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探索建立的“三個三”社會保障制度,即:三方籌集資金,三位一體推進,三個層次銜接,讓被征地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基本社會保障。

“以土地換保障”,構建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體系,鄂西南小城宜都實現了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個人保障和經濟發展“雙贏”的局面。
截至2008年底,宜都各項社會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4.8萬人,其中醫療保險實現了全覆蓋,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發放也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同時,2008年工業總產值143.58億元,同比增長42.3%。
“三三”模式
宜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長江中游三峽出口處,處于鄂西山地和江漢平原過渡地帶,是一個由西南向東北傾斜、丘陵起伏的半山區。前些年,由于國家重點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的推進,宜都市征用土地數量和被征地農民驟增。2005年底時,全市有31300名被征地農民,人均耕地處于0.3畝以下,占全市農業人口的11%,其中完全無地的13088人。相當一部分被征地農民處于“耕無其田,勞無所業,保障無緣”的困難境地,部分被征地農民由于生活困難集中上訪,工程建設和項目征地進程也比較緩慢。
為此,宜都從2004年開始按照“低水平覆蓋,多元化保障,多渠道扶持,優質化服務”的基本思路,探索建立了“三個三”的社會保障制度,即:三方籌集資金:政府—村集體—個人;三位一體推進:養老保險—醫療補助—就業服務;三個層次銜接:16歲以下、16歲至60歲(女55歲)、60歲(女55歲以上)以上不同年齡層次銜接的制度,讓被征地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基本社會保障。
“三個三”模式的背后是失地農民保障制度的建設。從2004年開始,宜都相繼出臺了《宜都市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社會保險試行辦法》、《宜都市被征地農民醫療補助試行辦法》、《宜都市被征地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實施辦法》等一系列文件,于2005年正式建立失地農民保障機制。
老有所養
宜都的失地農民保障工作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一方面,嚴格界定“被征地農民”群體,確定已征地失地農民和新征地失地農民等概念,再細致地實施分類保障。
對被征地農民實施基本養老社會保險,按土地被征用當年全市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最低繳費基數、靈活就業人員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比例計算,一次性繳納十五年,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保費繳納實行市鄉兩級政府補貼;對超齡人員直接發放基本養老生活補助,凡男滿60周歲、女滿55周歲的已征地失地農民,每月50-90元的基本養老生活補助,具備相關條件但沒有達到享受年齡的被征地農民達到規定享受年齡后即可申報辦理。
同時,鼓勵經濟條件好的村(居)委會,提高發放養老生活補助的標準,超過市政府、鄉(鎮、街辦)補貼基本養老生活補助標準的,由村(居)承擔。
另一方面,在分類保障的基礎上做到了動態調整。保費領取即時調整:達到領取待遇條件,按月領取基本養老待遇192.6元;對于2004年1月1日后的被征地農民,一次性繳納十五年基本養老保險,到達規定年先后按月領取基本養老待遇;被征地農民領取養老待遇后死亡的,享受一次性喪葬補助費800元。
被征地農民保障水平也得到動態提升。一則不斷提高政府補貼比例,2008年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市鄉兩級政府補貼比例由30%提高到50%。二則適時提高養老待遇標準,結合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待遇標準予以調整。此外還建立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風險準備金,市財政按上年度一般預算收入的0.5%-1%的比例,提取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風險基金。
勞有所業
基本保障之外,宜都還著力于扶持就業的工作,增強“被征地農民”自我保障的造血功能。
授之以漁,提供免費就業培訓。創造條件,營造有利于被征地農民的就業環境。一方面,鼓勵用地單位和企業把合適的崗位優先安排給被征地農民,并建立使用被征地農民數量與用地規模掛鉤的制度,規定進園區企業每使用一定面積土地后,相應安排一定數量的被征地農民在本企業就業,并簽訂3年以上的勞動合同。另一方面,對勞動年齡段內有勞動能力和求職愿望,沒有就業的被征地農民,辦理失業登記,發放被征地農民《再就業優惠證》,同時享受與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同樣的小額擔保貸款和稅費減免優惠政策。
未來路上,無論城鄉統籌發展的推進,還是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探索,宜都市都積淀了厚實的基礎。
(作者供職于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綜合財政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