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回顧] 本文由五部分分別展示了8ram毛瑟步槍彈中的M1888、M1914、M1939系列步槍彈,這三人系列涉及了近百種不同型號、不同性能的槍彈。第六部分為終結篇,主要介紹一些比較罕見的特種彈以及槍彈本身各部分如彈殼,發射藥,底火的變化。
其他罕見型號
“SMK L'spur Ob.m.Z”穿甲自爆曳光彈
“SMK L'spur Ob.m.Z”穿甲自爆曳光彈由德國DWM兵工廠的呂貝克工程師設計,是為了取代“SMK L'spur”穿甲曳光彈而重新設計,其目的是降低該彈的最大射程,從5000m降低到2000m,同時彈頭在沒有擊中目標時能自動在空中解體成碎片,防止落地傷人。由于此彈結構復雜,其產量和使用量都非常小,屬于一種罕見的特種彈藥。該彈的彈頭質量降低到只有10g,裝有2.85g發射藥。彈頭外部形狀和尺寸與“SMKL'spur”穿甲曳光彈相同,使用的曳光管長度和大小也一樣,不同之處在于減小了鋼心的長度,并在鋼心后部增加了一個小銅碗,內裝少量的拋射藥,銅碗底部沖出一個凸臺,一直延伸到曳光管頂部下方,與內部的曳光劑接觸。當彈頭射出以后,曳光劑開始燃燒,當其燃燒到頂部時,會加熱小銅碗底部,進而引燃內部所裝的拋射藥,產生一定的燃氣壓力,迫使彈頭分解成數個小零件,這樣就降低了彈頭整體落地時的危險性。該彈的結構原理與我國生產的56式空爆訓練彈非常類似。

試驗鋁殼彈
此種彈目前存世的實物數量非常稀少,并且沒有文字記載,僅僅是在當年的試驗場中挖出過部分彈殼,其彈底標均帶有“T”字母。研究者認為這種彈藥在二戰開始前就已經著手研制了,目的是減輕彈藥的自重。不過到1940至1941年間,由于金屬鋁要優先用來制造飛機,研究項目因此擱淺。這種彈殼與普通黃銅彈殼不同之處是使用博克賽底火,而非德國槍彈慣用的伯爾丹底火,估計是鋁的延展性遠不及銅,鋁殼在擠壓加工時火臺不易成形,尺寸也難以保證。
雙頭彈
雙頭彈屬于二戰臨近結束時德國開發的一種試驗用特種彈藥。目前發現的有兩種式樣:一種是裝有兩枚8×33mmKURZ短彈彈頭的雙頭彈,采用涂漆鋼彈殼,在1945年間生產和測試,彈殼表面光滑無凹槽;另一種是前面裝一個“sS”重尖彈彈頭,后面裝一個8×33mmKURZ短彈彈頭,為了固定下部的彈頭,彈殼肩部以下沖壓有4道較寬的凹槽。這種雙頭彈的缺點是加工和裝配非常繁瑣,因此只有少量生產出來以供測試,目前存世量也非常稀少。
毒藥彈
毒藥彈是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所有稀奇古怪的設計中最奇特、最讓人難以置信的產品之一。雖然至今連實物都難以發現,但它確實存在,并在一些文獻資料中多次提到。這種槍彈主要供德國特種情報部門人員使用,其彈頭內有一個含有氰化物的膠囊,彈頭尖部由玻璃制造,并且還開有數道預制槽,方便彈頭在擊中有生目標時發生碎裂,使毒液流出。該彈使用12發一盒的小木盒包裝,內部有固定的木制支架,并且在包裝盒上注明“注意!特殊的有毒彈頭”等警告字樣。

8mm毛瑟步槍彈各部分的變化
彈殼
8mm毛瑟步槍彈一共使用過4類彈殼,第一種為黃銅彈殼,其生產時間最長,從M1888步槍彈誕生,一直生產到二戰結束。雖然期間部分細節有所改進,但總體上基本相同,使用黃銅材料的彈殼一般底部有“S67”或“S*”字樣作為識別標記。第二種為銅洗鋼彈殼,這種彈殼是為了節約戰爭中緊缺的銅資源而研制的,表面采用鎏銅工藝涂覆上一層很薄的銅層,整個彈殼看起來顏色偏紅。第三種是覆銅鋼彈殼,主要是為了進一步簡化加工工藝而研制的,采用雙面覆銅的覆銅鋼鋼板制造,與銅洗鋼彈殼不同的是,這種材料加工出來的彈殼,在最后車抽殼鉤槽的過程中,相應位置表面的銅層要被車掉,為防止發生銹蝕,車成的抽殼鉤槽需磷化后再涂漆。最后一種,也是在戰爭后期大量制造的一種,是涂漆鋼彈殼,這種彈殼底部一般打印有“st+”或“St”以供識別。到戰爭后期德國共有164家工廠生產這種彈殼,不同廠家在彈殼上涂覆的油漆顏色會有一定的差別,同時不同廠家生產的涂漆鋼彈殼的底火室略有不同,有的只有一個傳火孔,
發射藥
德國生產的毛瑟系列步槍彈一共使用過4種發射藥,第一種是2mm×2mm×0.45mm的方片狀硝化纖維素單基發射藥,表面用石墨處理過。其作為一種標準的發射藥,從1888年開始使用,直到1945年,第二種為改良的發射藥,為1.8mm×1.3mm的圓柱單孔發射藥,孔徑為0.2mm,目的是為了提高發射藥裝藥密度,增大彈頭初速,凡是使用此發射藥的彈藥,在彈頭上都有一圈綠色的色帶,第三種是經過增強的2mm×2mm×0.45mm方片藥,藥片顏色與第一種略有區別,主要用于裝填高壓彈,第四種為淡黃色的空心圓柱發射藥,尺寸為1.5mm×1.5mm,中間有0.75mm內徑小孔,屬于速燃發射藥,主要裝填各種空包彈和訓練彈。
底火
德國從M1888開始到M1939系列一共使用過4種底火,第一種是Zdh.88式黃銅底火,底火殼由黃銅制造,從1888年開始一直使用到1945年德國戰敗投降。該底火屬于含雷汞的腐蝕性底火,其擊發藥成分為雷汞27%、硫化銻29%、氯酸鉀37%、玻璃粉7%。第二種底火為Zdh.30式底火,這種底火在1930年開始使用,底火殼也是黃銅制造的,但使用無銹蝕擊發藥,其成分為特屈拉辛3%、三硝基間苯二酚40%、硝酸鋇42%、氧化鉛5%、玻璃粉10%,這種底火外觀與Zdh.88式黃銅底火相同,從槍彈上看不容易識別,但可以通過包裝紙盒上的標簽來區分。第三種是Zdh.30/40式鍍鋅鋼底火,其底火殼是用鍍鋅的鋼板沖壓而成的,進一步減少了黃銅的使用,這種底火使用的還是腐蝕性擊發藥。第四種底火是Zdh.43式,也是鍍鋅鋼底火,但擊發藥經過改良,使其點火速度更快。

行銷各地 開枝散葉
隨著毛瑟兵工廠對毛瑟系列步槍的成功推銷,使得毛瑟步槍彈迅速走向世界各地。到20世紀初期,毛瑟步槍彈已經是世界上一種非常流行的著名槍彈。而二戰之前,比利時FN兵工廠仿制的各種毛瑟步槍同樣行銷甚廣,進一步促進了毛瑟系列步槍的普及。根據羅伯特·勃爾在他權威的《世界軍用毛瑟步槍》一書中的統計,當時有50個以上的國家裝備著300種以上的毛瑟步槍,可以說歐洲幾乎所有的國家以及亞、非、拉美各大洲的主要國家,都在某一時期或某一階段,裝備、使用或生產過各種毛瑟步槍彈。這個名單中包括英國、法國、挪威、波蘭、捷克、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土耳其、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奧地利、比利時、意大利、埃及、伊朗、美國、中國、日本等超過50個國家,其中有20多個國家生產過自己的毛瑟步槍彈。上述各國生產的各種毛瑟普通彈諸元基本相同,可以通用,但一些特種彈的結構和性能則不盡相同,不少國家都自行開發了特種彈,目的是進一步簡化彈頭結構,降低生產成本,從種類上說,其他國家生產和使用的毛瑟彈種類較少,沒有德國本國那么多。值得一提的是,南斯拉夫是世界上毛瑟步槍彈列裝使用最久的國家,該國1970年代末裝備的M76半自動狙擊步槍仍發射該彈,而直到1990年代,在南斯拉夫仍有這種口徑的軍用彈在生產。
其實,毛瑟槍彈并不只有8mm一種口徑,常見口徑的還有6.5×55mm毛瑟彈、7mm毛瑟步槍彈、7.65mm毛瑟步槍彈、6.8mm毛瑟彈和9mm毛瑟步槍彈。前幾種步槍彈在本刊2005年連載的《金屬與火焰的回憶——二戰軍用槍彈全接觸》一文中有過介紹,本文在此僅對9mm毛瑟步槍彈作一簡單介紹。
9mm毛瑟步槍彈也稱為9×57mm毛瑟步槍彈,屬于早期的一種民用狩獵步槍彈,特點是口徑大、威力大。在早期的民用線膛獵槍彈中,算是比較常見和有名的一種。此彈是在8mm毛瑟步槍彈的彈殼基礎上,擴大口部直徑,再裝上一個9mm的圓鈍彈頭而成,彈頭有全被甲的,也有軟尖的,德國的DWM兵工廠、英國的Kynoch公司以及美國的溫徹斯特、雷明頓公司都曾生產過,不過隨著后來更多先進的大威力步槍彈出現,9mm毛瑟步槍彈隨之慢慢銷聲匿跡了,目前僅僅只能在一些老式彈藥交易會上才能看到。(全文完)

[作者結語]
8mm毛瑟步槍彈是一個非常龐大韻事族,不光種類繁雜,即使同種型號、間種功能的槍彈,還細分成多種式樣,這其中還不包括尚未發現的一些試驗性質的奇特彈種,因此在具體識別上存在一定困難,本文是作者根據國內外各種資料收集,整理并翻譯而成,盡可能地做到詳盡,希望藉此能夠使讀者對德國生產的各種毛瑟步槍彈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但由于水平及掌握的資料有限,疏漏和錯誤在所難免,望專家和讀者諒解并指正。
編輯 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