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分析了當前中國制造業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對如何合理利用精益化生產改善中國制造業現狀,增強制造業的競爭力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 精益生產 精良生產 精益化 制造業
一、中國制造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有專家表示,中國制造業經歷了50多年的發展,依然沒有擺脫高消耗,低效率的發展方式。曾被公認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制造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升級改革的挑戰。為了在競爭中保持不敗之地,中國制造業必須總結生產管理中的問題,對癥下藥。筆者認為目前制造業生產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生產中浪費現象嚴重。包括:等待時間浪費、搬運浪費、庫存浪費、工序安排不當造成的勞動力浪費、工時浪費、由于產品缺陷造成浪費、操作人員安排不合理造成浪費。在實行大批量生產的制造企業中,該問題尤為尤其突出。
2.生產線制造剛性、產品更換周期長。難以適應目前市場多樣化的要求,在市場競爭中往往被動。
3.員工缺乏生產的積極性、質量意識差、設備維修不及時。迫切需要“以人為本”的生產管理思想改革。
4.生產管理粗放、管理機制落后、部門之間責任不清,分工不合理。
5.缺乏完善的監督治理機制。無法正確總結經驗改進生產,造成企業生產管理問題的惡性循環。
二、精益生產簡介
精益生產(Lean Production,簡稱LP)又稱精良生產,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位國際汽車計劃組織(IMVP)的專家對日本(Just InTime)生產方式的贊譽之稱。其中“精”表示精良、精確、精美;“益”表示利益、效益等等。精益生產就是及時制造,消滅故障,消除一切浪費,向零缺陷、零庫存進軍。
精益生產以簡化為手段,消除生產中一切不增值的活動;采用適度自動化,提高生產系統的柔性;強調團隊協作,注重發揮人的潛能;不斷改進,以追求“完美”為最終目標。天津科技大學王頻總結出精益生產的結構類似于一座房屋的結構,其屋頂是精益生產(LP),四根支柱分別是:準時化生產(JIT)、柔性自動化生產(Flexible Automatio Production簡稱FAP)、全面質量管理(TQM)和專業化協作生產(Specilized Cooperatio Production簡稱SCP),地基是基于計算機網絡的并行工程(CE)和小組工作方式(TW).其中JIT是為了盡可能減少庫存降低生產成本,FAP是為了在保證質量前提下實現多品種生產的自動化,TQM是為了盡可能減少缺陷保證產品質量,SCP是為了保證質量、降低成本和提高生產效率。
三、在制造業中合理實施精益化生產的要點
當前的制造業已經進入“產業鏈”競爭的時代,要提高制造業的競爭力,不僅僅要在成本上下工夫,還必須從觀念、質量、市場定位等多方面進行改革。針對中國制造業當前的境況,筆者認為要合理的實施精益生產,主要需注意以下幾點:
1.改變觀念,從管理層到員工層都必須深入的貫徹實施精益化生產的思想,這是實施精益思想的基本前提。只有在每個員工改變原有看待問題、開展工作的方式方法,同時管理階層做到良性的引導和監督管理的前提下才能把精益化生產措施落實到實處。
2.實施準時化生產,即以市場為導向,在合適的時間生產高質量和合適數量的產品,以“平準化”為前提條件、以市場來拉動生產。所謂拉動生產是以看板管理為手段,采用“取料制”:即后道工序根據“市場”需要進行生產,根據本工序在制品所需要的用量從前道工序領取相同數量的在制品,一個工序一個工序地向前推動,從而形成全過程的拉動控制系統,絕不多生產一件產品。只要嚴格按照準時化生產進行,才能消除大量的浪費現象。
3.提高人員自主化,是指人員與機械設備的有機配合行為。給予員工充分的主動權,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做到權責分明,誰的事由誰做,誰做的事誰負責。任何人發現故障問題都有權立即停止生產線,主動排除故障,解決問題。并且將質量管理融入生產過程,將質量管理變為每一個員工的自主行為,將一切工作變為有效勞動。
4.改善是精益生產的基礎,可以說沒有改善就沒有精益生產。(1)從局部到整體永遠存在著改進與提高的余地。在操作方法、質量、生產結構和管理方式上要不斷地改進與提高。(2)消除一切浪費。精益意味著不能提高附加價值的一切工作都是浪費,這些浪費必須經過全員努力不斷消除。(3)連續改善,是指以消除浪費和改進提高的思想為依托,對生產與管理中的問題,采用由易到難的原則,不斷地改善、鞏固、提高,經過不懈的努力,以求長期的積累,獲得顯著效果。(4)有明確的改進目標,包括最終目標和細化到各個階段的具體目標。包括效率目標、質量目標等。
5.執行全面質量管理,強調質量是生產出來而非檢驗出來的,由生產中的質量管理來保證最終質量。生產過程中對質量的檢驗與控制在每一道工序都進行,嚴格培養每位員工的質量意識,在每一道工序進行時注意質量的檢測與控制,一旦發現質量問題,可立即停止生產,直至解決問題,從而保證不出現對不合格品的無效加工。
6.注重銜接得當,精益化生產是一項環環相扣的工作,對各部分內容要合理的銜接,避免造成基礎不牢而下一步工作難以開展,同時要避免浪費過多的時間致使結果最終不了了之。這需要依據中國制造企業的具體情況建立一套切合企業自身實際情況的現場管理辦法,根據目標建立相應輔助系統,完善現場品質管理和設備維護,導入生產改善并細化各項管理工作,并被現場的全體作業人員掌握與實施。
參考文獻:
[1]王 頻:精益生產在日本的發展狀況[J].成組技術與生產現代化,2002年第1期
[2]張盛英:興業公司精益生產應用研究[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10月31日
[3]武淑萍:精益生產在中國的應用現狀[N].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3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