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冰冰的訴詞與冠冕堂皇的聲明背后無不隱藏著行業冤家們商業利益的決斷。回顧過去一年,中國的行業企業應學會西方的商業風度,學會競合。尤其是在目前的經濟寒冬中,更要學會抱團取暖。
過去的2008年,中國任何一個行業企業都幾乎經受到了國際金融危機的驚擾。然而,在有些企業看來,在外御危機的時候,似乎還要去提防身邊的同行們。
在一年間幾近艱難的日子里,一些行業并沒有做到“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而是上演了無數場“同行是冤家”的死掐。
卷入企業最多的行業冤家:“解百納”之爭
被冠以中國葡萄酒業知識產權第一案的“解百納”糾紛當之無愧被稱之為卷入企業最多的行業內部爭斗。與張裕針鋒相對的是中糧長城、王朝、威龍等17家葡萄酒企業。國內幾乎所有知名的該行業品牌都參與進了這場紛爭。
最新進展:2008年12月下旬,“解百納”商標案仍然在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繼續審理。在最近的一次庭審上,以第三人身份應訴的張裕公司出示了兩份上世紀30年代由中華民國商標局出版的法定刊物《商標公報》等一系列新證據。使庭審局面發生了微妙變化。中糧長城等企業對此尚無回應。
事件原委:2002年,張裕公司注冊“解百納”商標,因為多家葡萄酒廠的異議,原國家商標局當年隨即撤銷該注冊。張裕公司不服,向國家商評委提出復審,2008年5月26日,國家工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以下簡稱為商評委)作出裁定,維持張裕公司“解百納”的商標注冊。2008年7月,中糧長城、王朝、威龍等4家葡萄酒企業聯名將商評委推上了被告席,要求認定“解百納”商標注冊不當。同時,17家葡萄酒企業聯合發表聲明,聲討張裕的“惡意注冊”行為。
爭執焦點:張裕公司認為,在取得“解百納”商標注冊后的60余年中,既沒有關于“解百納”是葡萄品種、品系或葡萄酒通用名稱的說法,也沒有任何其他企業在商品中使用“解百納”,只有張裕長期獨家將其使用在葡萄酒商品上;中糧長城等一方認為,“解百納”是行業公認的釀造紅葡萄酒的原料名稱,不能允許個別企業“掠奪行業公共資源”,將葡萄酒品種單獨作為商標申請注冊。
幕后真相:根據中國釀酒協會的統計數據,2007年中國葡萄酒銷售規模約為150億元,其中“解百納”的市場份額就高達30億元。在目前的市場上,“解百納”型葡萄酒產銷量占整個行業的70%以上。目前,該行業90%以上的葡萄酒生產企業都有生產解百納葡萄酒。各方與其說是在爭奪商標,不如說是在爭奪市場。
最含蓄的行業冤家:“口水”之戰
2008年,瓶裝水行業內的折騰應該是最含蓄的冤家對壘了。作為當事雙方的兩家公司從來沒有在任何一個場所對競爭對手指名道姓。
從一篇名為《康師傅:你的優質水源在哪里?》的文章在網上廣為傳播,康師傅瓶裝水出面道歉,并自曝行業內幕開始,“口水”之戰再次開演。康師傅在澄清自己的同時,沒有在任何場所明指或暗指事件的背后推手是自己的競爭對手農夫山泉,而事實上也確實沒有絲毫的證據能夠顯示農夫山泉在整個事件的發展中扮演了任何角色。
但是,回憶到過去雙方所發生過的水源地之爭以及PH值酸堿度之爭,再到2008年瓶裝水的標準修訂中雙方的爭執,又不禁讓人對雙方的含蓄背后浮想聯翩。
最新進展:2008年12月3日,康師傅向外界發表《嚴正聲明》,聲明中稱,近日有媒體對康師傅飲用礦物質水的產品質量,以《揭開礦物質水五大懸疑》為題進行質疑及報導, 其內容基于不當或失實的臆測與假設,“我司在原材料采用和生產流程的各個層面,遵行嚴謹的質量控制體系,而生產的所有產品均符合國家及行業的有關規定,并依法接受政府職能部門的監督。”
事件原委:過去的2008年,注定對康師傅瓶裝水來說是一個多事之秋。《康師傅:你的優質水源在哪里?》這一文章在網上傳開后,2008年8月6日,康師傅發表“飲用礦物質水的說明” 稱,“本公司使用水源,無論是使用自來水或其他天然水,都符合國家標準GB5749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這幾乎等同于間接承認康師傅瓶裝水確在用自來水灌制。之后,康師傅開始在“為什么礦物質水優于純凈水”上大做文章。在隨后的瓶裝水標準修訂中,康師傅與農夫山泉也表現出截然不同的立場。
爭執焦點:農夫山泉董事長鐘在公開場所表示, “反對在所有瓶裝飲用水中添加食品添加劑和人工礦物質,以保證消費者的終生飲用安全”。并且呼吁,“希望所有瓶裝飲用水都標注水源,還消費者自由選擇的權利。”并且聲稱,對事不對人。
康師傅研發總監楊乾輝則稱,“在保證安全、衛生的同時,喝瓶裝水能夠補充礦物質,經濟實惠,滿足了消費者多方面的需求。”楊乾輝認為,康師傅礦物質水在礦物質的添加上符合現有食品添加劑及食品營養素的要求。

幕后真相:“選擇并占據好水源,是擁有好品質的第一步。”這是農夫山泉的一句官方宣傳語。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雙方分歧的端倪。所以,農夫山泉采取完全不同于其他為節約成本而在中心城市建廠與城市爭自來水的策略,開始尋找和占據山深林密的國家級珍貴水源。
農夫山泉自己宣稱,其有若干生產基地——“浙江千島湖、吉林靖宇長白山礦泉水資源保護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源頭湖北丹江口以及天山冰川區新疆瑪納斯。”
農夫山泉并力圖通過這一布局,牢牢把握住上海、北京、杭州、成都、昆明等大城市的市場話語權。而在尚未有建樹的廣東,農夫山泉再投資數億元,搶灘廣東河源市萬綠湖基地。二期工程后,河源基地最終裝備七條生產線,年生產能力達70萬至80萬噸,年實現銷售產值可達15億元。
而康師傅的全國性水版圖,除依賴旗下近20個飲料生產基地生產礦物質水外,在投資了近2000萬元人民幣再建第二條專門的礦物質水生產線后,又新增廣西瓶裝水生產線。
最混亂的行業冤家:IT戰國時代
“昨天開年會,在一些部門提供的自制視頻節目中,我又看到了對競爭對手的奚落和嘲笑,我沒有和大家一起笑,我覺得挺坐立不安的……作為競爭對手,倒真是希望對方能夠多做一些嘗試,多一點成功的經驗,因為畢竟大家都在摸黑趕路,也只有彼此給對方一點亮光了……尊重競爭對手,IT行業從業者還沒有這個習慣。”
這是搜狐的一名員工在2008年年底所寫的一篇博客中的內容。在2008年里,這個行業從平面媒體那里搶占到了更多的廣告資源,但也在彼此混亂的掐打中結下了眾多的恩怨。用“混亂”這個詞來表達這個行業的冤家對頭一點也不過分。比如百度,在2008年里,它除了繼續與老對手谷歌廝殺外,又結下了新的梁子——阿里巴巴及淘寶。
最新進展:在一番噱頭之后,2008年歲末,百度網絡交易平臺的名稱和域名塵埃落定,“有啊”(youa.com)成為最終之選。至此,百度網絡交易平臺進入實踐階段。
事件原委:IT行業的素不和睦是眾所周知的。比如新浪與搜狐、百度與谷歌。奧運期間,新浪、網易和騰訊等其他門戶網站對搜狐奧運大餐的蠶食無所不用其極,幾乎使盡了所有歷史上的隱形營銷的套路。而百度與谷歌可謂是宿敵。不知道是實屬偶然還是確有隱喻,隨便在百度的搜索欄中,輸入“SB”這一個能讓人聯想到某句粗口的字母組合時,出現的便是谷歌,反之亦然。
而與谷歌的舊恨未解,百度又添新仇。2008年9月8日,阿里巴巴麾下的淘寶網正式宣布“徹底屏蔽搜索引擎百度”,并宣稱這一舉措旨在杜絕不法商家利用競價排名、搜索優化等手段騙取消費者信任,從而保護消費者利益。本來素昧平生的雙方,開始在電子商務領域走向正面沖突的地步。
雖然競價排名風波、三鹿公關費事件,已讓百度焦頭爛額,灰頭土臉。但百度還是站出來咬牙切齒地替自己鳴冤,2008年9月16日,百度突然發表聲明譴責阿里巴巴集團在“三鹿事件”中正在有目的地針對百度進行謠言傳播。
爭執焦點:百度提供的證據顯示:2008年9月14日,阿里巴巴集團利用旗下資源,在阿里巴巴網站首頁頭條、淘寶網首頁頭條,都使用了“三鹿奶粉危機扯出百度原是最大網上黑社會”、“網友爆三鹿300萬罩百度”等標題。
而隨后,阿里巴巴在回應中則理直氣壯地表示,“人命關天,選擇我們應該做的”。并表示,“作為中國互聯網企業的重要一員,我們的責任在于讓用戶和社會公眾了解真實的信息”。
阿里巴巴稱,“旗下的網站針對此事件的傳播,與競價排名是否公正無關,與是否收取保護費無關,更與進軍什么領域無關。”并聲稱:“歡迎起訴,并將積極應訴。”
幕后真相:就在淘寶宣布屏蔽百度不久,百度則高調宣布其網絡交易平臺C2C購物平臺將很快提上日程。百度董事長李彥宏稱,淘寶的舉動主要還是擔心百度即將推出的C2C交易平臺與其產生競爭。李彥宏的直白似乎說出了真相的一部分。隨著更多的受眾與廣告源源不斷地從平面媒體轉向網絡。網絡大鱷們開始更加兇猛地提前瓜分資源與地盤。
無獨有偶,2008年11月初,騰訊方面突然宣稱要起訴15名離職員工,理由是這些員工在離開騰訊加盟新公司時竊取了騰訊的技術機密。有業內人士稱,騰訊此次目標直指51.com網站。信息顯示,被起訴的15人之中的絕大部分現在51.com任職。而幕后牽出的更大真相是——51.com正在秘密研發“彩虹QQ外掛”——一個能夠顯示好友地址和查好友隱身的QQ輔助軟件。在騰訊看來,51.com有利用彩虹外掛吸引流量,并有竊取用戶信息,分流騰訊用戶的嫌疑。
最有玄機的行業冤家:富、比版“無間道”
被稱為“高科技領域知識產權第一案”的富士康起訴比亞迪侵犯商業秘密一案可謂最新商戰版的“無間道”。2008年年初,富士康稱,該案件已經升級為刑事案件,公安部門已經對涉案人員展開刑事偵查。從那時起,這場原本的商業糾紛在事態發展中就開始貫穿“內鬼、泄密、偽造、賄賂”等一系列警匪片元素。
最新進展:2008年12月2日晚間,比亞迪突然發布公告稱,因案件證據發生重大變化,公安部門已撤銷了對其的刑事調查。公告稱,此前為案件證據進行司法鑒定的某鑒定中心的負責人因涉嫌協助毀減及偽造證據已被公安機關逮捕。此外,原比亞迪員工涉嫌非法接受富士康賄賂,為富士康竊取比亞迪保密文件,已被逮捕,并將追究刑事責任。
如此一來,該案件發生了180度大轉彎,比亞迪似乎已經擺脫此前的相關控訴,而富士康則背上了賄賂嫌疑。
事件原委:據了解,從2006年起,富士康和比亞迪就已經結下“冤仇”。
2006年6月,富士康旗下的深圳富泰宏精密工業有限公司、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將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告到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稱比亞迪挖走富士康數名手機外觀設計高級員工,竊取富士康文件。以被告侵犯商業機密為由,向比亞迪索賠500萬元。
2008年2月,比亞迪公告稱,送交北京某鑒定機構的關于比亞迪侵權富士康的資料有被篡改可能,或將無法作為證據被使用;3月14日,富士康稱,該案件已經升級為刑事案件,公安部門已經對涉案人員展開刑事偵查;4月10日,富士康稱比亞迪董事夏佐全已被拘留。次日,比亞迪回應稱,夏佐全被拘留4天后因缺乏證據被釋放;目前,事件急劇變化,比亞迪宣布已擺脫相關調查,并指富士康涉嫌賄賂。
幕后真相:有業內人士分析,富士康與比亞迪一波三折、漫長訴訟的背后,關鍵在于手機代工業的激烈競爭。
目前三星、摩托羅拉、飛利浦等都是比亞迪的手機代工客戶。盡管富士康仍掌握一定量的大單客戶,但比亞迪目前的客戶增長是對富士康最直接的沖擊。對于這個行業的傳統老大富士康來說,比亞迪的出現,明顯是在和其爭搶地盤。有數字顯示,比亞迪的手機代工業務近年來一直以幾何級數增加:2004年為9.30億元;2005年則達到19.06億元;而2006年暴漲到了51.35億元。
正是在2006年,富士康決定拿比亞迪“開刀”。在起訴書中,富士康稱,“因商業機密被竊,令富士康損失了人民幣51.3億元的生意。”其計算依據,恰恰就是比亞迪當年的手機代加工收入。
事實上,富士康和比亞迪的客戶爭奪戰早已打響。據悉,比亞迪80%至90%的手機代工業務都集中在摩托羅拉和諾基亞身上,而這些大牌廠商此前一直是富士康等廠家的“老主顧”。
>>專家點評
寒冬中學會競合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執行副會長馮并在接受《小康#8226;財智》記者采訪時認為,在市場經濟之下,同行企業之間在知識產權、相互品牌上有不同看法也屬于正常現象。但相互的分歧、爭執要拿出證據來,對消費者負責。而不是互相詆毀謾罵。
01
馮并稱,這些行業冤家間的交手,也折射出各自在經營中確有不規范之處。無風不起浪,這個時候更要反求諸己。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機的情況下,各個行業的企業之間更要學習浙商的“抱團取暖,共度難關”的精神,求大同存小異。做到良性競爭,看到對手優秀的一面,共患難,走出困境。
“拼命去找對方的軟肋,只能說明自身并不強大。商家也要有商道,國內的企業要學習西式的商業風度。與其花力氣爭斗,不如開發建設自己的品牌。”馮并說。
馮并尤其強調,行業間類似的這些分歧,行業協會應主動承擔相互溝通、交流的作用。
著名管理咨詢專家、和君創業咨詢集團總裁李肅在接受《小康#8226;財智》記者采訪中說,應該看到國內企業發展與國外的差距。“發達國家的企業結構已經完成了分化,經濟已經成熟到一個行業其前10強可以達到十年不變。也就是說他們的行業對手間完全沒有生存壓力,其發展、創新與研發機制已經非常成熟。而國內還遠遠沒有達到這個程度。”
“在成熟的市場經濟中,從結構效率、領袖效率定位上講,行業內的幾只領頭羊之間是非合作不可的。否則行業標準都難以制定。”李肅說。
在十余年的管理咨詢實踐中,李肅曾經為中化集團、中遠集團、白沙集團、德隆集團和三九集團等上百家企業提供過專業咨詢服務。李肅認為,并不是說只有現在的行業間矛盾才這么激化。在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企業發展史上,存在著大量對抗,并不鮮見。
“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企業都是國企,行業內有對抗,政府捂著了;上世紀90年代,各個民營企業間由于發展中的灰色地帶過多,有對抗也不敢張揚。”李肅分析,這幾年就不一樣了,企業的人格越來越獨立,大企業的運作也日漸透明,在彼此的對抗中,就表現的更白熱化、更公開。“當然也不排除有些企業是靠打官司出名,利用對抗造勢。”
李肅稱,對于同行間的“競合”,國內企業還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在發展中逐漸形成“競合”的動力,學會“競合”的方法。
“畢竟,中國的企業還沒有真正走到職業經理人的時代。”李肅認為,這也是為什么上述爭斗的企業就老板自身而言極具個人人格魅力,但變身到企業角色后便小肚雞腸,斤斤計較。
普匯創展管理咨詢機構執行董事況杰在接受《小康#8226;財智》記者采訪時稱,中國國內的商事法律還不健全也是行業間死掐的一個因素。對手相互間詆毀了,彼此也沒有絲毫損失。而在這方面,美國的法律就要周全的多。比如當年李開復從微軟辭職后被受罰就是一個例證。
“企業在發展中要有‘競合’之心。殺敵一千,自損五百。反而讓利給了第三方,產生了新的對手。”況杰認為,此次蒙牛之所以在三聚氰胺事件中蒙羞,就和其經年累月,一門心思與老對手伊利競爭,放松了自己對品質上的警惕性有關。
況杰稱,在文化氛圍上,國內的企業也老有一種做行業老大的習氣。老想著做老大、做領頭羊。“國內企業家的文化基因、中國式管理其實是厚黑學的文化,并不是中國傳統的商道,正統的中國儒家商業精神應該是講求中庸、和諧。”
況杰建議,國內的企業在今后發展中,要避免行業內的死掐,不折騰。“不妨自己先低調做企業。有一說一,實事求是。做好自己的核心技術,練就真本事。只有這樣才能不怕對手折騰。”
“在此基礎上,做好自我保護,及時設置專利等防范措施;此外,建立自己的品牌美譽度,及時創新、轉型,比別人更有前瞻性地涉足其他行業領域。” 況杰說。
在接受《小康#8226;財智》記者采訪中,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公共經濟學系主任黃恒學教授認為,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成熟,行業企業必須要告別低層次的行業冤家間的傾軋,走向“競合”。
黃恒學稱,對競爭的分析可以有兩個變量:競爭對手的多寡;競爭者的能力水平。這兩個變量決定了競爭的格局。在一個行業發展中,當競爭對手很多,水平很低,就會呈現亂世局面,到處是混亂無序的競爭。比如目前中國行業內的企業競爭。
“當競爭對手逐漸遭到淘汰,對手越來越少的時候,競爭就會比較規范,為了維護共同利益,企業間便不會再做自殺式的競爭,這就出現了唇齒相依的一種‘競合’,比如美國三大汽車公司間的關系。”黃恒學說,在歐美國家的大企業間,詆毀對手是一個很大的忌諱,是得不到客戶的信任的。
黃恒學認為,競爭有幾個層級,依次是規模競爭、水平競爭、素質競爭和文化競爭。規模競爭是最初級的,就是比資本;水平競爭是比技術,比本領;素質競爭是比效率,比對市場的反應速度;而最高層次的文化競爭就是企業品牌的競爭。
“只有告別了原始積累逐步走向高層級競爭階段,在行業協會的規則制定下,企業才會自律。”黃恒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