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牛氣之處,在于別的國家、地區是由金融體系出問題引發其他問題的,而中國的金融體系相比之下是最為健康的。有一顆健康的經濟心臟,加上牛的心態、牛的舉措,齊心協力,不牛都難。
牛年來了,在中國傳統的文化意識里,牛的健壯、牛的忠實、牛的勤勞、牛的執著、牛的耐苦、牛的悠然,都在贊許之列。然在當代、特別是年青群體的話語之中,“牛”更有了新的含義,“這件事情很牛”,可能是說一件事情很有影響,“這個人很牛”,可能是說一個人很有本事,“牛市”,就是說一個市場興旺得很。這樣一來,“牛”被賦予了“太好了”、“不得了”等更為積極的內涵。
對于中國人來說,當然盼望牛年不是徒有其名,而是名副其實的牛起來。之所以盼望牛年名副其實,是因為目前經濟生活的“不牛”,非但不牛,還有些疲軟不振。情況是明擺著的,實業界很不牛,沿海地區賴以牛氣的加工企業大批關張,原先還很牛的煤炭、鋼鐵、電力等資源型、原材料型行業也受到拖累,虧損巨大;股市很不牛,自6000多點下跌以來,已經跌去75%,目前在1800點左右;房市很不牛,需求穩定的北京本應該是房市的旺地,但目前未銷售的新房面積,就達4千多萬平方米。各行各業不牛,裁員多起來,招新少下來,就業、特別是大學生的就業就難起來。收入不牛,消費者也就牛氣不起來,形成了惡性循環。
世界金融風暴引發的中國經濟的不牛,又恰逢牛年的到來,人們當然寄望于牛年的好名頭,讓中國經濟重新牛起來。
首先,想牛就要有牛的心態,淡定、堅決、不懈,沒有牛的心態,就鼓不起牛的干勁,發揮不出牛的效能,畏首畏腳,怨天尤人,無所作為。有了牛的精神,就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意志,也有了對市興財旺的不會熄滅的熱情,心態牛了,腳步也就牛了。
其次,要有牛的舉措配合,既然不牛,既然有虛弱之處,就給牛吃一些好料,為牛步走得開、步子大創造條件。自2008年年底以來,一系列很牛氣的政策不斷出臺,大手筆投資4萬億拉動內需,就先給牛年吃了第一頓“好料”,接下來不斷的降息,為房市松綁,為中小企業營造更加有效的融資環境,等等,都在力圖對牛的前進起到正確的鞭策作用。作為經濟運行的“心臟”的央行,作出了更加積極更有牛勁的部署,包括增加廣義貨幣供應量、大力支持資本市場,穩定股票市場,支持居民改善住房條件等,力求用金融的支持作用,把牛年引入平穩較快前進的行程。
在金融風暴的襲擊下,全球無處可以幸免,這是現實,但是,全球也無可退縮,也是現實,所有的主要經濟體都在參加抗擊風暴,拯救經濟的行動。對于中國人來說,應該更加有信心在牛年迎來牛氣的經濟表現。大多數的經濟學人都認為,中國經濟的牛氣之處,在于別的國家、地區是由金融體系出問題引發其他問題的,而中國的金融體系相比之下是最為健康的。有一顆健康的經濟心臟,加上牛的心態、牛的舉措,齊心協力,不牛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