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郭薔
【編者】國人注重養生,卻往往對于常喝的涼茶、藥茶一知半解。針對8種常見、且需要謹慎服用的中藥茶飲,孫博士告訴你哪種中藥不適合喝,適合飲用的人又該如何聰明喝。
吃中藥、喝藥草茶都是為了平衡體內的氣血,體質偏寒涼的以溫補,身體燥熱的人則需要涼補,每個人適合不同的藥材,若尚未搞清楚自己的體質就亂補、或是天天吃補過頭,可能弄巧成拙。
復方茶飲
青草茶:虛寒體質不適宜
中醫師常遇到病人因“火氣大”而嘴破、長面皰,自行購買草藥茶退火,卻仍反復發作的情形。有些草藥茶的確有清涼退火、解熱消炎的效果,一般常用的成分約有20多種,最常使用的藥材是鳳尾草、其次是車前草、薄荷及咸豐草等。
性偏寒涼的草藥茶不適合手腳冰冷、體質虛寒體質的人。腎臟功能不好的人也不宜多喝,有些草藥茶含利尿成分,鉀離子含量也高,喝太多會增加腎臟負擔。
聰明服用:適合的人一周2~3次就好不要天天喝,而且最好在白天正午,陽氣正大的時候飲用。
治本方法:熬夜或是工作太勞累,會產生嘴破、口干舌燥、長面皰等虛火癥狀,虛火是假像,不代表身體屬于熱性體質,治本的方法是改善生活習慣。
黃芪+枸杞+紅棗:適合體質虛弱的人
為了增強免疫力,有些人長期服用補身藥茶,把黃芪、枸杞、紅棗泡茶當水喝。中醫認為,這帖藥茶的功能是推動身體的能量,適合血液循環不好、手腳冰冷、常覺得疲累、體質虛弱的人喝。但當身體能量過多,例如便秘、高血壓、或是細菌或病毒感染,產生感冒、喉嚨痛等癥狀產生時,最好不要喝,以免”火上加油”,病癥惡化。
聰明服用:體質改善就停用體質虛弱的人,可在醫生的建議下使用,份量為黃耆、紅棗、枸杞各三錢,但仍不建議長期服用,當體質改善后最好停用。
菊花枸杞茶:虛寒體及孕婦不宜
香氣清新的菊花枸杞茶有明目的效果。菊花性涼,能抑制溫熱造成的頭昏腦脹、眼睛干澀,《本草經集注》中提到,菊花可以治頭痛、眩暈、失眠、眼睛腫痛等。
提醒:虛冷體質的人(有怕冷、手腳易發麻等情況)、容易拉肚子的人及孕婦不適合喝。
聰明服用:一周2~3次就好做法是各3~5克的枸杞、菊花,以沸水沖泡即可。
桂圓紅棗茶:感冒咳嗽者避免喝
香甜濃郁的桂圓紅棗茶能補血,令許多女性愛不釋手。桂圓也有滋養心陰、安神助眠的效果。但過多龍眼肉容易滯氣,氣不通,會使心肺火盛、有感冒、咳嗽的人癥狀加劇。
聰明服用:月經期服用。想要補血的女性,可在月經來潮時喝,能舒緩經期不適的癥狀,做法為龍眼肉50公克、紅棗10顆,沸水沖泡即可。如為了改善失眠狀況,最好在醫生的建議下使用。
單方茶飲
人參茶:最忌補過頭
北方人愛吃人參雞,喝人參酒、人參茶補氣養生。人參的確自古就是中藥典籍里的上品藥,能補充人體氣血陰陽的不足,調理身體機能,甚至增強記憶,但補過頭,反而危害健康。
人參會影響雌激素分泌,女性在月經來潮時吃人參導致月經突然停止。高血壓及容易頭痛的人也不適合吃,因為人參會提高血壓及精神興奮。
建議:身體發炎(感冒發燒或急性肝炎、氣喘)、或剛動手術后、服用抗凝血劑的人、以及女性生理期前及來潮時、懷孕(會導致子宮生縮)時都不宜使用。
聰明服用:針對體質,選對的喝,且喝3天就停3天。人參的種類很多,必須依體質選擇適合的人參。例如高麗參對氣虛、四肢冰冷畏寒的人有幫助,而花旗參有潤燥效果,適合身體比較燥熱的人吃。而女性生理期過后,可以吃人參增強體力。
至于該怎么服用?一天1~2杯的人參茶,連續喝3天后,就必須停藥3天,可以讓體內累積的藥物成分代謝、排泄。
玫瑰花茶:身體虛弱的人愈喝氣愈少
玫瑰花怡人的香氣也有助松弛身心。玫瑰茶飲能理氣解郁、緩解生理期的不適。中醫認為,常感到疲倦,身體虛弱的人不適合喝,氣會愈理愈少,愈喝愈覺得疲累,而且容易腹瀉。
聰明服用:女性月經期喝 女性在月經來潮時,以熱水沖泡3~5克干燥玫瑰花,再加入少許蜂蜜調味即可飲用。
決明子茶:常拉肚子的人謹慎服用
決明子有明目功效,也是現代女性減重的新寵兒,因為有潤腸通便、利尿消腫的效果。腸胃不好、常拉肚子的人謹慎服用。
聰明服用:不要為了減肥過度使用不少想要擁有纖細身材的女性把決明子當減肥藥,這是很不健康的減重方式,長期下來,會導致腸道黏膜萎縮,吸收養分的功能變差。
想護眼、舒解便秘或水腫情形,可在醫生建議下酌量服用。一般會以9~15克的決明子煎煮服用。
甘草:高血壓、糖尿病、腎不好的人忌用
不論中醫和西醫,都會使用甘草袪痰鎮咳,幫忙咳不掉的人。甘草也能清熱解毒,消緩發炎癥狀,有些人會泡甘草茶,消暑解渴。但甘草的主要成分甘草酸的化學結構式和類固醇相似,長期服用身體可能產生和類固醇相似的副作用,如”月亮臉”、”水牛肩”等。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功能不好的人也切忌服用。
聰明服用:喝3天停3天,甘草屬于非線型藥物動力學的藥材,因此只要不天天食用,一天1~2杯的甘草茶,連續喝3天后最好停用3天即可。
除了考慮中藥藥性的問題,有些中草藥也屢屢傳出含農藥、重金屬的污染問題,所以建議不要長期、大量使用同一種中藥草,以減少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