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中部河南省,有一個產劍有名的地方叫棠溪。早在戰國時期,棠溪就已經是制造兵器的集散地了。在《史記蘇秦傳》中,就曾記載蘇秦前往韓國游說韓宣王聯合趙國對付秦國時強調:“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卒之劍皆出于冥山棠溪”。司馬遷在《史記》中是這樣描述棠溪寶劍的:“天下之劍韓為眾,一日棠溪,二曰景陽,三日合伯,四日鄧師,五日宛馬,六日龍泉,七日太阿,八日莫邪,九日干將,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中國通史》載:“河南西平有冶爐城,有棠溪村,都是韓國著名鑄劍處。”棠溪春秋屬楚,戰國歸韓,棠溪河穿城而過,冥山礦石含鐵量豐富,且棠溪水質獨特,富含十幾種微量原素,適于淬刀劍,因此當地鑄劍業十分發達。據史書記載,在二千多年前其發展規模曾達480平方公里,在西平大部,遂平西部,舞鋼東部,舞陽及郾城一帶到處出“精金”。僅工匠就有700多名,“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風裝炭”,其壯觀場面構成了一幅生動的“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酒幡掩翠柳,鐵歌奏更天”的歷史畫卷。就連鑄劍名師歐冶子,干將,莫邪也均在棠溪鑄過劍。
唐元和12年冬(公元815年),唐憲宗調集大軍討伐吳元濟,派副將馬少良取冶爐城“殺士卒、逐工匠、毀城池”,使輝煌了1700多年的冶爐城池夷為廢墟。工匠逃散,大師遁跡。而留到今天的,只是那揮之不去的劍魂和廢棄的冶鐵爐。
讓棠溪寶劍重現“江湖”的是上世紀40年代畢業于天津大學的高錫坤,他在西平創辦第一家“大陸鐵工廠”,和兒子高慶民一起苦心鉆研鑄劍技術,終于在20世紀80年代,將位于歷史九大名劍之首的棠溪寶劍研制成功,使中華民族的燦爛瑰寶不至失傳。恢復了棠溪寶劍“強、硬、韌、彈”四大特點,焊接了1000多年歷史斷層。《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河南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各大新聞媒體給于大量報道。1989年,在鄭州少林武術節上,棠溪寶劍大展風彩,受到永信大師的高度贊揚,說:“棠溪寶劍不失真傳”。棠溪寶劍產品在國際國內各種博覽會上先后榮獲大獎、金獎50多項。原國家領導人程思遠、王光英及全國文化藝術界名人邵華澤、沈鵬、歐陽中石、馮其庸等紛紛題字予以褒獎。
與其它兵器不同,劍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中被不斷賦予一層神秘色彩。大到皇帝的尚方寶劍,小到平頭百姓的隨身佩劍,無處不顯示著尊貴、地位、權力的象征。劍已經成了中華民族文化血脈之中不可或缺的內容。1997年與1999年,香港、澳門回歸,極大激發了高慶民的愛國主義熱情,他投入百萬元巨資,與工人們一道鑄就了大型回歸劍,送抵香港、澳門、受到兩地人民的歡迎。2001年,棠溪寶劍廠在千年龍劍的基礎上,精心打造出了《中華第一劍》。《中華第一劍》創意獨特,做到了新、奇、特、美。一是立意新。除了在劍上反映中國龍文化,而且還通過劍鞘上的畫面反映棠溪悠久的劍文化。二是設計奇。劍架不是靠下面的卯榫固定在劍盒上支撐寶劍,而是在劍盒上設計了可以左右滑動的軌道,上面再雕刻上56條龍,代表著華夏56個民族大團結。三是構思獨特。“龍頭鳳尾”——劍的首部飾一龍。劍的尾部雕一風,而龍鳳又是傳說中人們普遍認為最吉祥的圣物。四是視覺美。《中華第一劍》劍條上鏨上去的龍,劍鞘上的各個畫面,均體現了精湛的工藝,透出一種古色古韻,給人視覺上一種大氣,尊貴古樸的美感。《中華第一劍》做為稀世珍品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2003年10月,棠溪寶劍被世界客屬第十八屆懇親大會選為貴賓專用禮品。2004年8月,棠溪寶劍榮獲國家文化部山花獎和河南省第三、四屆博覽會精品一等獎、金鼎獎。同時,被河南省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評為省級名牌產品,獲得了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頒發的原產地標記注冊保護證書。2008年4月9日,棠溪寶劍廠歷時三年精心打造的《奧運劍》被中國奧委會收藏,并被國家體育總局永久收藏。
“古劍新輝、中華瑰寶。”如今的棠溪,不僅因為有著一座已被國家定為重點文物,保存完好的戰國時期冶鐵爐遺址而驕傲,更因其新被發掘并在傳統基礎上得以發展的棠溪寶劍而聲名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