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在鄧小平的帶領下,中國開始了一場偉大的革命——改革開放;30年后的今天,歷史再次將中國推上了改革的風頭浪尖。應對危機,鞏固成果,我們更應堅持改革開放。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在華爾街金融風暴肆虐、全世界面臨經濟衰退壓力的今天,已初現跡象的危機挑戰與這些成就相比,似乎更引人關注。為了更好地應對此次危機的挑戰,中國必須與時俱進,堅持改革,尤其是在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方向和方式等方面需要隨勢而動。

調控目標由保增長轉向保就業
宏觀調控政策目標主要指充分就業、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四方面。過去30年的改革開放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所以比較注重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2007年政府宏觀調控目標定位為“雙防”,即防止經濟增長過快過熱和防止結構性物價上漲引發全面的通貨膨脹。到了2008年初,國內外經濟形勢發生了變化,宏觀調控目標改為“一保一控”,即保經濟增長和控制物價。
過去政府將宏觀調控的重點放在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兩方面是必要的,因為中國一直都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在一個非常低水平的基礎上開始的,在30年的改革過程中,這種基本國情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所以把保證經濟增長放在第一位,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保持物價的相對穩定,這是無可厚非的。但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已經開始進入全面小康這樣一個階段,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要求宏觀調控目標隨之有所改變,在下一個發展階段,四個調控目標都需要兼顧,但是從主從次序上看,就業應該放在更為醒目的位置上。
回顧近兩年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問題,目前,使黨中央、國務院最頭疼的問題就是就業問題。過去每年中國新增就業人數1500萬人,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而且這種增長速度在今后需要保持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從2007年下半年的情況看,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即便是大學生也遇到了就業困難的問題,因此下一步政府應該把就業問題放在最優先的位置上。
在宏觀調控的目標組合中突出就業,這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完全一致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是更加注重民生、更加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收入分配的調整,在效率和公平方面,對公平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等等,而這一切都可以通過把就業放在更優先的位置上實現,這一點對于中國來說是比較重要的。在談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時候,人們總有一種認識,認為中國在產業結構方面應該多發展高科技產業,但是這個問題還需要進一步考證,因為所謂高科技,到目前為止,人們還沒有發現它長期的、持續的、有商業可持續性的商業模式,并且它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保證就業的增加。此次美國發生金融危機對中國影響頗遠,發展第三產業實際上需要有傳統產業作為一個穩固基礎來支撐。
如果能夠將就業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在4萬億的投資中更多地考慮增加就業而不只是增加GDP,那么中國經濟發展的后勁可能會更強一些,社會將更安定。有投資就有GDP增長,但是就業能不能相應增加,還是個未知數。然而,就業優先于其他目標,則中國就會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增加就業,不再重蹈過去有增長無就業或少就業的老路,這對于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中國經濟和中國宏觀調控部門來說是個嚴峻的挑戰。
危機中堅持市場化方向
美國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各國政府都在積極采取各種手段應對,其中包括大量的非市場手段,于是人們自然對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產生了疑問。
在一個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和市場發揮作用都是應該強調的,只是面對的任務不同,所處的階段不同,兩者發揮作用的重點、程度、范圍可以有所區別。市場失靈比較突出的時候,政府應當多發揮作用,政府失靈時應該發揮市場的作用。縱觀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無非是在這兩者之間有一個重點的取舍,而決不是強調一個、廢棄另外一個。當前是危機的時候,信用缺失的時候,人們只相信政府,政府應該發揮作用。這是特殊時期,人們不應該把特殊時期的特殊處理方式當作一個常態,進一步引申就是,我們不能因為現在發生危機,在危機中各國政府從后臺走向前臺,而否認中國市場化改革的方向。
中國的市場化改革還有許多的路要走。首先,作為市場很重要的一個要素,價格尤其是要素價格在中國還不能充分反應資源稀缺性,而價格的扭曲導致了一些經濟發展方式的扭曲,目前政府在應對經濟下滑時改變了過去直接采取措施平衡進出口的做法,而是對出口部門的就業給予更大關注,采取一些調整性措施,相應的改變要素價格,從而引導進出口的相對優勢的改變。其次,中國以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結構同樣需要調整,除了使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保持合理比例外,人們應該給予直接融資中的債券市場更多關注,因為在對外開放過程中,人民幣必將在國際經濟和金融合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這就要求國內有一個相對發達的債券市場與之配合,在本國貨幣走出去的同時,提供以本幣定值的金融資產讓別人投資,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市場化改革的方向不能倒退,但是結合此次美國金融危機,我們應該認真想一想,在改革中哪些是需要大力發展、需要進一步發展的,哪些是可以步調緩一緩的,哪些是不應該讓更多市場原則滲入、需要政府更多承擔的。
積極探索調控新方式
完善宏觀調控體系涉及到很多領域。經過改革開放30年,作為政府調控經濟的兩個主要手段,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同樣面臨改革的壓力。
改革開放的30年中,中國財政政策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改革開放開始到上世紀末、本世紀初,財政政策主要面臨“兩個比重下降”的問題,即:一、全部國民收入中,政府的收入所占比重下降;二、政府取得的收入中,中央政府的收入所占比重下降。因此在改革開放的前20年里,財政改革重點是提高兩個比重,從而增強政府宏觀調控能力,增加公共消費和公共投資。進入新世紀后,就進入了第二個階段,其主要特點就是由兩個比重下降轉為兩個比重上升的問題。這帶來了一些副作用,承認政府收入不斷上升這個事實,同時意味著承認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下降這個事實,增加了擴大消費的難度,這與目前政府提出的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戰略相違背。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應該穩定這兩個比重而不是進一步提高,貫徹落實擴大內需、增加消費戰略的必要前提之一就是要增加居民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這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在這個調整過程中,政府可以增加轉移支付和公共消費支出,從而整體上提高人們的消費水平,但是最終要解決問題,必須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根本途徑是減稅讓利。
貨幣政策發展到今天也到了一個需要調整的時期,對貨幣政策提出直接挑戰的就是,近幾年來,貨幣政策采取的措施非常多,但是它的效率在逐步下降。仔細回想中國經濟近30年來的問題,無論是通貨緊縮還是通貨膨脹時期,貨幣政策的效果都不明顯,即便是這種貨幣政策有用,也主要體現在對信貸的調整上。因此,雖然近期剛剛公布了金融三十條,整個政策環境放寬松了,但是人們對此卻存有一些疑慮,是否應該改變以調控貨幣供應為主的貨幣政策操作方式?目前,一些比較前沿的經濟學家已經開始討論所謂貨幣政策新方式,新方式的重點就是否定貨幣政策調控貨幣供應的有效性,肯定貨幣政策調控信貸的有效性。這就需要轉變,這個轉變全世界都在進行。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并非獨立運行,只有兩者相互配合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近期公布的促進經濟增長的三個重要措施即國十條、金九條和三十條,都突出地體現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配合問題,僅從依靠投資促進經濟增長來說,需要財政政策先到,貨幣政策配合這樣一種方式,而從風險控制方面考慮,需要更細致地討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如何配合的問題。
面向未來,中國需要考慮一個周全的國際發展戰略。當中國成為了一個對外開放的大國時,就必須考慮內外部協調問題。目前中國做得還遠遠不夠,常常顧此失彼,還將面臨來自國內外多方面更加嚴峻的挑戰。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
(注:本文在《小康#8226;財智》記者張潤東、劉彥華對作者采訪的基礎上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