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一位名叫伊莎貝爾·羅琳的女士,同時送走了丈夫約翰和侄子杰夫參軍去前線,不幸的是,9個月后她就接到了丈夫陣亡的通知,她傷心至極。如果不是侄子的信,她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還能堅持下去。可是一年半以后的一份電報再次重復了她的不幸:她的侄子杰夫一一她惟一的親人也在戰場上犧牲了。她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決定放棄工作,遠離家鄉,把自己永遠藏在孤獨和傷痛中。
正當她清理東西準備辭職的時候,發現了當年侄子在她丈夫去世時寫給她的信。信上這樣寫道: “我知道你會撐過去。當我的父母意外去世時你曾這樣對我說。你還告訴我在天堂里的父母會看看我,他們希望我堅強而快樂地生活。我永遠不會忘記你曾經教導我的:不論在哪里,都要勇敢地面對生活,像真正的男子漢那樣。現在,為了我,也為了天堂里的約翰,我也要你勇敢地去面對這個不幸,別忘了你是我最崇拜的好姑媽,請露出你的微笑,能夠承受這一切的燦爛的微笑吧。”
她流著眼淚把這封信讀了一遍又一遍,似乎杰夫就在她身邊,用一雙熾熱的眼睛向她發出疑問: “姑媽,你為什么不照你教導我的去做呢?”
羅琳打消了辭職的念頭,并一再對自己說: “我應該把悲痛藏在微笑后面,繼續生活。因為事情已經這樣了,我沒有辦法改變它,但我有能力繼續生活下去,并且會像侄子所希望的那樣好。
她真的做到了,因為她學會了在無法挽回的損失面前釋然。此后她不但積極工作,還把余下的生命時光全部獻給了福利事業,幫助了無數更需要幫助的人。
謎底:
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的一座15世紀的教堂廢墟上寫著一行字事情是這樣的,就不會那樣。這句話是告誡我們不要抱怨已經發生的事,而應該學會釋然。
生命沒有如果,人生是一場單程的旅行,一去不返。所以在有限的生命里程里,一定要學習如何善待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認清自己的實力和能力之所在,把能做的事辦好,而不要沉浸在挫敗的折磨之中。
實踐:
生命其實是一個奇跡,而生活只是演繹這個奇跡的舞臺和場景,發生的都是故事,只不過你有時扮演快樂成功者,有時你需要給別人配戲,扮演一下失敗甚至是承擔悲劇的任務。而下一場戲,一切都會改變。
最真實的最變幻莫測的行業就是保險了,它讓每位銷售人員不斷地變換所扮演的角色,從而品味真正的人生韻味。
對于初入行的保險人,的確有很多次“活”不下去的感覺,無數次地在心里想“放棄算了”,面對困難和挫折,那份內心的煎熬與無奈現在想來依然還是那么的刻骨銘心。惟一值得欣慰的是,當時的激情與夢想燃燒得正熾烈,沖抵了苦澀與無奈。其實很多伙伴在壽險的路上都有同樣的問題困擾,而我們需要的是深入思考如何面對困境與打擊,其實解決問題的方法很簡單,就是使自己處于能解決問題的地方。很多人任由失意情緒漫延,讓自己失去了清醒和理智,從而也就等于向困難投降了。
讓釋然成為好心態的 部分其實并不困難,它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學習。在不可避免的失意時釋然,在無法彌補的缺憾前釋然,在難以挽回的損失中釋然,在只能這樣不能那樣的事情發生后釋然,你會驚喜地發現,困難并沒那么大,痛苦并非那么深,陰云一定會消散,晴空一定能重現,其實,如果不是我們的心看不開,事情原本就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糟糕。
啟迪:
1 釋然是一份心境,它和寬容一樣,只不過一個是愛和體諒自己,另一個是針對別人的。
2 學習面對生命中的不幸,遠比如何面對順利更重要,因為挫折才能帶來成長,而順境只能換取短暫的舒適。
3 學習釋然,就是學習坦然面對生命中的挑戰,從而超越并戰而勝之。必須給自己一點寬容,接受現實生活中不完美的一面,用有限的精力和不可避免的事情抗爭,就不可能有精力重建新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