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研究與品鑒》是詩評家楊志學博士新近面世的理論著作。全書由“詩學涉筆”、“詩界人物”和“詩作賞評”三部分構成。這三部分內容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而關聯三部分內容的紐帶,則是詩歌傳播學理念的貫穿全書,毋庸置疑,這也是本書最具學術價值生長點的地方。
打開此著,其第一編中的《從傳播學角度看詩歌》、《詩歌傳播引論》、《論詩歌傳播的特質》、《論詩歌傳播的類型》、《對話:新媒體與當代詩歌創作》諸文,盡管并未全面詳盡地闡述詩歌傳播學的理論體系,但依然富有創見地提出了詩歌傳播學的諸多術語,勾畫了詩歌傳播學的粗略版圖,為詩界提供了一個觀察詩歌發展、詩人寫作及詩歌閱讀的全新視角。面對當下詩歌邊緣化傾向日趨明顯的處境,作者敏銳地把“懂與不懂”、詩歌流派紛紜、民刊雜陳等問題歸入詩歌傳播范疇,并從詩歌傳播的要素、效果、功能、特質、類型等一些最為基礎的方面入手,避免了就事論事與泛泛而談兩類學術困境,內在而沉穩地潛入學術層面,做出了富有理論深度的思考,勾勒了詩歌傳播學的基本雛形。而《詩歌鑒賞中的文體不辨之誤》、《陌生化與詩歌創作》二文,則是詩歌傳播學理念的具體展開。前者指出了詩歌鑒賞中容易出現又遭忽略的誤讀現象及其根源,化詩歌傳播學理念為詩歌問題的具體診斷方法;后者則指向詩歌的另一本質性問題:陌生化,以詩歌傳播學為視角透視出詩歌創作與欣賞中最為關鍵的問題,這無疑是作者的詩學理論的進一步延伸。
如果說楊志學關于詩歌傳播的幾篇重要論述,其意義更多地在于理論建構的話,那么,仍屬于第一編中的《消費時代的詩歌》、《詩壇刮來“中間代”的風》、《從郭小川到韓東:詩歌傳播理念的變遷》等文章則已明顯具有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意義。在詩歌傳播學的潛望鏡下,作者通過對消費時代詩歌型態的觀察與審視,透視了新的寫作背景和新的傳播媒介下的詩歌新現象,并具體描述了消費時代各種詩歌寫作者的不同姿勢。作者對“中間代”這一因傳播不力而被遮蔽的詩歌群體的客觀評介,是他在詩歌傳播學理念指導下的有效實踐。作者把郭小川與韓東這兩個不同時代的詩人的差異歸結為詩歌傳播觀念上的差異和對峙,并類推及北島和舒婷,無疑是對詩歌傳播學理論的靈活運用。
本書的第二編、第三編,更可以看作是作者詩歌傳播理論的廣泛實踐與全面操作。作者非常注重詩歌傳播者的角色,認為對詩人的評論和對詩作的品鑒,實際上就是詩歌從傳者向受者的流動。而作者自己也以詩歌評論家的角色,成為詩歌傳播的中介。他以文藝美學為橋梁,溝通了傳播者與傳播對象,如第二編“詩界人物”中,既有對詩人的評論,也有對詩評家的評論,涵蓋了對傳播者、傳播中介、傳播對象的多重評說。
在楊志學看來,詩美是實現詩歌傳播的關鍵因素,因此他的不少評論文章從詩美角度切入,如李白“貴清真”的詩美觀,穆木天“兼造型與音樂之美”的純詩理論,俞平伯“發抒美感”的詩歌本質論,牛漢的崇高詩美追求等等,均傳達了作者“詩美乃詩歌本質之所在”的詩歌觀念。作為評論家,發掘詩美,成為關乎詩歌傳播命運的重要舉措;而是否關注詩美,亦成為檢驗詩評家的一把標尺,如著者論述吳思敬先生結合科學的“真”與藝術的“美”所顯示的詩歌批評的爽朗之氣與學院之風,以及由此所達到的批評的至高境界;楊匡漢先生通過提出“詩美的流向”、“詩美的積淀與選擇”、“詩美的崇高感”、“空靈的詩美之光”、“詩美的二度空間”等詩美批評話語,從而形成了“矯矯不群”的詩學風采等。著者對這些特殊身份詩歌傳播者(楊志學認為詩人、詩歌評論家、詩歌編輯、詩歌朗誦者均屬詩歌傳播者)的研究,具有深層次發掘詩歌傳播理論的重要意義。在第三編“詩作賞評”中,作者對具體文本的解析與品讀,又為詩歌傳播提供了一個廣闊平臺。他對一系列詩歌文本的解讀與賞評,成為廣大接受者領略這些詩歌文本的有益的中介。
楊志學將詩歌傳播學的理論構想與實際運用契合為一體,既從宏觀上初步構架了自己的以詩歌傳播為核心的詩學理論版圖,又在微觀上仔細考量了詩人、詩作,踐行了“實際批評”這一詩歌評論家的源出發點。二者的契合既避免了淪為理論場域內部的自我迷圈,又避免了滑向無高度、缺深度的印象式批評。這種關于詩歌傳播學的理論建構和實際操作,對于當下詩歌的發展、建設,無疑具有諸多啟示意義。
(《詩歌:研究與品鑒》,西北大學出版社,定價32元,郵購地址:100125北京農展館南里10號詩刊社楊志學收)
—— 注,設計時這個郵購地址要保留 編輯/孟醒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