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壟斷與競爭理論的不斷發展為規制經濟學提供了理論基礎,通過對壟斷與競爭理論的回顧,分析中國當前行政性壟斷特殊背景下的經濟環境,并探討行政性壟斷背景下的企業改革方向。
[關鍵詞] 壟斷 競爭 改革
一、壟斷理論的發展
從經濟學理論上看,壟斷的權威定義來源于新古典經濟學的市場結構理論,即傳統的四分法,可見,經濟學理論主要通過考察市場中廠商的數量的多少來定義壟斷。關于壟斷的形成原因,經濟學理論提出了政府特許、技術及關鍵資源壟斷學說、自然壟斷理論等。
二、“有效競爭”才是最優
競爭可以說是反壟斷的力量,可以從一定程度上保護消費者。競爭不僅在促進企業內部效率中發揮了激勵作用,而且在不完全的信息社會中起到了一種信息發現的作用。但技術不斷進步,消費者需求不斷變化,也就要求廠商具有一定的資金和實力來改進技術,不斷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甚至創造需求。而在過度激烈的競爭下,企業可能做不到這一點。在過度競爭的市場中,多家較有實力的廠商不得不為了爭奪市場份額進行激烈的價格戰,況且企業發展中的資金需求與產出具有剛性,資本折舊與存貨跌價準備等都要計提大量的資金,這使得廠商面對緊張的資金鏈運行而無法投入研發升級換代產品以進行差異化競爭。據此,一個結論就是,一定超額利潤的取得及一定可觀市場份額的占有,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條件。
為了給市場保留“有效的競爭”,國家的宏觀調控越來越關注的是微觀的企業與市場。比如中央決策部門也一再強調,各地應以比較優勢為基礎,發展有自己比較優勢的產業。這也意味著,決不能某種產品看好,各地就一擁而上,因為有些地方根本不具備健全的工業基礎或者充分的人才與資金技術條件。
三、中國的壟斷實質上是行政性壟斷
在比較充分的市場化情況下,西方的經濟學理論認為壟斷與競爭是相容而不是對立的,這開闊了我們的思路。具備一定市場控制權的廠商更傾向于投入研發,而且即使壟斷企業,在競爭與并購造成的壓力下,也會傾向于產品保持一個競爭性的價格。而反觀我們國內的情況,可能更多的是行政性壟斷。先從宏觀的地區間市場來看,比如國家的西氣東輸,西部的優質天然氣在行政安排下以低于市場的價格供給東部發達地區,相當于東部補貼西部;河北和北京地區在同樣缺水的情況下,河北每年都要壓縮生產生活用水供給北京,甚至為了保證所謂水源安全性,上游地區的張家口及承德連工業都不讓發展。國家的指令扭曲了資源價格,導致了低效率配置。從微觀的國有壟斷企業來看,我們之所以要反壟斷,也更多的是因為壟斷的國有企業所表現出來的種種非市場行為的弊端,不遵循市場游戲規則:如企業政府化,大量的短期行為,投資效率低下導致國有資產損失嚴重??梢园研姓詨艛嘣斐傻暮蠊譃樗狞c來看:
1.行政性壟斷導致不合理的產出與回報比例:電力行業在國家的支持下,優先發展,總發電能力達到了世界前列,但在發電效率、成本及內部管理水平并沒有提高的情況下,員工待遇卻極大的超前發展;中國建設銀行,在前些年的信用危機中,國家掏錢給它填窟窿,但改制尚未完成,員工持股卻要先行一步,引起了比較大的爭議。
2.行政性壟斷導致分拆壟斷企業的方法措施失靈:比如把石油行業拆分為石油、石化幾大巨頭,競爭效果并未顯示出來,無非使完全壟斷變成寡頭壟斷。還有電信業的拆分,消費者看到期望中的效果了嗎?上網費依然居高不下,阻礙了我們社會的信息化進度,雖然一方面國際化的口號喊的很響,另一方面卻依然留戀計劃經濟下的市場權力,遲遲不肯面對競爭的市場,不肯為消費者創造價值最大化。
3.行政性壟斷導致我們國家市場化程度不高:占據市場總量很大一部分的國有壟斷企業,它們的存在使得價格與投資信號失真,因為國有企業實際追求的規模最大化使它們在對待投資或價格時是不計代價的,這也降低了我們的市場化程度。
4.作為反壟斷重要力量的民營企業,行政性壟斷導致民營企業在不完全的市場下扭曲了自己的市場行為:行政性進入障礙導致我們民間資本投資無門,不得不大量聚集于休閑,餐飲,零售等低技術含量行業,而國有壟斷企業所在的資金密集或技術密集型產業卻因缺乏資金難以發展。
四、中國壟斷與自然壟斷行業的改革之路
對于我國壟斷企業及一般意義上的自然壟斷行業,理論界提出的方案是民營化之路。民營化是區別于私有化的,目的是建立明晰的產權與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并不等同于所有權私有制,而且引入競爭也是重要的考慮方面。自然壟斷行業的合理性在于它的成本劣加性,但是動態的來考慮,自然壟斷行業的昨天已與今天不同,需求與技術狀況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昨天的自然壟斷行業今天可能已經成為可競爭行業,因此在這樣的基礎上,應引進競爭。
國有自然壟斷行業改革的一個參照系就是英國20世紀80年代的企業改革,其改革大體上來說是成功的,達到了政府增加財政收入、消費者享受低價產品、企業贏利的三贏格局。但是不能不看到賣出企業就是政府未來收入的貼現,因此對于我們的大型國企,引入戰略投資者的方法也許更為恰當,而不是急于出賣多少股份;對于中小型的國有壟斷企業,也應在提高質量的情況下再進行民營化改革。因此,在壟斷企業的改革中,一定要保證改革能提高企業效益。
因此,打破行政性壟斷是改革的最關鍵,在此基礎上,探索適合中國國有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放松市場障礙,給民營企業更大的發展空間,使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自由選擇競爭或企業重組方案,才能夠促成市場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遲福林:走進WTO的中國基礎領域改革[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
[2]王俊豪:自然壟斷產業的政府管制理論[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
[3]張 平:中國電力產業的壟斷與政府管制體制的改革[J].經濟評論,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