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剛到美國,先在一家快餐店打工。一次,她錯把一包糖當咖啡伴侶給一個女顧客。女顧客非常惱火,因為她很胖,正在減肥,必須禁食糖和一切甜點。她大聲嚷嚷:“哼,她竟然給我糖!難道她還嫌我不夠胖?”阿蘭完全不懂減肥對美國人有多么重要,她愣在那里,不知所措。這時,女經理聞聲趕來,在阿蘭耳邊輕輕說:“如果我是你,馬上道歉,趕快把她要的咖啡給她,并把錢退還。”阿蘭照著做了,再三道歉,那女顧客就不做聲了。這件事是快餐店的一次小事故,阿蘭等著經理來批評她。可是,經理過來對阿蘭說:“如果我是你,下班后我會把這些東西認認真真熟悉一下,以后就不會拿錯了。”不知怎么,這一句“如果我是你”,竟令阿蘭十分感動。
后來,阿蘭在學校上課,在其他地方打工,老師也好,老板也好,很少有人會直接指責她,而是常常委婉地說:“如果我是你,我大概會這樣做。”這使阿蘭不感到難堪,不感到沮喪,反而讓她感到有那么點溫暖,那么點鼓勵。阿蘭明白了,關鍵是你在講話的時候,有沒有把自己放在與別人平等的位置上,位置放高了,就會盛氣凌人;位置放低了,就會唯唯諾諾。“如果我是你,”這是一個平等的位置。人際交往的背后,有著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人華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