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角射擊武器系統又稱非直瞄隱蔽射擊系統,其發展思想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塹壕戰,旨在確保射手在隱蔽處和不暴露自身的情況下對敵有生目標進行拐角射擊。現今,隨著各國作戰指導思想、作戰理論的不斷調整及作戰樣式的不斷豐富,特別是城市戰及反恐防暴行動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并更有效地打擊障礙物后等死角內的目標,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焦點,由此,拐角射擊武器系統也得到更多寵愛……
因需而生,彎管槍首開先河
1862年,加特林機槍誕生后,步兵地面作戰形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以塹壕和坑道為主要前線戰場的陣地戰逐漸成為戰爭的主要作戰形式。隱蔽在塹壕和掩體內的士兵若要對敵方目標進行射擊,至少頭部會暴露在敵方的火力之下,步兵武器傳統的直線瞄準與射擊方式很難同時保存自己并消滅敵人,于是拐角瞄準與射擊的需求逐漸被提出。
最初的做法是在步槍槍托下方加裝輔助裝置,將槍身整體沿槍托抵肩部位上抬約305~457mm,借助輔助裝置內的連桿與鉸鏈將擊發機構和原槍的發射扳機機構相連接,塹壕里的士兵通過附加的潛望鏡,不必暴露頭部就可對敵方目標進行瞄準及射擊。德國人對G41步槍和毛瑟98步槍,英國人對李·恩菲爾德步槍、美國人對斯普林菲爾德M1903步槍都進行過類似的改造。雖然受當時光學瞄具設計及生產技術水平的限制,這些武器的瞄準和射擊實戰效果很不理想,但確可稱得上是拐角射擊武器的“鼻祖”和開山之作。
隨著各國對拐角射擊武器研究熱情的持續高漲,其發展越來越快,新的樣式和結構方案也不斷涌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德國開發出一種帶有彎曲度的套管,將它安裝于步槍的槍口上,可以使槍管從600mm加長到1200mm并成為“彎管槍”。塹壕內的士兵將步槍依托在塹壕壁上,借助可折疊攜行的腳架進行穩定支撐,并把套管伸出地面,利用數個平面鏡依次反射來進行觀察瞄準與隱蔽射擊。
二戰期間,德軍繼續研究彎管槍的曲射彈道,經過無數次試驗和失敗。到1943年,一個叫赫爾夫魯特納的人在彎管槍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并成功研制出了彎曲度為32°的套管。由于該套管是獨立部件,可以根據不同武器進行相關的結構設計,因此能配裝在毛瑟98K步槍、MP38和MP40沖鋒槍、STG44突擊步槍等武器上。后來,具有多種彎曲度的套管被設計出來,形成了各種類型的彎管槍,其中僅為STG44突擊步槍設計的套管就有很多種,最成功的有“I”型和“P”型兩種,“I”型主要供步兵使用,“P”型則主要用在坦克裝甲車輛上。

二戰后期,德軍節節敗退,全線轉入防守,而恰恰是這種防御作戰給彎管槍的使用提供了用武之地。根據德軍的要求,“I”型套管被大量生產,配裝KSTG44突擊步槍上,稱作STG-I型彎管槍。截至1944年8月,德國共生產了一萬多支STG-I型彎管槍,并在抵抗盟軍攻克柏林等街巷戰斗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德國在拐角射擊武器方面的進展很快引起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國的高度關注,并相繼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前蘇聯紅軍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就已經開始使用彎管槍,但結構非常簡單,僅僅是把步槍槍管進行彎曲,而相應的瞄準裝置并未跟上。因為看不到敵人,只能憑直覺進行射擊,所以使用效果非常差。戰后,前蘇聯的槍械設計師借鑒從德國繳獲的彎管槍戰利品,對拐角射擊武器進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PPSh沖鋒槍、杰格佳廖夫RPD輕機槍等都曾被加裝彎曲套管進行拐角射擊。
與德國及前蘇聯相比,美國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其主要是將彎管槍用作坦克裝甲部隊的輔助武器。在戰場上,坦克裝甲車輛的車載武器存在打不到的“盲區”,這種“盲區”是裝在頂部的直線瞄準武器的火力“死角”,一般離重型坦克幾十米遠,進入這個區域的敵方士兵對裝甲車輛的威脅很大卻又難以打擊。彎曲的槍管能提供獨特的彈道性能,使坦克的射擊“死角”大大減小。美國使用的車載彎管槍是以M3 11.43mm沖鋒槍為基礎研制的,一般安裝在可以水平轉動的盤型槍架上,只有彎曲的槍管高聳在坦克乘員艙口上方,槍機和彈藥等都裝在槍座底下,射手坐在坦克內通過潛望瞄具進行瞄準與射擊。
坦克搭載型彎管槍除美軍在戰時有所使用外,德國也于1944年底研制成功了STG-P型彎管槍,其彎曲度達90°,該槍的后坐力很大且與槍身呈一個很大的角度,因此無法手持使用但可以搭載在坦克上。由于其研制成功不久戰爭就結束了,所以德軍并未將其投入戰場。
弊病甚多,彎管槍銷聲匿跡
彎管槍通過發射管的彎曲實現拐角射擊,有利于士兵借助隱蔽物(如在巷戰中利用建筑物、在塹壕戰中利用壕壁)保存自己,并出其不意地消滅敵人,這在當時的作戰環境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彎管槍的結構缺陷也很多:因槍管彎曲,彈頭在彎曲槍管內飛行產生的離心力極易使外側槍管壁磨損,當時彎管槍的槍管使用壽命甚至達不到200發;彈頭在槍管內也會發生嚴重的變形損傷,進而影響彈頭的飛行姿態,對有效射程、威力及射擊精度都有不利影響;此外,武器的后坐力與槍身不在同一條直線上,還會帶來槍身受力復雜、射手難于控制等問題。基于上述種種難以解決的弊病,二戰以后,隨著其他拐角射擊武器的出現,彎管槍漸漸日薄西山,淡出了歷史舞臺。

更進一步,固定架座實現拐角射擊
與借助彎曲套管來實現拐角射擊的思路截然不同,固定架座類拐角射擊武器在性能及結構上都更加先進。
該類武器采用潛望鏡式瞄具,不必加裝任何彎曲套管,只是將槍身固定在一個較高的支座上,通過輔助裝置實現擊發機構與原槍發射機構的連接,射手隱蔽在窗口、塹壕壁或其他掩體后面即可進行瞄準和擊發。這一發展思路與最初的拐角射擊武器(即彎管槍)有異曲同工之處。德國HK公司在1981年設計成功的利用固定架座實現拐角射擊的車載機槍,稱得上是這類裝置的代表。其槍架位于坦克裝甲車輛的乘員艙口上方,當艙蓋蓋上后仍可在車內操作使用,瞄具采用潛望鏡式,由于武器被固定在裝甲車上,能夠克服翻轉力矩的不利影響,射擊精度較好。該裝置現仍配裝在德國制式步兵戰車上,其他國家的一些戰車上也有使用。
與彎管槍相比,利用固定架座實現拐角射擊的槍械沿用了傳統內彈道原理,結構簡單、可靠性較好。這類拐角射擊武器的缺點是只能實現上下方向的拐角瞄準與射擊,對左右方向的瞄準射擊無能為力。因此,這種裝置雖風極一時,但未廣泛使用。
再現亮點,自動步槍+光纖瞄準/攝像機+頭盔顯示器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拐角射擊武器也迎來了新一輪發展高潮。俄羅斯亞歷山大·戈羅迪亞耶夫公司研制了輕武器光纖瞄具,其由常規光學瞄準鏡瞄加上光導纖維、護目罩等組成。這種瞄具可以安裝在手槍和突擊步槍上,操作比較方便,射手只需暴露手部就可實施拐角射擊。其缺點是必須配合護目罩進行單目瞄準,射手也只能通過光纖瞄具的狹小視場觀察戰場情況,不易及時發現和處理突發敵情。雖然此產品未獲大量應用,但其研制思想和相關技術卻得以傳承和發揚。
我國曾研制出多種類型可實現拐角觀瞄的槍用光纖傳像瞄準鏡,可配裝于79式沖鋒槍、81式自動步槍和95式自動步槍等,依靠有利地形、地物(高臺、墻角、塹壕凹坑等)實現潛望式觀察瞄準,保證了射手的隱蔽與自身安全,減輕射手在近距離危險情況下進行觀瞄射擊時的心理壓力。

各國在研的士兵系統,如美國的“陸地勇士”、英國的“未來一體化士兵技術(FIsT)”、法國的“一體化單兵裝備和通信系統”等都具備拐角觀瞄射擊能力,只是在技術實現途徑上比以往更加先進。這些士兵系統一般都在單兵戰斗武器(卡賓槍或突擊步槍等)上連接具有監控、瞄準功能的光纖瞄準鏡或數碼攝像機,并配有專門的單兵頭盔顯示裝置,可以較方便地進行拐角射擊。但需要說明的是,這類士兵系統的研制是面向未來多種作戰需求的,并不是專門的拐角射擊武器,所以不能完全滿足城市巷戰和反恐防暴的特殊作戰需要。而且從拐角射擊這一功能來說,這種裝置存在的主要不足是:觀瞄需要通過頭盔目鏡顯示器,反應速度較慢;卡賓槍、突擊步槍進行拐角射擊時無法抵肩,特別是連發發射時槍口上跳大、槍身后坐難以控制、遠距離命中率低;射手在拐角射擊時還需將手伸出去,雖然隱蔽了身體大部分,但仍有一只胳膊得不到保護,極易負傷。
為了滿足城市作戰和反恐作戰對拐角觀瞄射擊的特殊要求,各國仍繼續致力于研制性能更加先進的拐角射擊武器。
如虎添翼,澳大利亞的離軸式光學瞄準鏡
2005年,澳大利亞國防科學技術機構(DSTO)的地面作戰分部為澳大利亞部隊開發了一種離軸式光學瞄準鏡(OAVD)。該裝置是一種與裝在支座上的光學瞄具相匹配的小型觀察器,是由兩個橢圓形反射鏡組成的光學系統,觀察目標更為直觀,與電子系統相比也更為準確。它能將透過物鏡的目標圖像折射50°到視線方向供射手觀瞄。射手可將槍托抵在肘彎處,同時槍與人體呈三角形,即可實現穩定的瞄準和射擊姿勢。也就是說,射手的頭部和上身可離開瞄準線實施擊發,比較適合城市巷戰的拐角觀瞄射擊。若不需要時,也可以將離軸式光學瞄準鏡從主瞄具上快速拆下或移開。
這種離軸式光學瞄準鏡質量約500g,長150mm,經過密封處理,能防水防塵,可與現有瞄具結合安裝到多種輕武器上,并且不會影響武器的平衡及使用。
離軸式光學瞄準鏡研制的初衷就是作為攝像機和顯示系統的替代物。目前,澳大利亞已將其安裝在標準的斯太爾F885.56mm突擊步槍、米尼米F89 5.56mm輕機槍和M4 5.56mm卡賓槍上。駐扎在伊拉克的澳大利亞陸軍和2005年9月派往阿富汗的澳大利亞特種部隊都已裝備使用。
名副其實,以色列的拐角射擊武器
與世界其他國家在研的士兵系統相類似,以色列的“投標”和“鐵拳”武器系統也可伸出墻角或舉過頭頂進行拐角射擊,但同樣無法避免這類武器拐角射擊時容易暴露的通病。為此,非常重視城市巷戰的以軍經過努力,最終在2003年底推出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拐角射擊武器——這就是眾所周知的“拐彎槍”。該武器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前半部分包括一支奧地利9mm格洛克手槍或比利時FN 5.7mm個人自衛武器以及一個彩色攝像機,后半部分包括槍托、扳機和監視器。兩部分間裝有鉸接機構,確保前半部分可左右旋轉各63°,這樣射手身體可完全處在墻體的保護下。該武器可用槍托抵肩射擊,前架拐彎處有后坐緩沖器,實彈射擊的命中精度較高;攝像機采用變焦鏡頭,可將400m外的景物拉近觀瞄。該系統在使用9ram口徑手槍時有效射程可達100m,且準確性很高;在使用5.7mm口徑個人自衛武器時有效射程可達200m。其可選擇安裝的附件有戰術燈、消聲器、可卸式兩腳架、皮卡汀尼戰術導軌等。此外,在反恐執勤檢查時,該武器還可作為搜爆檢查工具使用,可對汽車底盤、床下進行拐角觀察。

這種拐角射擊武器的突出優勢表現在:利用機械臂直接轉動槍身進行搜索、瞄準和射擊,可避免暴露身體的任何部位,使用更為安全;武器系統結構相對簡單,造價較為低廉;通過顯示屏雙眼觀瞄,機械臂可快速轉向,實戰操作反應迅速,可靈活對垂直、水平各方向上的射擊死角進行搜索、瞄準和射擊,是當今作戰效率最高的拐角射擊武器。該武器首先裝備了以軍特種部隊,并銷往英國、美國等多個國家。
別具特色,中國的雙槍組合
為了滿足我國城市作戰、特別是反恐防暴作戰的特殊需要,武警裝備研究所自主研制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拐角射擊武器——“雙槍組合式間接瞄準射擊系統”。該武器系統的特點是在沖鋒槍或突擊步槍槍管前部,通過聯接裝置下掛能拐角射擊的手槍,通過與手槍瞄準線一致的光電傳感器和位于沖鋒槍、步槍側面的顯示屏對拐角另一側實施觀瞄,并可通過聯接機構擊發手槍。
與以色列的拐角射擊武器相比,我國自主研發的這套武器系統具有直瞄直射和拐角射擊相結合的雙向射擊能力,實現了直拐結合;在體積、質量與以色列拐角射擊武器相近的情況下,擁有突擊步槍/沖鋒槍與手槍雙槍火力效果,實現了雙槍結合,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不同戰場環境的特殊要求。
方興未艾,拐角射擊武器家族日益興隆
在2004年歐洲薩托利國際防務展上,德國動力諾貝爾防務公司和以色列拐角射擊公司聯合展出了“拐角射擊鐵拳”(CSP)戰術系統。該系統以動力諾貝爾防務公司的“鐵拳”60mm火箭筒為基本平臺,通過配用拐角射擊公司研制的可折疊式單腳架和瞄準系統,使武器系統具備了拐角觀瞄射擊的能力?!肮战巧鋼翳F拳”系統為一次性使用,可配用兩種空心裝藥戰斗部打擊裝甲車輛,此外還可發射碎甲彈,用于攻擊建筑物和輕型裝甲車輛。通過配用以色列埃爾比特系統公司的綜合士兵戰術計算機和目標捕獲設備,該系統性能可進一步增強。
2005年1月28日,以色列推出最新產品——拐角射擊40mm榴彈發射器系統。該發射器系統可以在拐角處對目標進行實時觀察和射擊,并具備晝夜作戰能力。其可發射各種40mm口徑特種用途彈丸,如高爆榴彈、煙幕彈、帶空投裝置的照明彈、非致命破片彈丸、催淚彈和辣椒油樹脂彈。系統全質量4.4kg,抵肩托打開時系統全長900mm,抵肩托折疊后全長730mm,初速74.7m/s(發射M406榴彈),精確打擊單個目標的有效射程為150m,打擊面目標的有效射程為350m。拐角射擊40mm榴彈發射器系統包括小型、高分辨率攝像機和監視器,作戰人員通過這兩種裝置可以在拐角處實時觀察目標,攝像機使作戰人員能夠在目標定位及攻擊之前掃描拐角或鄰近建筑物內區域。此外,視頻圖像也可以發送到其他作戰單位。
需求牽引和技術推動一直是武器裝備發展的根本動因,拐角射擊武器的發展也不例外。隨著城市巷戰和反恐防暴等特殊作戰任務的日益增多,拐角射擊武器將成為步兵分隊城市巷戰武器的新寵。未來的拐角射擊武器將向著小型化、數字化、模塊化、多功能、多用途、綜合集成、簡單實用的方向發展,而多種口徑和多種平臺的出現將是拐角射擊武器發展的一大亮點。
編輯 劉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