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主體由單一到多元、投資管理由直接到間接,云南投融資體制逐步完善。
隨著地方債的逐步發行,2000億地方債分配方案逐漸明朗,云南以84億元位居分配榜單的前列。對于政府投融資體制建設,云南一直在實踐中改革:投資主體由單一到多元、資金渠道由封閉到開放、投資管理由直接到間接。蛻變中,財政的探索和推進不可或缺。

“投資”“融資”轉換
全省公路通車里程總計20.03萬公里,位居全國第三位;高速公路2507公里,居全國第七、西部地區第一位;目前已擁有1個區域性樞紐機場和10個支線機場;全省鐵路營業總里程達2327.3公里,鐵路電氣化率達51.8%,復線率達6.1%……截至2007年底的統計數據顯示了云南交通建設成績斐然。
改善交通,緩解這個西南省份經濟發展“瓶頸”,財政投入功不可沒。然而,一種“投”、“融”轉換的政府智慧更加速了云南建設的步伐。
1996年,云南公路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掛牌成立,該公司把融資、公路建設等從交通部門剝離出來,搭建起一個市場化的投融資平臺,交通部門則作為出資人代表,負責對公路投資公司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進行監管。
有益的嘗試激發了不竭的探索。1997年,云南成立了省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代表政府從事財政經營性投資項目的管理和收益分配。2005年,云南在省內重點行業組建了一批專業投資公司,在省開發投資公司下相繼成立了云南地方電力、云南城市建設、云南鐵路和云南省旅游等10個政府融資平臺。政府投資采取資本金注入方式,各公司作為獨立的法人進一步擴大融資,實行自主經營和自負盈虧。
截至2007年底,云南省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完成投資255億元,拉動社會投資800多億元,總資產實現由38億元到365億元的跨越。2007年云投公司更名為“云投集團”,一個典型的“國有投資集團”至此成立。
“投”、“融”之間,云南的政府理財智慧逐漸通達。組建政府投資公司之外,云南省投融資體制改革融入了多元思維:一方面,主動開拓銀政合作的融資渠道,2003年與國家開發銀行在全國率先開展省級政府信用合作;另一方面,充分發揮財政貼息資金的帶動和經濟杠桿作用,引導銀行信貸資金的投入。此外,云南省還建立起良性償債機制,財政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預算資金,還通過多渠道籌集償債資金,維護了政府信譽。
“越位”“缺位”改革
投融資體制改革極大推動了云南經濟、社會發展,但客觀審視,目前云南的投融資體制仍存在不少缺陷:固定資產投資對財政的依賴度較大,投入與需求矛盾突出;資金投入方式單一,資本化運營比例不高;投資主體的職責定位不清,“越位”與“缺位”現象并存。改革仍需努力。
對于政府,須明確自身職責與角色定位。首先,建立“三分離”投資管理體制:投資綜合主管部門負責規劃編制;政府職能部門按規劃審批項目;財政部門編制項目資金預算。再者,強化市場對資源的調配作用。建立投資主體自我約束的機制,利用特許經營、業主招標等市場化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最后,合理界定政府投資范圍,地方政府應承擔與地區財力、職責和事權相對應的投資項目,將資金投向關系國家政權機構建設和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經濟和社會領域。
對于項目,要設立規范的管理和建設制度。第一,推行項目立項聯合評審制度,建立重大投資項目由發改委、財政及項目相關部門聯合評審的制度,在此基礎上,發揮中介服務機構對政府投資決策的服務作用,通過符合資質要求的咨詢中介機構對政府投資項目進行評估論證。第二,按項目預期收益建立分類管理制度:政府投資要逐步退出競爭性和營利性的基建項目,純公益性政府投資項目實行多元融資,推行項目建設“代建制”;政府投資經營性項目時,國有專業投資公司和國有參控股企業以資本金投入的方式進行投資建設。第三,全面推行政府采購制度,通過社會公開招標選擇設計和建設單位;加快建立工程保險和工程擔保制度,加強政府投資項目的風險管理。
對于資金,要建立起科學的管理和運作機制。籌資方面,根據政府投資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設立科學的預算體系;通過預算管理和部門協調,對各州市的投入進行整體布局,避免重復建設;整合社會投資,加大外資利用和管理力度。監管方面,實施政府投資項目全程績效評價和全程公共監督;建立信息化、現代化管理制度,建立政府重點建設項目稽查制度和項目建設執行情況報告制度。運作機制上,建立和完善國有資本退出機制:國有資本可以通過股權交易、競價拍賣等市場的手段適時退出,將回收的資金再次投向新的領域;探索成立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管理經營公司,對分散于各部門的公益性及準公益性資產實行統一管理,采取資本運作手段盤活存量資產。
無論利用84億落實中央擴大內需地方配套資金和重點建設項目資金,還是其他多渠道融資建設,對于云南這樣一個依靠投資拉動經濟的省份,投融資體制改革是應對危機的必然選擇,也適逢提升機遇。
(作者供職于云南省財政廳經濟建設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