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名篇《馬說》把伯樂與千里馬的關系傳誦為千古名句。因此,后世把善于發現、推薦、培養和使用人才的人稱為伯樂。
古往今來,在人才成長方面留下許多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其實,伯樂與千里馬的關系在人才成長方面的深意引人深思。有人說,沒有伯樂,哪有千里馬?寓意大師一定要提攜后人;也有人說,沒有千里馬的存在,當然也不會引起伯樂的注意。寓意學生自身也要努力,自身不優秀也很難被老師發現。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解讀……
伯樂真有其人
我國古代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于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于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干脆稱他為伯樂,延續到現在。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七中有“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的記載。
孫陽,相傳為秦穆公時的人,善相馬,春秋中期郜國(今山東省成武縣)人。少有大志的孫陽,認識到在地面狹小的郜國難以有所作為,就離開了故土,歷經諸國,最后西出潼關,到達秦國,成為秦穆公之臣。當時秦國經濟發展以畜牧業為主,多養馬。特別是為了對抗北方牧人剽悍的騎士,秦人組建了自己的騎兵,故對養育馬匹、選擇良馬非常重視。
孫陽在秦國富國強兵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并以其卓著成績得到秦穆公信賴,被秦穆公封為“伯樂將軍”,隨后以監軍少宰之職隨軍征戰南北。伯樂在工作中盡職盡責,在做好相馬、薦馬工作外,還為秦國舉薦了九方皋這樣的能人賢士,傳為歷史佳話。伯樂后來將畢生經驗總結寫成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相馬學著作——《伯樂相馬經》。《呂氏春秋·精通》說:“孫陽學相馬,所見無非馬者,誠乎馬也。”
伯樂的家鄉在山東
伯樂去世后,葬于故里,墓地就在今山東成武縣伯樂集鎮駐地伯樂村。《太平寰宇記》“濟陰縣”下所記古跡有:“伯樂冢,秦人善相馬者,葬于此。”20世紀50年代猶存明嘉靖重修孫陽伯樂墓,雖飽經風雨和磨難,今墓址仍存。70年代,曾于伯樂墓前挖掘出伯樂殘碑,上有篆書“孫陽”。
現今伯樂集村民亦多姓孫,且多稱伯樂為其始祖。村民口碑代代相傳,部認伯樂是他們的“老爺爺”。村民們清明節都要來到伯樂墓給“老爺爺”燒紙;平時說話還避“伯樂”之諱,把韓愈“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話,改為“千里馬常有而老爺爺不常有”。
“文壇伯樂”葉圣陶
近代最有名的“文壇伯樂”非葉圣陶先生莫屬。葉圣陶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教育家。自1923年起,他先后擔任過《小說月報》、《中學生》等近10個刊物的編輯,許多后來的著名作家的處女作曾得到他的熱情指點,在他的幫助和扶持下得以發表或出版。
茅盾的處女作《蝕》三部曲就是經葉圣陶熱心推薦后,在當時的《小說月報》上發表的。葉圣陶還對這部小說作過字斟句酌的修改,并建議作者將筆名“矛盾”改為“茅盾”。后來,“茅盾”成了沈雁冰固定的筆名。此外,巴金的第一部小說《滅亡》,也是由于受到葉圣陶的獎掖而得以問世的。大革命失敗后,丁玲創作了第一篇小說《夢珂》,把它投給《小說月報》。葉圣陶從積滿灰塵的稿件堆中發現了它,覺得寫得很好、很有新意,于是給丁玲提了些意見,囑她修改。后來,小說在《小說月報》上發表了。
“畫壇伯樂”徐悲鴻
徐悲鴻堪稱為我國現代畫壇上的伯樂。徐悲鴻是我國現代著名的繪畫大師和杰出的藝術教育家,在幾十年的美術教育中,他發現、培養了數以千計的美術人才。被郭沫若稱譽為畫壇上“南北二石”的傅抱石和齊白石,也都曾得到徐悲鴻的相識之力。
1929年,年僅34歲的徐悲鴻出任北京藝術學院的院長,他慧眼獨具,不顧世俗非議,大膽聘請年已66歲的齊白石擔任國畫系教授,并親自駕著馬車接齊白石到校上課。后來在展覽會上,徐悲鴻又率先把“徐悲鴻定”的條子掛在齊白石的畫幅之下。1933年夏,擔任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的徐悲鴻,帶著學生到廬山寫生,歸來途經南昌。一天上午,出身貧寒的傅抱石拿著一卷畫登門求教。徐悲鴻看了這些出自一個29歲的年輕后生的作品后,非常賞識,便說道:“傅先生的畫,頂頂好!”并建議說:“你應該去留學,去深造。你的前途不可限量。經費問題,我給你想辦法。”后來,徐悲鴻特意去找當時的國民黨江西省主席熊式輝。熊式輝開始對此絲毫不感興趣,徐悲鴻便拿出自己的一幅畫,說“我的這張畫留下來,就算你們買我一張畫吧。”熊式輝這才同意資助一筆留學經費。當傅抱石從日本學成歸國后,徐悲鴻又推薦他到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
“最紅伯樂”趙本山
當前最有名的伯樂當屬趙本山了,他在春晚力薦徒弟小沈陽和鴨蛋兒的故事已經家喻戶曉,小沈陽自然也成為最當紅的“千里馬”了。
(本刊記者丁章據相關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