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的時候,也是國際上能源炒家們稍微消停的時候,此時或許是中國能源發展的機遇所在。
金融海嘯對世界各國的實體經濟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和影響。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金融海嘯也徹底打碎了國際炒家、投機者們在石油等能源問題上鼓吹的一個個泡沫。在這些泡沫破滅之后,中國能源發展之路應該如何邁步。
抄底能源正當時
2008年國際油價走勢圖如同一個倒V字。從2007年下半年起,國際油價已經進入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快速上漲期。在2008年的第一個交易日,紐約商品交易所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便觸及每桶100美元大關。之后,一個個心理價位被連續超越:3月12日油價突破每桶110美元,5月5日突破每桶120美元,5月21日突破每桶130美元,6月26日突破每桶140美元。7月11日,紐約市場油價創下每桶147.27美元的歷史紀錄。
然而這一價格的峰頂沒有維持多長時間,油價此后開始一路下滑,其回落甚至快于上漲的速度。在很短的時間內,油價降至每桶100美元左右。尤其在10月份,國際油價每桶下跌32.8美元,跌幅為32%,創出自25年前國際原油期貨市場建立以來最大單月跌幅。12月19日,紐約商品交易所1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收于每桶33.87美元。油價下降的幅度之大、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無獨有偶,鐵礦石原來不到人民幣200元一噸,到2008年7、8月份,最高現貨價格人民幣1700塊錢一噸。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以后,鐵礦石的價格跌到了人民幣500元。
國資委規劃發展局局長王曉齊在接受《小康#8226;財智》記者采訪時表示,最近幾年,由于對礦產資源需求的急劇增加,中國進口的礦產資源價格大幅度上升。背后除了供求關系決定以外,很大程度還有國際炒家炒作的因素在里面。
王曉齊分析,國際油價的風云變幻導致了國內成品油與原油價格的倒掛。僅以中石化為例,中石化所出售的成品油價格和國際上成品油、原油的價格形成倒掛持續283天。造成的損失扣除國家補貼500億元以外,另有虧損1800億元。
“換句話說,如果國家不補貼500億元的話,原油的價格正常掛鉤,國內的油價還要更高。”王曉齊透露,此外,由于電價和煤價的倒掛,國內5大發電企業,華能、大唐、國電、中電投、華電虧損了550多億。
作為著名能源學者,聯中資源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童媛春在2008年7月11日國際原油價格升到每桶147.27美元歷史高點的當天,在做客電視訪談節目中便成功地預測出國際原油價格泡沫即將崩裂。而此時,美國高盛公司等國際著名機構還在紛紛預言國際原油價格即將突破WTI每桶200美元。
童媛春在接受采訪時告訴《小康#8226;財智》記者,由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嚴重失衡,石油價格漲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金融套利。美元長期以來的負利率以及美聯儲為了挽救次貸帶來的危機大量釋放資金流動性,使大量的資金沖入國際原油市場抬高油價。
汲取這一教訓,童媛春認為,目前政府應該促使石油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融合,同時大膽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敢于出手,增加石油儲備。他大膽預測,“2009年,原油價格不會超過65元一桶。”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2008年12月29日在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當前的能源形勢:“危”中之“機”》的文章。

張國寶在文章中稱,中國將利用國際油價大幅回落的時機,增加油氣資源的進口,擴大海外油氣資源合作開發,鼓勵和支持企業利用自身優勢,加大同有關國家的能源資源合作力度,擴大油氣領域的投資規模。
張國寶分析,作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國際油價的回落,給成品油價格體制改革提供了絕佳的時機,也促使國內煉油企業由大幅虧損轉為大幅盈利。他表示中國要加大能源資源戰略儲備的力度。
張國寶透露,目前國家石油儲備基地一期已基本建成,要積極推進石油儲備二期基地建設,庫容將達到2680萬立方米;并且還鼓勵企業利用閑置的商業庫存,增加石油儲備;另外,國家還要建立其他戰略能源物資的政府儲備和企業儲備。
如何規避價格風險
近二十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加大了對各種資源的需求,資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有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煤炭、鋼鐵和銅的第一大消費國。原煤、鐵礦石、鋼鐵、氧化鎂的消費量分別占世界總消費量的31%、30%、27%、25%;硌、鈷、銅等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分別達到了97%、87%、74%。
在重要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面臨資源短缺的嚴峻挑戰。部分礦產資源短缺成為我們持續發展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王曉齊認為,“這對加大礦產資源的勘探力度,提高利用效率,參與全球資源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王曉齊稱,解決中國主要礦產資源不足問題有兩條途徑:一是增加國內供給,穩定現有礦山產能,新建部分礦山項目;二是積極利用境外資源,通過境外投資辦礦、長期貿易等多種渠道、多方式獲得穩定的境外資源。
“利用境外礦產資源是跨國企業經常做的方法,加強與境外礦產資源的合作,支持國內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采取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建立原料供應根據地是實現資源穩定供給的必然選擇。”王曉齊說。
“價格的波動,很大程度上是國際炒家炒作造成礦產資源價格大規模的波升、回落。”王曉齊認為,能源戰略在操作層面的落腳點不是解決量的問題,更多要考慮如何避免價格大幅度的波動,避免吃虧。
王曉齊舉了個例子。在規避價格風險方面,日本企業就采取了比較有效的辦法。通過少量股權投資獲取信息,更多的是建立長期的合同來規避價格波動的風險。“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全方位考慮,既要有投資實體,通過投資的收益對沖掉一些價格波動造成的損失。也可以通過建立長期的合同有效規避價格波動造成的風險。”
“僅靠企業規避風險看來是不夠的,必須要研究如何有效加強產業和金融的結合,規避風險。”王曉齊說。
國內能源開發喜憂參半
幾個月之前,“油荒”、“煤荒”、“電荒”還頻頻掛在人們嘴邊。仿佛,能源緊缺將成為未來中國發展中的常態。能源供應緊張一時間幾乎成為解釋各行各業緊張狀況的真理。但幾個月過后,中國的能源便由“荒”到“過剩”,幾乎沒有“平衡”的過渡期。
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副司長王思強2008年12月12日稱,金融危機將導致中國短期內的能源過剩。
“中國2008年10月份的電力需求同比下降了4.6%。”王思強說,11月份這個數字有更大的下降。“如今在中國的一些省份,如寧夏、貴州,電力需求已經下降了30%以上。
二灘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吳世勇在接受《小康#8226;財智》記者采訪時認為,國際金融危機對水電開發也有一些影響,國內的內需這幾個月進一步的下滑,已引發電力市場需求的下滑。“在幾個省內出現了兩位數的負增長,對明年的電力銷售,經營的業績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二灘公司成立于1991年,2003年全面完工。2003年10月,國家發改委正式授權二灘公司負責整個雅礱江水域的開發、建設和管理。每年可以提供1500億千瓦時的電量。
吳世勇分析,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國務院已出臺了一系列積極拉動內需的政策,鼓勵在基礎產業進行投資。在其他流域的水電項目核準和開發上,會帶來投資環節的積極影響,可以說是有利有弊,喜憂參半。
吳世勇認為,二灘的水力發電成本與煤電、核電對比還是有優勢的。水電電價平均在兩毛;目前煤炭漲到1000多元一噸,加上經營成本,煤電電價是三、四毛之間;核電又有同樣的問題,燃料成本比較高,電價是四毛左右。
“相比而言,水電因其經濟性還是有很強的競爭力。2008年的發電量達到160億度電,利潤可達到8億元左右。”吳世勇稱,國家電網愿意買他們便宜的水電,由于又是可再生能源,國家也是鼓勵的。
金融危機使中國經濟和能源供需矛盾變得相對緩和,一直緊繃的煤電矛盾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這也為能源行業解決深層矛盾,為優化產業結構和加快產業升級提供了重要機遇。
“金融危機形勢下,怎么樣進行資源整合,以及做一些必要的資產重組的工作,也是很好的時機。”吳世勇說。
張國寶稱,下一步要對優化能源結構意義重大,帶動效應明顯的核電項目、風電項目和大型煤炭基地建設,關系全局和戰略安全的煤、電、油、氣跨區域輸送通道建設,石油、天然鈾等戰略物資儲備設施建設,以及農村電網、城市電網和城市油氣配套管網,加大投資力度。

王思強透露,為貫徹中央“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方針,國家能源局已決定開工建設產業拉動一批大的能源項目。在王思強看來,本次危機為優化能源結構、加快產業升級、促進清潔高效能源發展提供了條件。
目前,中國已是太陽能光伏電池的第一大生產國。自從中國光伏產業開始進入跨越式大發展以來,光伏電池最重要原材料多晶硅的本土產量與實際需求量缺口就一直在擴大。但在光伏產業拉動下,中國的多晶硅產量增幅也相當驚人,近3年來每年增速都在300%左右。
據統計,目前中國有近50家公司正在建設、擴建和籌建多晶硅生產線,總建設規模超過10萬噸,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其中一期規模超過4萬噸,投資超過400億元。一期建設基本上在2010年前建成投產。
與強大的生產能力相比,中國的光伏電池市場卻與其極端不匹配,截至2007年,中國光伏內需市場僅占世界光伏市場的0.71%,僅為德國(排名世界第一)的1/66。
由于市場在外,原材料也在外,對中國光伏發電企業來說,這種被動的市場格局,使得光伏發電企業在2008年突如其來的危機面前無比窘迫與被動。有統計顯示,與2008年初相比,在美國上市的多家中國光伏發電企業市值下降幅度均在80%以上,進一步的融資正變得困難。
在目前的能源機遇下,從建設成本來看,2009年不失是建設煤化工等能源項目的好時候。相比于經濟過熱的項目建設高峰期,當前的裝置設備、鋼材、水泥等原料價格相對便宜。但對此,天脊煤化工集團的一位高管也表示了自己的擔憂,“有些大型項目的上馬確有趁機圈占資源的嫌疑,政府應全盤統籌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