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今,可持續發展已經為人們普遍接受和認同,實現可持續發展成了各國孜孜以求的發展目標。作為社會經濟活動主體的企業,也應該將可持續發展戰略納入企業的戰略藍圖,以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本文在闡述可持續發展對企業生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礎上,論述了可持續發展與企業社會責任,以及企業可持續競爭優勢的關系,提出可持續發展不僅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領域,更是企業可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 企業社會責任 可持續競爭優勢
可持續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個新概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第一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目前,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孜孜以求的發展目標。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可持續發展往往意味著環保、責任和企業應盡的義務,意味著成本的增加和短期利潤的減少,可持續發展似乎會削弱企業的競爭力。然而事實證明,世界上一些高度崇尚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卻獲得了驕人的業績和穩定的發展。那么可持續發展對企業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
一、可持續發展對企業生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可持續發展,是指滿足當代(人類)的需求而不損害其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的發展,即發展不超越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可持續發展從環境和自然資源角度提出關于人類長期發展的戰略,其戰略目標是協調人口、資源、環境之間和區域之間、代際之間的矛盾。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已經被世界大多數國家所接受,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我國也已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基本發展戰略。中國于1994年3月發布《中國21世紀議程——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制定實施21世紀議程的國家,這也是中國開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標志。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隨著可持續發展呼聲的日益增高和人們意識的不斷增強,企業的環境行為正面臨著日趨嚴峻而現實的壓力,可持續發展使企業的環境責任凸顯出來。
首先,有關環境的法律和法規的相繼出臺,對企業的環境行為施加了越來越多的約束力。如1996年以來實施的與國際接軌的ISO14000系列標準為企業的環境行為提出了明確的標準和規范。其次,面對能源的過度開采、資源的過度利用和環境的日益惡化,人們的環境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自然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觀念已經被擯棄,人們開始認識到社會和經濟發展必須考慮到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承載能力,企業也應當把可持續發展作為長遠的企業戰略來規劃實施。再次,市場對“綠色產品”的消費需求,拉動企業采取相應的環保措施。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更傾向于“綠色產品”的消費,企業為了贏得市場,追求經濟效益,就必須擯棄以往高污染的產品生產而代之以綠色工藝和清潔生產,在給消費者和市場帶來生態正效應的同時,保持乃至增加市場份額,增強企業在現代社會環境下的可持續競爭力。
二、可持續發展與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主要形式。獲取利潤是企業的經濟責任,能否持續的獲取利潤和穩定的發展,在于企業能否很好的履行社會責任。企業是社會的細胞,社會是企業的依托;企業發展是社會發展的一個環節,也是社會整體的一部分。因此,企業作為構成社會有機整體的基本單元從事經濟活動時,必須評估自身活動對社會所產生的影響,考慮社會的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自覺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到底什么是企業的社會責任?美國杜邦公司認為,“它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內,用創造性的、有市場前景的方式,調動包括客戶在內的所有利益相關人的參與,來滿足人類的需求和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問題。”從這個認識中,我們得到的關鍵詞就是可持續發展。因此,可持續發展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領域。眾多知名企業長盛不衰的秘決也是在于將可持續發展作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戰略和核心價值觀,堅持以人為本,使發展的成果惠及大眾;承擔企業應負的責任,包括社會、道德和環境責任,而不僅是追求企業自身的短期利潤最大化。如果企業能承擔起社會責任,就不會出現三鹿奶粉事件。
三、可持續發展與企業可持續競爭優勢
許多企業認為,可持續發展意味著環保、責任和企業應盡的義務。在他們看來,可持續發展和慈善、社區建設或者其他形形色色的企業義務一樣,意味著企業必須從利潤中拿出一部分來貢獻社會,或者采用更加昂貴的原材料和生產技術。總而言之,盡管可持續發展聽起來很美好,但它同時也意味著企業必須放棄眼前的短期利益,接受成本和費用上升的現實。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管理學界幾十年來的研究表明,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總是(而不只是在長期內)有助于提高國家和企業的競爭力;甚至,它也不意味著短期內犧牲一部分利益。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雄辯地指出,無論是環境污染還是粗放經營,本質上都是對資源的低效甚至無效使用,富有競爭力的國家或者企業,必然能夠更加高效地運用地球賦予的資源。由此可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就是要提高利用資源的效率,事實上也就是加強國家或者企業的競爭優勢。可持續發展也絕不是發達國家在富裕起來之后追求生活質量的“錦上添花”,而是發展中國家及其企業提高自身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事實上,企業如果能將可持續發展思想提高到戰略管理的高度上來認識,并全方位地滲透到企業的各個領域,能給企業帶來如下的可持續競爭優勢。
1.促進創新。可持續發展往往會從環保方面對企業提出新的要求,而企業迫于環保壓力會進行創新而得到更好的解決方案。技術創新常常創造奇跡,使成本大幅下降,功能大大增強。例如,光纜使用纖維作為介質,代替昂貴且不可再生的銅,比銅軸電纜的通信容量更大,傳輸距離更長,成本卻更低。在輪胎業,子午線輪胎比普通斜交輪胎更堅固、更安全,使用壽命更長,同時能夠降低油耗10%左右。
2.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可持續發展要求企業以先進的清潔生產方式進行產品制造。清潔生產一方面通過減少產品制造過程中產生的環境污染,使企業實現與環境的友好兼容;另一方面,通過降低資源的消耗,進行技術創新或改進現有的生產工藝和機器設備,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從而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傳統的企業生產忽視產品制造的綠色工藝過程,只重視產出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導致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的被動局面,因此只有綠色工藝和清潔生產才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隨著國家相關法規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在生產的上游環節做到領先,即實現綠色工藝和清潔生產的企業,可以省下大筆的后期環保處理成本。事實證明,企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越早,從中獲得的收益和競爭優勢也就越大。
3.管理競爭對手。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相關的法律法規將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嚴格。可持續發展意識比較領先的企業,往往能夠影響甚至協助主管當局擬訂相關行業的政策法規,從而給游戲定下規則,管理自己的競爭對手。甚至可以主動游說政府采取更嚴格的可持續發展標準,從而迫使落后的競爭對手不得不花費更高的成本來滿足相關法規的要求。例如,全球最大的鋁業公司美鋁(Alcoa)在污染防治、健康和安全保護方面也是領跑者,該公司積極致力于推動美國聯邦政府采納更嚴格的環保標準——從商業的角度看,這是對競爭對手的有力打擊。
4.獲取新的資金渠道。如前所述,可持續發展戰略可以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減少和環保相關的二次處理開支,從而給企業贏得更多可用于發展的資金。而且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比較先進的企業還可以獲得新的資金渠道以獲取額外的資金。例如,燕京啤酒實施了一項50萬噸啤酒酵母回收綜合利用項目,總投資900萬元,其中有300萬由國家中央環保專項資金負擔。
5.創造產品綠色競爭優勢。可持續發展戰略領先的企業,可以通過巧妙地設立綠色壁壘,將自己的產品和其他企業區分開來,創造難以模仿和復制的產品綠色競爭優勢,把競爭對手擋在門外。例如,米其林開發的節能輪胎,通過獨特的橡膠配方和輪胎設計,比普通輪胎更省油、更耐用。宜家(IKEA)的木質家具以其環保的賣點,在中國也贏得了更多溢價收益,僅北京、上海兩個門店的年銷售額就超過12億,在潛在消費者的心中更是樹立了強大的品牌形象。
6.提升企業形象。一個將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企業的核心價值觀,積極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可以從各個利益相關方得到各種有形和無形的好處。無論是政府、媒體、當地社區、環保團體、消費者還是投資者,毫無疑問都更愿意支持一個形象清新健康的綠色企業。可以說,可持續發展戰略可以為企業贏得良好的公眾形象,從而增加企業商譽。
參考文獻:
[1]劉 巖 顧培亮:基于產品生命周期的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軟科學,2000(9):33~35
[2]金樂琴:企業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理論及對策.綠色中國,2004(2):22~24
[3]柯 恩:從可持續發展到可持續競爭優勢.哈佛商業評論,200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