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加快,國際化成了眾多中國企業的發展戰略選擇,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了國際化運作。本文通過對國際化運作的文獻回顧和理論闡述,對中國企業如何實施國際化運作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思考。
[關鍵詞] 國際化運作 國際化階段 國際化路徑
一、引言
國際化運營是企業在國與國之間從事生產運營活動,在全球范圍內實行生產資料的配置,以及其他超出國境的各種運營活動。隨著經濟全球化,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企業開始了國際化運營。在全球化經濟的今天,中國經濟需要繼續繁榮,中國企業就必須走向國際化。而最終能真正走向國際化的中國企業,也必將成為中國最成功的企業。
二、國際化內涵
國際化是指國際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以期達到長期的總體效益最優化,即在變動的國際經營環境中,為求得長期生存和發展而做出總體的長遠的策略。企業國際化進程主要是指一個企業參與國際分工與國際市場競爭,并且由國內企業成長為跨國公司的過程。
三、國際化階段理論
美國學者Richard Robinson, H. Perlmuter, H. Igor Ansoff等學者對企業國際化進行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例如Roberson在他的1976年和1989年所做的論述中,將企業國際化進程分為六個階段。
1.國內階段。在國內階段,企業的經營重點完全放在國內市場,但當國內原材料市場供貨緊張、價格昂貴,而國外原材料充分且價廉時,企業就會采取以部分產品換取國外原材料的方式,解決企業的生產問題。
2.出口階段。當國內市場競爭加劇并有飽和跡象時,企業開始逐步開發國際市場以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在出口階段,企業會設立專門開發國際市場的部門,統一管理產品的出口事宜。
3.國際經營階段。隨著出口規模的進一步擴大,企業不再滿足于單純出口且利潤較低的局面,而開始轉向對外直接投資,在國外創建子公司。
4.多國階段。多國階段是指企業在多個國家建立子公司和分公司,經營規模日益擴大,而國內市場的地位逐步下降,只占其世界市場的較小份額。
5.跨國經營階段。在跨國經營階段,企業開始從全球戰略的角度對整個經營過程進行調整,通過加強統一管理,使母子公司關系從松散型向緊密型過度,從而真正進入到國際化經營階段。
6.超國家階段。在超國家階段,企業的經營范圍遍及全球,企業的組織形態發生某些根本性的變化:許多企業可能會出現無國別的約束,在國際機構注冊登記,在法律上并無國籍的存在,也就是達到企業國際化的最高形態。
四、國際化路徑模式
根據外部競爭環境和自身的資源能力,制造企業國際化的路徑主要有漸進模式和跳躍模式兩種:
1.漸進模式
Johanson等人認為,企業的海外經營應該遵循上述漸進過程。這種漸進的連續形式主要包括國際化的地理順序和經營方式的演變次序。漸進模式遵循規模經濟理論和需求偏好理論。
2.跳躍模式
瑟威爾和巴克萊(1978)通過對英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的研究發現,英國中小企業國際化中有采取“跳躍式”路徑的案例,即由國內經營直接到設立海外子公司,進行海外生產和經營。
五、中國企業國際化運作的對策
1.實行多方位的市場開拓戰略
國際市場既是一體化的, 又是多元化的。企業國際化經營戰略也應當是多層次的、多方位的。因此, 在生產技術方面, 企業應對不同的市場分別采取不同的技術以取得比較優勢;在經營內容方面, 企業不僅要擴大產品出口, 而且還要積極開展技術輸出,勞務輸出,工程承包,有步驟地進行海外直接投資。
2.制定地區投資戰略, 促進發展跨國企業
根據對方國別不同, 結合不同的比較優勢, 制定相應的跨國經營戰略, 來發展海外企業。對于輸出導向型投資, 以保持和擴大市場、增加出口、多創匯為目標, 一般可流向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以發展中國家為主;對于輸入導向型投資, 海外企業最終產品返回國內, 獲取我國經濟發展所需的資源、技術及人才, 資金流向以資源豐富的歐美國家為主。
3.開發國際型人才, 保證企業經營國際化
市場競爭最終是人才競爭, 企業國際化經營離不開國際型人才的開發和培養。企業不僅依靠高等學校培養和在職培訓人才, 還要大力招聘國外經貿人才, 聘用各類技術與管理專家為本企業服務。
4.采取“鼓勵”和“限制”政策, 引導并管理境外投資
對于外資, 除了給予某些特殊的優惠政策, 鼓勵其進入投資的優先領域外, 還要對其進行“限制”, 以維護本國主權和正當權益。既要提供必要的財政和稅收政策,給予外資企業享受國民待遇;還要限制外資進入的部門及參股比例, 加強對外資活動的監督和管理。
參考文獻:
[1]Antweiler, Werner, and Daniel Trefler.“ Increasing Returns and all that:A View from Trad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and University of Toronto,1997
[2]Chandler, A.D. Scale and Scop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3]Feenstra, Robert C.Integration of Trade and 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 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 Vol. 12, no.4, fall,1998
[4]Hummels, D., Jun Ishii, Kei-Mu Yi.“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