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和太空行走已經陸續成功,中國已經成為了空間技術的大國。但是在空間望遠鏡方面,似乎還是一個空白。其實,中國科學家們已經為空間望遠鏡持續努力了十多年,正爭取讓它在幾年之內升上太空。
在北京高能所粒子天體物理中心,記者見到了中國首臺空間望遠鏡的樣機。這臺一人多高的白色圓柱形儀器,安放在一個籃球場大小的房間里。儀器上面鑲嵌著18 個圓孔,看起來有點像巨型的蜂窩煤。它被媒體稱作“中國的哈勃”,正式名稱是“硬X 射線調制望遠鏡”(HXMT),可能在兩三年內發射進入太空。HXMT 和位于河北興隆的世界最大施密特望遠鏡LAMOST、貴州平塘的世界最大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并稱為中國三大望遠鏡工程。HXMT 總耗資約10 億人民幣,超過另外兩個望遠鏡之和。國際天文學界對它抱著熱烈的期待,但是HXMT 在國內卻一直保持低調,甚至看不到一篇詳細的報道。這個神秘的空間望遠鏡會向人類揭示哪些宇宙的奧秘?它的進展如何了?
用X 射線的眼睛看黑洞
HXMT 看起來似乎不像我們所熟悉的哈勃空間望遠鏡,因為看不到潔凈的反射鏡面。“這18 個圓孔探測器就是HXMT 的‘鏡頭’,它們觀測的是硬X 射線,也就是能量較高的X 射線。”高能所粒子天體物理中心研究員盧方軍指著“蜂窩煤”上的小孔說,“硬X 射線是研究黑洞周圍時間、空間和物質的關鍵。”
黑洞是HXMT 的主要探測目標。黑洞并不發光,但是被黑洞吸進去的物質就像掉到地球上的流星一樣會發光。流星物質由于摩擦發熱燃燒,溫度會高達幾千攝氏度,而黑洞強大引力所吸積的物質,落到黑洞附近時溫度高達數千萬攝氏度,發射的光線能量極高,是人眼看不見的高能X 射線。和機場安檢的儀器一樣,硬X 射線有較強的穿透力。很多黑洞被吸積的塵埃包圍,普通的X 射線都無法穿透,只有高能量的硬X 射線才能被我們接收到。
“但是困難在于,X 射線是無法貫穿大氣的。所以HXMT 必須發射到太空中。”盧方軍說。也正是這個原因,X 射線天文學的先驅們的路異常艱難。即使在美國,要發射衛星也必須得說服政府官員,而不是幾個大學教授就能決定的。最初的探測工作只有用高空氣球和探空火箭,通過實驗知道了太空中有比太陽亮上億倍的X 射線源,但是不能確定它的準確方位。直到1970 年發射了自由號(Uhuru)衛星,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X 射線空間望遠鏡,才發現了第一顆“疑似”黑洞的天體。著名的天鵝座X - 1,它被認為是由一顆20~40 倍太陽質量的巨星,和一顆8.7 倍太陽質量的致密星組成,后者被認為是一顆黑洞,正在從巨星上吸收質量而發射出X 射線。
在此之前,黑洞不過被看作廣義相對論里的數學游戲而已,X 射線天文學讓人們“看見”了黑洞。此后又有十多顆更強大的X 射線空間望遠鏡上天,如美國1978年的愛因斯坦衛星、1999 年的錢德拉X 射線空間天文臺,以及歐空局同年發射的XMM- 牛頓衛星等等,它們除了發現上千個疑似黑洞天體,還發現一些劇烈活動的星系核中,很可能隱藏著質量巨大的黑洞,從一些黑洞中有接近光速噴出的噴流。2005 年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發現一個黑洞正在爆發,它吞噬的質量相當于3 億個太陽。這些X 射線空間望遠鏡觀測的主要是軟X 射線,而HXMT 主要工作于20keV 以上的硬X 射線能區,和以往的同類X 射線空間望遠鏡相比,它具有顯著的優越性。
物美價廉的HXMT
“HXMT 既能對全天區進行掃描成像,又可以對特定宇宙天體進行細致的定向觀測,所以有美國的天體物理學家認為,HXMT 會是2010 年前后這段時期中獨一無二的硬X 射線望遠鏡。”最早提出HXMT 項目的李惕碚院士向記者介紹。由于資金問題,中國在實測天文學方面一直落后,但是HXMT使用中國自己的直接解調成像方法,實現了技術成熟而便宜的探測裝置。X 射線穿透力很強,難以聚焦成像,人們想出了編碼孔徑成像的辦法,但是其裝置非常昂貴,成像的分辨率也不高。1992 年,李惕碚和吳枚提出了硬X 射線直接解調成像方法,通過直接解觀測方程,充分利用觀測獲得的信息,實現高分辨成像。
在高空氣球實驗中,直接解調方法獲得了成功。1993 年9 月25 日,高能所粒子天體物理中心用高空氣球搭載HXMT 的球載試驗樣機“HAPI-4 望遠鏡”升至36~38 千米高空,進行約1 小時掃描觀測。巧合的是,就在5 天前,美國加州理工也用昂貴的編碼孔徑成像方法做了同樣的試驗,探測時間也約1小時。結果兩個望遠鏡都實現了對天鵝座X - 1 的高分辨成像,而HAPI-4 的成像質量優于大型編碼孔徑成像望遠鏡。可惜的是,直接解調成像方法價廉物美得讓人難以相信。“主要問題是作為核心的方法有待確認。” 這是1994 年,HXMT 申請“九五計劃”立項未通過時評審組下的結論。
為了消除對新方法的懷疑,李惕碚院士的團組用了多年時間。除了論證直接解調的數學基礎,還用它重新分析了許多國外高能天文衛星的數據,取得了不少新成果。盧方軍就曾用直接解調方法處理德國倫琴衛星(ROSAT)的數據,發現了超新星遺跡G54.1+0.3 存在X 射線噴流,隨后申請到美國錢德拉X 射線天文臺的觀測時間,發現了“牛眼脈沖星”,被國際媒體廣泛報道。2000 年,HXMT 預研終于列入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獲得第一筆經費,這就是我們面前的HXMT 地面樣機的來歷。
中國空間天文何時上路
按照預期,HXMT 將在2010 或2011 年發射,是否一切準備就緒了呢?“HXMT 很可能無法按時發射。”盧方軍遺憾地說。“HXMT 上天之前還有很多試驗要做。至少需要做4 臺樣機,其中三臺是用來做電性能、結構熱控和空間環境適應能力試驗,最后一臺才是正式上天的。”
有了973 項目的經費, 在2005 年建成了HXMT 第一臺樣機,測試結果也不錯。但是后續的資金沒有到位,無法繼續做下一臺樣機,研究人員們還在做HXMT 的各種試驗,以進一步提高HXMT 的性能和工程可靠性。“不過這也正常,美國也經常推遲發射,因為不可預料的事情太多了。”盧方軍仍然很樂觀。
中國雖然在航天領域多數項目上領先亞洲,但是仍然沒有發射過空間望遠鏡。從上世紀至今,國際上已發射的天文衛星有100 多顆,覆蓋的能量范圍從微波直到高能γ 射線,取得了大量的觀測研究成果,中國的空間天文卻仍然是空白。所以有一種說法:發展中國家重視空間技術,發達國家重視空間科學。令人寬慰的是,2007 年10 月,經國務院批準發布的《航天發展“十一五”規劃》已經明確了要“優先支持面向重大科學問題的自主創新項目,研制硬X 射線望遠鏡”。
在HXMT 緩慢行進的同時,NASA 已經開始實施雄心勃勃的“超越愛因斯坦計劃”,為了探索大爆炸、黑洞和暗能量,尋求物理科學的新突破,計劃發射一系列天文衛星,其中包括新一代的“星座”X 射線望遠鏡(HTXS),以及“黑洞發現者”X 射線探測器(BHFP),它們的功能將空前強大,但是發射日期還定在2016 年之后。HXMT 如果能夠趕在它們之前發射,中國仍然有很好的機會取得領先的重大科學成果。“但是如果得不到財政支持繼續拖延下去,就會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喪失時機,而成為一個罕見的反面事例:一個國家在長達15~20 年的時間里都抓不住自主創新所提供的科學機遇。當然,提供反面的教訓也是貢獻吧!”李惕碚院士有些無奈地苦笑著說。
●X 射線望遠鏡的成像方法
掠射成像:與金屬表面幾乎平行的X 射線會被反射,就像打水漂時石塊會在水面反彈一樣,可以用一系列小角度反射鏡讓掠射X 射線聚焦成像。但是對高能量的硬X 射線實現掠射成像非常困難。
編碼孔徑成像技術:在一個刻有小孔花紋的編碼版上,根據不同方向硬X 射線源的“影子”推導出射線源方位,就像根據多個路燈下影子的形狀來推斷路燈的位置。
直接解調成像:它只需要一個準直器來限制探測器的視場,通過掃描獲取數據,然后直接解觀測方程來還原X 射線強度的空間分布,可以盡可能少的丟失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