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統計工作經歷手工操作階段、單機運行階段,開始步入網絡化運行階段。統計信息化是統計工作在信息化背景下發展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 信息化 統計工作 統計信息化
作為統計工作的統計由來已久,我們可以追溯到文字發明之前的結繩記事,即所謂“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隨著社會和技術的發展,人類先后有了用文字進行人口、糧食和土地的統計紀錄;有了用現代語言進行傳播的新聞報刊等紙介質統計;有了用電話、電報和傳真等進行傳播的統計;有了把文字、圖形和聲音轉化為二進制的數字語言的磁介質統計,并迅速發展成無介質電子統計,各部門和單位的統計數據均可借助于聯網計算機進行準確、及時地搜集、傳輸、處理與發布。
任何統計工作都將經歷上述發展歷程,歸納起來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即手工操作階段,單機運行階段和網絡化運行階段。手工操作階段是統計工作的低水平階段,各種統計報表和調查都停留在“筆寫、手抄、算盤響”的氛圍,計算效率低下,數據的準確性也無法保證,而且登記的數據資料只能記錄在紙上,形成資料裝訂成檔案予以保管,不僅占有了大量時間和空間,而且年代一久,資料浩瀚,從中查詢需要使用的資料十分麻煩和困難;單機運行階段是手工操作階段和網絡化運行階段的中間階段,是統計工作向現代化邁進的過渡階段,統計單位為了提高統計資料的準確性、減輕統計人員的勞動量而配備了計算機,但各單位的計算機相互獨立,沒有聯網,信息不能共享;網絡化運行階段是統計工作在信息化背景下發展的高級階段,單位利用計算機、網絡來開展統計工作,將大量原始資料用數字來表達、存儲,再通過網絡來聯網、溝通,使統計信息更加暢通,以實現其價值,提高統計工作效率。
統計工作從手工發展到網絡化,使傳統的統計格局逐漸被打破,新的統計思想和理論逐漸確立,從而在推動統計自身發展和變革的同時,也促進統計信息化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統計信息化是統計工作在信息化背景下發展的必然趨勢,其核心是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傳統的統計工作進行重構和優化,從而建立開放的、實時的、智能的統計信息化系統,使統計處理高度自動化、處理系統高度開放化和系統信息高度共享化。具體表現為:在統計單位內部,統計工作一方面以統計數據采集模塊為基礎,以數據整理、顯示、分析、決策等模塊等為支撐,彼此密切配合,實現信息資源高度開放,另一方面將統計信息系統與管理信息系統子系統有機結合,實現信息資源高度共享;在統計單位外部,統計信息系統與政務系統、稅務系統、銀行系統、其他社會相關系統等相連,實現統計信息系統融入社會信息系統的目標。
統計信息化的特征可大致歸納為以下五點:
1.統計手段現代化
信息化背景下的統計工作將以電子計算機代替傳統統計下用人工來記錄和處理數據,將采用對原始數據編碼的方式,以縮短數據項的長度,減少數據占用的存儲空間,從而提高統計數據處理的速度和精度;與此同時,還可將這些經過計算機處理的數據通過局域網、城域網或Internet在相關部門傳輸、整理和分析,從而大大提高統計工作效率。
2.統計資料無紙化
在信息化背景下,統計信息的保存方式將由單純的數字和文字保存形式發展為圖像、聲音、文字、數字多媒體等多種保存形式;保存載體則由紙載存儲方式轉變為體積小、容量大、性能優、速度快、成本低、便于擴容、修改、組合的磁載和光載信息存儲方式,使統計資料實施無紙化存儲有了可能。
3.統計內容多元化
統計進入網絡運行階段后,其工作范圍必須開拓新的領域,從單一的日常報表等常規工作,向多元化、綜合化統計的方向發展,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綜合信息的收集,使統計工作逐步進入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實現由單純的業務統計向綜合管理統計過渡,保證統計工作總體水平的提高。
4.統計機構虛擬化
傳統統計工作以手工操作為主,為保證記載統計信息紙質載體的安全,必須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場所, 配備必要的辦公用品,確定一個看得見而又摸得著的立體工作空間。但在信息化背景下,隨著統計工作信息化推進,有無工作場所將對完成統計工作沒有實質性的影響,在任何一個地方,只要聯網即可進行統計數據的處理而完成統計工作,統計機構將成為一個虛擬機構。
5.統計人員專業化
在傳統的統計工作中,統計人員大都是非統計專業的兼職人員,在他們看來,統計工作就是對數據進行加加減減,自下而上報送統計報表而已。然而,隨著統計信息化的推進,統計職業正在遭受著隨之而來的信息、管理等服務需求的沖擊。同時,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統計人員的傳統作用受到嚴峻的挑戰,對統計人員的學識水平、分析能力和管理經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統計人員不僅要求掌握統計專業知識和統計法規知識,而且還要掌握管理學知識、計算機知識、網絡知識等;不僅要具備常規問題的分析能力,而且還要擁有特殊問題、復雜問題的分析能力。惟有如此,統計人員才能充分發揮自身價值,為企事業領導和廣大群眾提供及時、準確、適用的統計信息,真正體現統計的服務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