!”
這樣的論斷無疑讓人感到沮喪,于是乎,就跟大家所預期的那樣,分成了倒周派跟挺周派。于是乎,多少人站出來為周星馳說話,多少人在一旁給周星馳壓上一根稻草。這一切讓人感覺很熟悉,正方與反方辯得不可開交,焦頭爛額,仿佛不說個明白天就能塌了下來。然而隨著大家的興致退卻,議論的聲音漸漸消去,餐桌上拋出周星馳這個名字,同桌的人卻只在乎口中鳳爪是否軟熟的時候,這個風波才最終平息。人們開始尋找下一個熱點,而至于周星馳,誰在乎他?如果他有新的好作品出來,那就去看唄。如果沒有的話,那就沒有吧,反正他作品出產率也很低了。相比之下,其實人人都更在乎明天老板以及女朋友是否會開心。是的,娛樂圈沒小事,正與它沒大事一樣。
周星馳的俠義道
從最開始的星仔,到紅透整片天的星爺,周星馳沒有用太多的時間。而有趣的是,周星馳被叫星爺的時候才三十多歲,稱他“爺”似乎有點早了。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星爺這個稱呼,更多的是表示一種致敬。而星爺之后又過了許多年,叫星爺的人少了,人們反而開始叫他周星馳。再也沒人叫他星仔,一是因為他已經當了星爺,再也不可能回去當星仔了。二是由于年紀以及種種原因,當年屬于星仔的親切感也已經蕩然無存。看看人家劉德華,人們還是習慣叫他華仔,而從來沒有人會去叫他德叔、德爺。
或許這就是周星馳做得最不如人意也最為人詬病的地方,他太過獨到孤僻。這種性格是一種悲劇英雄式的性格,就如一個武俠電影中的獨行大俠,他冷傲孤僻,可是有著一身絕世的功夫,在江湖上獨來獨往,我行我素,也因此結下不少仇家。奈何他的武功蓋世,無人敢找他尋仇。但是終于,他老了,突然一日門外糾結著各大門派高手,隔門吆喝到:“呔那老賊,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如今我們替天行道,誓要除掉你這個魔頭。”突然木門微動,只見說時遲那時快,十八般暗器盡往門窗飛去……
這個故事的結局已經無所謂了,咱們還是說周星馳吧,他應對如潮水般來到的攻擊顯得很鎮定。一陣狂風驟雨過去,他淡淡地丟下一句話:“香港電影圈有部分人好作品欠奉,把精力放在批評別人身上,借此抬高自己。其實我覺得大家應該實事求是,做好自己份內事,將精力放在電影工作上,這不是更好嗎?”且不論周星馳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到底是心虛還是憤怒,我們都能夠證實兩件事情。第一,武道之人所推崇的精神,在他身上留下了太多的烙印,怪不得周星馳的偶像永遠是李小龍。第二,無論周星馳是否真的有俠之大者的精神,他都做了一個非常典型的武俠式回應。在這一點上,倒周派們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或許會有人說,如果周星馳憑著這點反應妄稱俠,太荒謬了吧?沒錯,如果只是這樣,他是不配這種稱呼的。但問題在于,或者是僅僅就在于,當一個人行為符合了俠義精神,那么他心里想什么又真的那么重要?其實所有人,應該說所有的大眾都墮入了一個誤區。其實周星馳是否真的那么暴戾不合群真的那么有意義?他首先是一個藝人,所有對他的批評,都是在說他如何如何的難相處,如何如何的冷酷無情。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一切都只是停留在他自己的業務里面。所有站出來“炮轟”他的藝人,無非是與他合作不開心而已。他沒坑蒙拐騙偷,他也沒殺人放火,他拿出了成績,至于他是怎樣跟合作伙伴合作的,跟大眾或者說他的作品的消費者真的這么有關系么?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一下“德藝雙馨”這個令人費解的成語。如果說消費者對他的這些性格(假定這些性格都屬實)有任何的不滿,那么就是他沒有做到德藝雙馨。一個人當然不能品格低劣,但要求一個人德藝雙馨那就是另一回事了。這就像學校給成績一樣,給達到了術科要求的學生的分數應該是及格或者說D,但是,德藝雙馨就意味著你必須科科都拿A+。沒有人可以說出這到底是誰制定的藝人要德藝雙馨,而事實就是,如果藝人僅僅是拿到了一個及格分,他將得不到大家原諒。周星馳一直在堅持著自己的俠義道,很顯然的這條俠義道不是一條科科都拿A+的道路,但他走得很決絕,這點不得不讓人感到佩服。
香港電影的沒落與周星馳的悲哀
讓我們再來看看如今的香港電影圈。香港電影的沒落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真正的香港“本土”電影已經少之又少。如今不依靠內地票房的香港電影想叫好又叫座已經是難之又難。而作為香港電影代表式的人物,周星馳所背負的重擔可能連他自己也沒意識到。
香港電影依賴周星馳太久了,以至于習慣了周星馳的存在,習慣了香港電影的光環,一旦這個光環褪去,大家都感到惶恐。而與此同時很多人似乎忘記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臺灣本土天王吳宗憲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說:“在藝能界沒有所謂誰最紅,只有誰當紅。”沒錯,周星馳當紅的時代的確已經過去了,但這不是他的錯,作為一個藝人,他所帶來的已經遠遠超出了大家的預期。而當發現周星馳已經不能撐起大旗的時候,再來“義正詞嚴”地給他一個“理所應當”的結局,這不免讓人感到一絲悲哀。這種典型的英雄式結局也正符合了周星馳選擇的這條俠義道。李小龍的經歷教會他從一個青澀的少年成長為一代巨星,卻沒有辦法教會他一個巨星是如何隕落的。所以李小龍永遠星光璀璨,而周星馳始終還是要面對風雨飄搖。
鏘鏘觀點
孟廣美:很可悲,這就是樹倒猢猻散
在70年代、80年代拍戲的時候,科技沒有像現在這么發達。拍戲還是很土法煉鋼的。周星弛能夠創造一個自己的時代,就是因為他的周氏風格。那很多東西是他自己慢慢打磨出來的。一邊打,就是一邊拍,一邊看嘛,所以我覺得他會有所謂舉止比較特異的情形,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在那個年代其實有幾個所謂的鐵三角。像向華勝、向華強,還有他們。還有像周星弛跟吳孟達,其實這些人的組合,是很重要的。他們個人的那種特色,也是很重要。現在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反面新聞出來?其實很可悲的,就是樹倒猢猻散。因為他不能夠一拍再拍,把70、80年代那些戲一拍再拍,他可能已經擠不出東西來了。
竇文濤:天才與凡人之間有矛盾
在人與人之間,在個人與眾人之間,或者在天才跟一般人之間,確實存有一種矛盾。咱假如說周星弛算藝術家,我覺得藝術家其實本質上比較適合個人創作。你比如說畫家,這可以,他有什么怪脾氣,他撕了改,改了撕,是他一個人的事情。可是電影呢?說實在話,通常也不被人當成是什么藝術,你就是一個電影工業。

那么你這個電影工業里頭,確實都是有分工的。可是個人有時候是有要求,這個東西,有些時候我就覺得,該怎么看我說不明白。說句老實話,我有兩半腦子,我一半腦子認同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可是我有另一半腦子,我發現我這個人愛才。我對有才的人的偏愛,可以到什么程度?他可以混蛋,因為他有才。反正我覺得我個人在私生活里存有這么一種心理。比如說胡蘭成、周作人,政治上的事情我不大懂,但是我想,他們如果不是有這樣的才華,寫出這樣的東西來,那么可能在我腦子里也就是漢奸,沒有別的說法。
梁文道:這事情很難判斷
一直以來,香港的八卦雜志老這么講。而且很多很嚴肅的,就連影評人,平常不說這些事,也都出來說過。說所有跟周星馳合作過的人,到后來一個一個離開,像吳孟達,這些人都慢慢地跟他翻臉了怎么樣了。但這個東西,我覺得是能夠好壞兩邊看。壞,你就說他不會為人怎么樣。可是也有人幫他辯護,或者他自己也表露過,就像他自己的那個辯護,其實都有這個意思。
他之所以要大家都等,是因為他覺得他知道電影該怎么拍效果最好。他是要求很高的一個人,別看他的那些電影,大家感覺是一個鬧劇、喜劇。他有時候一些要求,被人認為,是不符合電影圈做事的習慣。那么大家就沒有辦法接受,所以我覺得這種矛盾是不是真的就能說是為人不好呢?還是說,一個人,他很堅持自己的想法呢?我覺得很難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