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費不足的根本原因與收入分配密切相關。
首先,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總量決定了勞動者收入在整個國民收入中的份額,這一份額在2006年僅為41%。其次,不同人群的收入分配結構對需求也具有重要的影響,低收入人群的消費比率要高于高收入人群。而我國收入分配的差距和收入兩級分化的現象不斷加劇,城鄉收入的差距呈現擴大趨勢。廣大中低收入者、特別是廣大農民實際收入增長緩慢,社會有效需求不足。最后,政府對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通過社會保障制度來降低各種經濟風險,只是間接擴大人們的消費需求。
而財富分配與財富生產之間具有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作用。隨著財富分配差距的擴大,廣大勞動者財富增長的速度持續落后于國民收入的增長,特別是一些權力和壟斷因素參與財富分配的現象對于發揮勞動積極性、提高社會生產力、財富生產、經濟的繼續發展和社會穩定帶來了消極的制約作用。
所以,完善初級分配制度,轉變一味追求財富增長的發展模式,擴大分配,提高普通消費者的消費力成為拉動內需的良方。
筆者建議,政府可以從收入再分配的角度,針對低收入人群的需要,考慮采取各種措施來拉動內需。例如,可以在公立學校中,對低收入家庭的學生供給免費午餐;對于低收入的孕產婦和新生兒,提供購買營養食品的食品券;這些措施針對的人群明確,經濟成本相對可控,管理相對容易。從長期治理的角度來看,對地方政府的考核,不僅應當有經濟增長的指標,還應當有改善收入再分配的指標,例如低收入人群的五年收入平均增長速度不應當低于人均GDP的平均增長速度。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初接受英國記者采訪時,引用了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的精彩論述: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么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注定要威脅社會穩定。
因此,我們亟需注意對收入分配的合理調節。一方面,需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允許收入分配的合理差異,利用經濟激勵來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增長。另一方面,需注意限制收入分配兩極分化趨勢的不斷擴大,加強收入再分配的調節作用,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這無論對于刺激內需,保持經濟增長的速度,還是對建設一個公平合理的社會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這個意義上講,分錢或許比賺錢更重要。
(作者系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公共經濟學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