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
拒絕布萊爾首相
蘇格蘭北部邊遠地區一個教育相對不發達的郡,有一位女學生的中學畢業考試成績達到了全A。符合申請牛津大學的標準。這是近百年來當地第一個達到牛津錄取線的畢業生,當地政府對此極為重視。但牛津大學錄取學生必須經過面試。教授在面試后認為該學生不具備牛津大學要求的創造潛質。拒絕了她的入學申請。當地議會將此事反映給英國中央議會,議員們就找到教育大臣,請他出面說情,希望給予破格錄取。在被牛津大學婉言拒絕之后,教育大臣又找到副首相前去求情,還是遭到拒絕。無奈之下。副首相只得請布萊爾首相出面疏通。雖然首相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但牛津大學仍然表示不能接收,理由就是一個:在招生問題上,任何人無權更改學院教授的面試結論,這是牛津大學幾百年來的傳統。布萊爾當然覺得很沒有面子,在此后的一個私人場合,當提到牛津大學的時候,他不自覺地說了一句牢騷話:牛津大學真是太古板了,要與時俱進,必須進行改革。牛津的師生得知后極為憤慨,學校立即取消了授予布萊爾榮譽博士學位的原定計劃,并對政府行政干預學校事務這一嚴重事件提出抗議。
拒絕金錢
牛津大學在1996年11月5日曾有過一次痛苦的抉擇。牛津大學各學院的學監們以259票對214票的表決結果。否決了沙特阿拉伯億萬富翁瓦菲支·塞義德的提議。后者建議向牛津捐款340萬美元,讓牛津建立一所“世界級的工商管理學院”。牛津人認為,教育是讓學生為公眾服務,而不是對賺錢有所準備。所以校監們決定:“有著古老傳統的牛津大學應該遠離沾滿銅臭味的工商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牛津拒絕的不僅僅是金錢,而是某種世俗化的思想和理念。
哈佛大學
大火之后
很多年以前的一天深夜,一場大火燒毀了哈佛大學的圖書館,很多珍貴的書籍在大火中消失。這讓很多人痛心疾首。然而,這場突發的火災讓一名普通學生進退兩難。此前,他違反圖書館規定,悄悄把一位牧師捐贈的一本書帶出館外,準備閱讀完后再偷偷地歸還。可是,這場大火使這本書成為哈佛受捐的250本書中惟一留下來的珍本。怎么辦?這名學生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后,還是敞開了校長辦公室的門,說明原因后,鄭重地將書還給學校。校長的舉動更讓人吃驚。他收下書后對這名學生表示感謝。對學生的勇氣和誠實予以褒獎,隨后校長又把學生開除出校。
兩個president
1986年,時任美國總統的里根暗示哈佛校長德里·鮑克,希望授予他榮譽學位,鮑克毫不客氣地拒絕了,并宣布,他無意奉承“男一位President”(在英語中“總統”和“校長”是同一個詞——president)。
錄取什么樣的學生
多年前一個臺灣女孩SAT得了1600分,但是邋到哈佛拒絕。女孩的母親非常憤怒,質問學校。學校禮貌地做出解釋。說她的女兒除了1600分之外什么都沒有。言下之意就是SAT不是進人哈佛的萬能鑰匙。影響招生決策的因素還有很多。
哈佛在錄取新生時關注的焦點:一個學了很多知識的學生是否還具有創造性;他們是否有旺盛的好奇心和動力去探求新的領域;除了學習本專業的領域,學生是否關心其他領域的東西,是否有廣泛的興趣。當然,學科不一樣。要求也不~樣,比如商學院就特別注重學生的領導能力。
課外活動能力是能否被哈佛大學錄取的極其重要因素。除了學校成績。哈佛還希望知道學生其他活動能力是否優秀,例如運動、文化俱樂部、音樂等等。在美國。所有科目都得100分的學生不被認為是完美的學生,因為完美的學生還需要具有全面的能力,大量參加各種課外活動。
劍橋大學
400年前的校規
一次考試中,有個勇敢而極宮創意的考生突然提出。要監考的學監為他提供點心和啤酒。
學監:對不起,您在說什么?
考生:我要求您給我拿點點心和啤酒,先生。
學監:很抱歉,不行。
考生:我堅持我的要求,先生。我不僅是要求,而且是命令您現在給我拿點點心和啤酒。
這個學生同時出示了一份劍橋大學校規的復印件。這套校規是在400年前用拉丁文訂立的,名義上永遠有效。他指出其中不引人注意的一條:參與考試的所有考生,有權在考試過程中得到點心和啤酒。
驚訝之余,學監不能再表示異議。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他臨時拿來了可樂和漢堡包作為替代品。那個機智過人的學生心滿意足地坐在那里,一邊舒服地又吃又喝,一邊答完了他的試題。
三個星期之后。劍橋大學給予這名考生罰款5英鎊的處分,理由是:在考試過程中,該考生沒有按照校規帶上佩劍。
桃之妖妖 摘自《文學少年》編輯/李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