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上世紀70~80年代,我們的美容時尚元素十分有限,平頭、雙小辮、喇叭褲、蛤蟆鏡、紅裙子、白球鞋、蛤蜊油、孩兒面、百雀羚……仿佛成了那個年代能記起的幾個有限的歷史符號。而30年后的今天,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美容方式和時尚文化符號也豐富起來……

【美容篇】
雪花膏VS無添加
上世紀70年代,愛美女士的包里都有一盒雪花膏,往臉上多涂幾下,就儼然跨入了時髦美女的行列;30年后的今天,女士們的包里裝著唇膏、鏡子、梳子、護手霜,猶如一個小小的化妝包。而女士們對于護膚品的要求越來越多,有機護膚,無添加等科技方式的引入,讓護膚品在保有基本功能的基礎上又順應了回歸天然質素的時尚潮流。
割雙眼皮VS全方位立體整容術
上世紀80年代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時髦的女青年會在臉上涂點潤膚露、少許胭脂、眼影與淺色唇膏,美容與整容行業也開始悄然興起,而當時對于整容,大部分消費者的意識仍停留在“割雙眼皮”階段。30年后的今天,大臉變小臉不再是天方夜譚,醫療科技的介入,讓整容術變得更加平民化,尋找美麗和抵擋衰老有了更快捷的方式。
凡士林VS美容院
對于上世紀70年代一個月收入只有幾十元的消費者來說,“凡士林”成了為皮膚增強防護的奢侈護膚品;30年后的今天,再忙的白領女士們都要每周去趟美容院,滋潤面膜和科技儀器,皮膚可以選擇呵護的方式越來越多。
澡堂文化VS養生溫泉
直到本世紀初,美容按摩的另一個延伸行業蔚然興起,這就是足療服務。足療店在中產階級的住宅區和高級寫字樓周圍隨處可見。這也就有了足療師。一次服務一般持續一個小時(有的可以選擇半小時),這再也不像上世紀70~80年代的澡堂,只是一個追求實用的地方,足療服務更多是為了放松和休閑。而發展到今天,整合養生按摩的Spa及溫泉文化深入到了人們生活中,忙碌中偷閑一番,做個Spa泡個溫泉變得十分簡單,而美麗不在流于表面,人們越來越注重內外兼修的美麗理念。
文眉文眼線VS美睫美甲
上世紀90年代,社會生活有了巨大改善,人們的思想也空前開放起來。除了接受整容的概念,一股文眉、文眼線的風潮在女性中流行起來。那時文一雙黑色的挑眉,和一圈濃重的眼線仿佛是時尚般風靡全國,天長日久千人一眉,沒有靈動的韻味。30年后的今天,不用去接受文飾的痛苦,各式各樣的睫毛膏涂抹在眼睛上,不傷皮膚又瞬間顧盼生輝;而美甲的問世,也讓女人的第二張臉有了呵護,揮手間即有閃亮風情。有利于持續健康發展的美容方式,成了消費者們的首要考量,這不僅是歷史的進步,更是消費者健康美容意識的加強。

【美發篇】
統一發型VS特立獨行
20世紀70年代,對于一般大眾來說,年長的男子多留平頭,青年則多留分頭,不過是對半分。女子有燙發頭、直發、各種卷發等。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姑娘們的發型雖仍有大辮子,但種類有所增加,林青霞那種披肩發開始流行。燙發也開始受到城市青年男女的青睞,當時最典型當屬郭富城的郭氏分頭,可謂風行一時。發型師最善長的就是這幾種頭發樣式,消費者選擇的余地很小。30年后的今天,總會看到很多新潮人士留著很多特別的發型在你身邊一晃而過,發型師的創意思維被奉為潮流的風向標,人們不再希望重復,尤其是引人矚目的發型。
路邊攤VS美發沙龍
上世紀80年代北京胡同很常見的一種現象,就是在街邊理發。某些理發店還有一些燙發的設備。那時候一些懂點剪發技術的人就站在路邊招攬生意,他們有的只是一把剪刀和一條木凳。所有光顧這些簡易理發攤的顧客只是想以最低廉的價格享受盡可能快捷的服務。30年后的今天,這些理發攤在大城市已很少見到。在裝修一新的理發店里,提供服務的人變成了專業發型師。北京理發的價位在20元至30元之間,要是愛講究的顧客一次則要花費上百元。美發已儼然成了一個時髦行業,并引領著消費者的頭頂時尚的不斷變化。
【時尚篇】
藍灰黑VS中國紅
上世紀70年代,中國人的穿著剛剛告別藍、灰、黑,年輕人可以在穿著打扮上張揚個性,從頭到腳的“行頭”開始有多種選擇,從1979年皮爾·卡丹率領12個法國模特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走了一場秀之后,“時尚”這個詞正式被納入尋常百姓生活詞典,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時尚路線。而如今,國外的時尚開始專注于對東方文化的探究,而中式唐裝經過時尚包裝開始走讓世界,成為了中國人在時尚界的亮眼標示。
結婚照VS 婚紗攝影
如果說照片是一個時代的記憶載體,那么回想一下上世紀70年代末,照相館開始流行“模擬客廳”,零星幾個照相館不僅是當地市民向往的高級拍攝場所,也在全國享有盛譽,因為那里才能拍出歐式場景的結婚照;上世紀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去照相館拍一張婚紗照已經不算什么新鮮事兒,有些年輕女孩子甚至自己去拍一套所謂“藝術照”,留住自己的青春靚影。而如今,結婚照有了新名詞曰“婚紗攝影”,強調了婚紗照而非結婚照,便是人們詮釋照片這一記憶形式的新方式,記住那個美麗瞬間不僅僅因為婚約,更是留住自己最美的一刻。
喇叭褲VS男士美容
在改革開放之初,能夠啟發時尚靈感,成為潮流先驅的,都是男孩們。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年輕人有機會比外面的人更早或更多接觸新鮮事物,他們成為打破當時服裝“統一制”,讓喇叭褲、牛仔褲、蛤蟆鏡、長頭發突破重重障礙流行起來的先驅。如今,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社交活動的增多,美容、整容也開始成為男士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時尚。漫步各大商場、超市,女性化妝品獨霸天下的時代已經結束,男士化妝品儼然變得惹眼。現如今一味強調內在而忽視外在,不論男女都容易被社會淘汰。
改革30年后,歷史的步伐邁入2009,中國的美容時尚界已經發展到了一個不拘束、不死板,追求多變與個性的境界。中國30年的穿著打扮是民間原創精神的升華。從物質貧乏年代走向消費時代,時尚感越多,共鳴越多。而追求健康美容儼然成為美容方式的主流,相信科技帶來的美容捷徑,也不忘以內養外地全方位擁有美麗,這些觀點與30年前相比,不僅發生了質的飛躍,還映射了30年來美容時尚消費理念的不斷更新和理性化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