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扶持中小企業融資擔保,不僅要投入資金,更要發揮杠桿作用,同時也要創造和諧、順暢的擔保環境。
隨著金融危機效應的逐步顯現,實體經濟已開始受到影響,大批中小企業遭遇了生存和發展的難題,其中貸款難、擔保難已成為其中最大的障礙。數據顯示,在除4大國有商業銀行之外的13家股份制銀行中,個體私營短期貸款余額僅為1418.11億元,不足這些銀行短期貸款總額的5%,在全部貸款余額中僅占2%。
作為政府理財的核心部門,財政已經積極采取了資金投入和其他相關行動,審視現實,財政扶持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在資金投入、平臺搭建、服務監督等各方面都尚待改進。
財政投入:引導與放大
財政的投入與放大是我國建設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財政直接投資的信用擔保機構占所有信用擔保機構的比重較大,加之互助擔保機構投入不足、再擔保投入建設滯后,財政資金扶持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的杠桿作用一直難以發揮。
對此,財政應加大投入力度,引導社會資金,完善以擔保財政補助、擔保風險基金補助、擔保財政投入、財政借款、稅收優惠政策等為主體的多種財政扶持手段,還可以出于盤活存量資產的考慮,政府扶持擔保出資采用多種形式:如預算撥款、土地使用權、其他經營性及非經營性國有不動產等,提升擔保信用度。此外,對于政策性擔保機構,既要減少行政干預,又研究制定長期資本補充制度,促進擔保機構以國家產業政策、貨幣政策為導向,實現社會資金的有序流向,推進有前途的中小企業發展,扶持保障政策性擔保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在加大資金投入的基礎上,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還必須推動再擔保體系建設和互助擔保基金發展。一方面,由政府牽頭注入啟動資金,中小企業、銀行共同出資建立互助擔保基金,與銀行分擔貸款風險,減少政府預算壓力,降低財政代償風險。另一方面,通過財政主導投入建立分層次的再擔保體系,從業務層面上實現有效分散中小企業擔保業務風險。再擔保機構可以采取市場化和專業化的運作方式,切實承擔起對擔保業務規范的監督責任。
財政協調:銀保要互動
在一些經濟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已經成為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的積極推動者和中堅力量,但我國金融機構對于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業務的積極性還不高,在支持融資擔保風險分擔與補償機制建設方面也相對滯后,擔保機構只能獨自承擔風險。這種狀態下,財政未能充分調動銀行的積極性,在推動銀行加強與擔保機構的協作方面起到的作用也不是很大。
因此,除了投入財政更需要協調銀保聯動起來。通過財政補助或者獎勵,以及政府牽頭推動銀保對話協商交流等方式,政府可調動銀行積極參與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建設。比如:放大擔保機構信用倍數,適當分擔擔保責任,積極參與再擔保和互助擔保體系建設,形成擔保業務信息共享機制。由此逐步形成擔保業與銀行業的良性互動機制,并依靠社會專業信用評級機構開展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機構資信評級活動。
同時,還可以通過損賬補貼來分擔擔保機構的風險,使擔保機構和銀行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以鼓勵擔保機構做大中小企業擔保業務,引導建立多渠道擔保風險分擔機制。并把對擔保機構的損賬補貼與對擔保機構的監管及獎勵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扶持擔保機構來間接支持中小企業,更好地發揮各級政府的政策支持效應。在充分體現穩健性原則的基礎上,可以區別不同行業、不同地區和不同發展階段,給出補貼比率的浮動范圍。
財政服務:平臺和監管
一般而言,多數擔保機構借助第三方機構了解中小企業的信用狀況、財務狀況、經營水平、發展前景等全部情況,以選擇信用度好、有發展潛力的企業作為自己擔保的對象。我國的現實環境中,銀行、信用體系、擔保機構之間缺少有效的合作和信息溝通,信息共享不充分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擔保業的發展。因此,中小企業融資擔保亟需建立良好的服務平臺與政策環境。
一方面,通過管理、監督、服務相結合,建設中小企業融資擔保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另一方面,要以推動社會性的有償配套服務為主要目標,以政策性和公益性的政府支持為重要補充,在擔保機構的內部控制、管理規范、業務開拓、信息共享、行業自律、人才培訓、政策優惠、辦事手續簡化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和市場服務平臺。
此外,長期以來擔保行業未明確政府監管的主體地位,導致整個行業很長時間處于監管的真空狀態。這種狀況直到2009年2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關于進一步明確融資性擔保業務監管職責的通知》后才有所明確。在《通知》中,決定建立融資性擔保業務監管部際聯席會議,同時明確了由地方政府負責對融資性擔保業務進行監管。
因此,財政支持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還需完善監管體制,以公開、公平、公正為原則,逐步改進和完善財政扶持方式,提高跟蹤、管理和監督水平。首先要加強相關的制度和法規建設, 設立規范的擔保機構準入與退出制度,嚴格約束政府在擔保業務中的行為,即使是政府全額出資或政府控股,政府也不宜介入具體經營業務;再者要加強對擔保機構的財務和業務監督,健全行為約束機制和利益驅動機制,在扶持方式確定、申報上報、審核驗證、資金下撥、跟蹤監控、違規責任追究等環節予以改進和完善。
(作者供職于寧波市財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