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陷阱多 六招巧護身
編輯同志:
目前,正是市民出游的大好時節,筆者從旅游主管部門獲悉:提醒市民,外出旅游有護身“六招”:
一招:選擇旅行社要“驗明正身”。要驗看旅行社是否具備旅游管理部門頒發的經營許可證和工商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參加境外游的要特別看清旅行社是否具備經營境外游資質。
二招:看清是否明碼標價,預防價格陷阱。不規范的旅行社往往先以低價攬客。隨后在途中或額外收費,或減少景點、縮短游程。消費者應問清旅游產品報價所含內容,特別要注意是否已含“燃油稅”、“景點門票”等費用。旅行社在旅游廣告中標明的旅游產品價格,應當是旅行社收取的全部團費,應包括消費者必須支付的所有旅游合同項目費用。
三招:簽訂合同要規范。合同中要寫明用餐、住宿等級、旅游線路、違約責任等事項,不要相信“準三星”、“按三星標準”或“豪華游”等模糊用語。一旦發現經營者在合同附件中添加“因各種原因造成錢物損失或被竊,我社不承擔任何賠償責任”之類不平等的合同格式條款時,應提出修改要求。簽訂合同后要求經營者加蓋公章。對旅行社安排的合同外項目,游客可拒絕參加。
四招:保險意識要增強。出游前應購買旅游者個人意外保險。購買保險產品時要結合自身情況和旅游行程合理選擇,并認真閱讀保險條款,購買保險后要向保險公司或保險代理人索要發票和保單。建議赴境外游客購買含境外緊急救助險種的人身意外保險。
五招:旅游購物不沖動。對游程中另增購物項目、旅游區內低價推銷所謂的“貴重”紀念品等,應謹慎購買,理性消費。購物后索取有效發票并妥善保存。
六招:糾紛處理需理性。游程中一旦發生消費爭議無法立即解決時,可采取書面記錄、錄音錄像等方法保存證據,旅游結束后及時向旅游主管部門投訴反映。切不可采取擅自離團、罷游等不理性做法,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要剎住網絡證件“惡搞”不正之風
編輯同志:
近日以來,筆者在不少的中、小學生的身上發現多了許多奇里古怪的紙質或塑膠的證件掛件,做工非常精美。他們將這些掛件掛在手機上,書包上、鑰匙、筆袋,甚至和自己所讀的學校校證掛在一起。再仔細一看,都是一些貼著個人大頭貼的、內容莫名其妙的證件。例如說愛情博士證、網戀許可證、屠夫證等等,而這些證件的發行機構居然是什么劍橋大學愛情學院博士辦、全球特許行業管理中心、全球屠夫行業聯合會等,實在是令人觸目驚心,隨后又深感憂慮,問及這些證件的來源時,學生們都洋洋得意地說這些都是時下最為流行的網絡身份證,不但是網民必選網絡裝備,還是個性和另類的表征。據說有很多人是通過上傳大頭貼辦理這類搞笑、搞怪、虛擬的證件,還有些超另類的“快男證”、“超女證”、“處女證”、“淫魔證”、“神經病患者證”等??芍^應有盡有,一般小學生會選擇到學校周邊的店鋪購買,中學生為表現自己甚至會到電腦室、自己在家用電腦制作打印,稍作加工就可以當作時髦的小掛件用了。
由于身心發育階段的中小學生還無法協調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具有喜歡證明自己與眾不同的心理特征,致使可以體現他們的個性和創意的網絡證件之風一開始就深得喜愛。雖說孩子網上購買惡搞證件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容易出現盲目跟風的自然現象,但是如果老師和家長不好好對其進行教育引導,就容易讓那些內容亂七八糟的“證件”扭曲小孩子的心靈,誘導孩子們形成一種不正確的人生觀,師長們應告訴在尋求自我表現方式的孩子這些網絡惡搞證件是將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合理化,那些不健康的內容極易給他們帶來不良影響,這類證件不僅不能證明個人的身份,還是一種無知行為,讓孩子從家長的教育中明白購買、使用這些“證件”的危害。
合法有效的證件在人們生活工作當中原是為了有效保證社會秩序的和諧與進步而發行的,據筆者了解,《刑法》第二百八十條規定了的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現在市場上、網絡上出售的荒唐證件是一種典型的惡搞行為,是違法的。擅自使用聯合國、公安部等機構名稱,其行為危害性大,欺騙性強,影響惡劣,既損害聲譽,又擾亂正常管理秩序,所以,筆者建議相關管理執法部門應對這些擅自使用國家行政機關名稱惡搞證件者應給予重罰以及追究其法律責任,以便有效地在源頭上制止惡搞的證件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