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影響企業競爭力的眾多因素中,環保因素目前并不被理論界過多關注。但是它卻是諸多因素中較容易被消費者和市場認可的,因此企業做出通過改善它來提升競爭力的努力也較容易取得明顯的效果。本文從綠色因素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我國企業環保競爭力分析、創建綠色企業的意義及途徑幾個方面探討了如何通過建立綠色企業來提升企業競爭力。
[關鍵詞] 企業競爭力 綠色企業 環保
一、綠色競爭力是影響企業整體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有人認為在影響企業競爭力的各因素中,綠色因素算不上十分重要,甚至無法構成一個獨立的因素被人們討論。事實上,綠色競爭不僅是企業市場競爭的必要方面,而且它的強弱也從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綠色競爭的產生與發展綠色經濟的概念可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在科學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人類進入了生產力高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在資本增值動機的驅使下,人們把發展經濟和生產力建立在破壞自然環境和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的基礎上,資本只追求自己的無限增值和利潤,對于人類自身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毫不關心,自然災害和污染公害頻頻發生。所有這一切都已直接危害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從20世紀60年代起,西方國家深刻意識到人類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增長與資源耗費和環境污染的矛盾已危及到人類自身。
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的《增長的極限》,引發人們對危及人類未來持續發展的一系列全球性問題進行深刻反思。從此掀起了世界范圍內的“綠色革命”,出現了綠色技術、綠色產品、綠色營銷和綠色法案等,綠色觀念波擊到西方社會經濟和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面。1980年,聯合國大會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包括我國在內的180多個國家和7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們共同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新戰略和新觀念,通過了《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與《21世紀章程》。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從生態環境保護、資源利用擴展到歷史文化、社會制度等諸多方面。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概念也在不斷的深化和細化。提升企業各層面的環保水平,也就是提升了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及優勢。這是因為從微觀上講,現代市場營銷的觀念認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是以目標市場為出發點、以消費者的需求為中心,“以銷定產”、“以需定產”的。而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后工業時代的消費者大多具有很強的“生態偏好”,他們對產品的要求早已不是停留在適用、耐用、好用上了,而是更注重產品對環保和健康的維護,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不惜花費較高的代價購買綠色產品。也就是說,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需求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由此,企業理應加大對綠色產品的開發和生產力度,以適應市場的需要,維持企業的發展。以宏觀方面來說,政府為了彌補市場失靈給環境保護帶來的不良影響,用制定環保法規和產品及質量標準的方法來強制企業加大環保投入,同時也制定一些稅收優惠等措施來鼓勵企業使用綠色技術、生產綠色產品等。這樣一來,企業與其被動的接受規定和限制,不如主動創新,研發綠色產品及技藝。不但可以爭取到政府的鼓勵措施,還可以把握市場先機,提升自身的競爭優勢。
二、現階段我國企業環境競爭力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打造綠色競爭力不僅有助于提高企業整體競爭力,而且可以說是其中相當重要的一環。那么,現階段我國企業的環境競爭力是怎樣的呢?雖然目前國際上尚沒有一個全面的評價模型和指標體系來量化評估。但是,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討論。
1.產品的環境技術指標及產品中有利于環境的原料、技術,以及服務的含量
眾所周知,我國的環境標準制定普遍偏低,即使如此,也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依照規定生產出符合標準的產品。據國家有關部門抽查表明,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生產的產品符合國際市場環保標準,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只有25%;我國每年開發的幾萬種產品中,能達到國際水平的只占3.5%。環境標準偏低、產品環境技術含量不高是由我國經濟水平低的事實所決定的。這是因為,從供給角度看,發展中國家改善環境質量的能力有限,政府沒法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需求方面,發展中國家對于良好環境的渴望處于偏好次序的后列。
2.產品生產過程對環境的影響
這一點體現在我國企業資源綜合利用率低和污染嚴重、生態效益差兩個方面。能源利用率方面,中國企業總體能源利用率是30%,而日本為57%、美國為51%、西歐為40%。中國企業創造1美元國民生產總值耗能是世界平均的2倍多。環境污染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企業單位產品代謝的污染物要高出幾倍、有的甚至幾十倍。同時還伴隨著廢物資源化能力低。例如中國煉油企業的輕質油回收率平均只有61.5%,低于國際先進煉油企業80%的先進水平。
3.企業環境管理情況
我國企業的“綠色管理”尚處于起步階段。如何將環境保護的思想觀念融于企業的經營管理和生產營銷活動之中;如何教育管理者和員工,消除推行綠色管理的組織障礙,使得人們不再認為環保是與自身無關的事情;如何構建企業文化,以企業社會、經濟、環境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系統思考為原則,全面考慮企業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企業文化,這些都是急需我們思考的問題。
三、為什么要創建綠色企業
總之,總體上我國企業的綠色競爭力不高,這就使得打造綠色企業的任務變的迫切而有意義。所謂綠色企業是指合理地、充分地利用資源, 企業產品或服務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負效應最小化乃至無害化及其廢棄物多層次綜合再生利用的企業生產方式。它是一種可持續企業發展模式,是實現現代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理想形態。建立綠色企業的意義主要體現在:
1.經濟方面
(1)綠色企業能更有效的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消費者覺醒的綠色意識以及政府、社會團體有效適度的調節作用于企業,迫使企業從人類生存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利益出發,把有限的自然資源和生存環境運用于提高消費者及人類社會的福利改善和提高經濟活動中。
(2)綠色企業能較好的避開綠色貿易壁壘,更容易占領市場和擴大市場銷路。從表面看,偏低的環境標準使我國企業在一些污染型產品上贏得了國際價格優勢,但是發達國家不甘心因較高的環境標準而削弱自己的競爭優勢,他們將高標準應用到進口產品之中,設置種種環境壁壘。同時又根據世貿組織的非歧視性原則,將本國的污染密集型產業向我國轉移,加大了我國日后治污的成本,這部分成本最終仍需企業以稅負或費用的方式承擔。企業要避免因此遭受損失,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提高自身的環境競爭力。另外,隨著購買綠色產品成為消費者的時尚和必然選擇,企業通過綠色營銷,可以擴大市場占有率,促進企業占有國際市場。
(3)綠色企業能更好的實現創新,進一步激發潛能。著名的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認為:“恰當設計的環境規制可以激發被規制企業創新,產生效率收益,相對于不受規制的企業,這可能會導致競爭優勢;相對于規制標準較低的國外競爭者而言,環境規制通過刺激創新可對本國企業的國際市場地位產生正面影響。”雖然這一結論針對的是環境規制與競爭力的關系,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企業進行綠色經營是被迫于規制還是自主自愿,創新將成為其保持競爭優勢和提升競爭能力的源泉。這樣一來,不斷的創新也不斷推動著社會及經濟的良性發展。
2.社會責任方面
(1)推動新興綠色文明的發展。綠色企業通過綠色創新,協調“企業——環保——社會發展”的關系,使經濟發展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至于對后代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危害和威脅。
(2)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各種資源必須在環境生態平衡容量之內有較充分選擇和機動余地,以及對環境質量的穩步改善。可見發展綠色企業是實現社會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利于保障社會持續發展。
四、如何建立綠色企業
建立綠色企業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那么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來建立綠色企業呢?
首先,以人為本,加強環保意識觀念。這包括加強企業和消費者兩方面的環保意識。促進企業的環保觀念,就要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觀念、樹立環境道德觀念和環境法律觀念,并且要明確環保責任,依法治理和保護環境。對于消費者,應倡導和推進生態消費觀念,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接受綠色消費并自覺自愿的進行綠色消費。
其次,建立適應市場機制運行的環境經濟、財政、稅收、金融政策體系和法規體系,為綠色企業的建立和完善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國家應在環境經濟、財政、稅收、融資、信貸、政府采購等方面對節約能源、無污染或少污染的綠色企業和生產的生態產品實行優惠、扶持政策;盡早制定推動綠色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通過政策引導、法律法規約束、制度管理等推動綠色企業發展。
在這方面,我國政府正在做著努力的嘗試,如2008年2月,國家環保總局正式發布《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環保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進一步完善和加強上市公司環保核查制度。同年4月,河南、北京、晉城等四家公司的IPO申請由于未提供相關環保文件而被否決。
再次,通過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建設綠色企業。技術改造包括:在落后的工藝流程中建成生態工藝;改造關鍵設備,降低廢物產出率;改造控制系統,使全流程變成無廢料工藝等等。技術創新則包括:建立及多種職能于一身的綠色技術創新、擴散、中介和服務中心;建立企業綠色技術創新風險基金;加快推廣節能、節水、無費、少費和“三廢”綜合治理等實用綠色技術等。
最后, 進行綠色制度創新。主要包括綠色產權制度、綠色經營制度和綠色管理制度。綠色產權制度能夠形成較強的產權約束,造就嚴格的與自覺而充分的生態經濟責任,有效的刺激和規范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行為。綠色經營機制的主要組成成分為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合理的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資源配置機制、有力保障企業經濟與生態環境有機統一與協調發展的協調機制等。綠色管理制度,抽象的說就是把生態環境資源納入到規范企業經濟活動與發展行為和考核發展績效中去,最終建立市場化與生態化內在統一的現代企業制度。
參考文獻:
[1]方時姣:論綠色企業的制度創新[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2003(1)
[2]陳志宏:全球化下的中國企業標準競爭戰略[J].世界經濟研究,2004(11)
[3]段雙晉 苗晉平:企業革新新熱點:綠色企業[J].煤炭經濟研究,2002(1)
[4]王玉婧:綠色世貿組織與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5(2)
[5]張 云 趙一強:論環境標準差異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及對策[J].生產力研究,2006(8)
[6]舒 昌 韋東海:綠色企業在我國的實現途徑研究[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