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我國的公共支出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公共支出中每階段公共支出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為使公共支出達到應有的支出效果,我們必須根據其自身的特點進行科學的調整,使之充分發揮在國民經濟發展和收入分配中的作用。
[關鍵詞] 公共支出 范圍 結構調整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公共支出由傳統的偏重于經濟建設的供給模式逐漸向公共服務和宏觀調控的方向轉化。公共支出,作為公共財政的一個核心問題也日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公共支出又稱財政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為實現其職能,取得所需物品和勞務而進行的資金的支付。公共支出反映了一國政府的政策選擇,代表著執行這些政策的成本。公共支出的結構和調整,對國民經濟發展和收入分配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市場經濟環境中公共支出的特征
1.公共服務性
政府日常的公共支出活動表現為多種多樣具體的現象形態,但是不管其具體的活動形態如何,它們都是公共支出,都是政府彌補市場失效,或者說,都是為市場提供公共服務而安排的支出,因而都具有公共服務性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支出是以公共服務為其根本目的的。
2.非市場盈利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和個人的活動,都表現為是市場活動,是出售自己的產品和勞務.獲取市場價格并實現盈利的活動,它具有市場盈利性,是在盈利動機的刺激和誘導下展開的。相反,作為社會管理者的政府支出卻不能索取市場價格,不能追求市場盈利,不能在盈利動機的引導下安排自身的活動。換言之,具有市場盈利能力的活動不屬于公共支出的范圍,具有市場盈利能力的領域公共支出不應介入。
3.計劃性
對于市場經濟來說,公共支出作為隨市場經濟而產生和發展變化的一種財政類型,它主要是借助于國家預算這種國家年度財政收支計劃的形式來進行活動的。國家預算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天然的政府公共支出運作形式,從公共支出本身來看,它從來都是有計劃的。
二、公共支出的作用
公共支出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公共支出作為總需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擴張本身就意味著總需求的擴張,尤其是在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宏觀經濟態勢下,其對經濟增長具有的意義;二是公共支出具有典型的外部正效應,公共投資的先期擴張可為經濟增長帶來累積效應;三是共支出的一些特殊領域,如教育和科技基礎設施投資,本身就是技術進步的源泉,因此公共支出的意義有一部分通過技術進步的作用體現出來。
三、現階段我國公共支出結構及調整
從公共投資支出的構成來看我國社會基礎投資比重最低,基本建設支出的比重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財政對重點產業和基礎設施的支持力度;教育、科技、社會保障等支出增長相對緩慢,從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來看,特別是從我國經濟市場化的進程要求來看, 這樣的公共投資支出行業結構都是很不合理的。我國應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階段的客觀要求,把有限的公共投資資金盡可能地用在基礎設施上。
另外,從公共支出本身的效果來說,政府投資競爭性行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只具有短期效應,從長期看,由市場自發調節市場主體對競爭性行業投資才具有高效率和長期發展的可能。因此,公共支出的投資性支出應主要投向基礎設施、基礎產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領域。這些領域投資的增加,可以使國民經濟具有堅實的基礎,從而為經濟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在2007年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公共支出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調整:
首先,公共支出向教育支出傾斜,教育解決的是國民素質問題,是發展基石。在農村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不斷提高保障水平。
其次,加大了社會保障的投入力度。社會保障是事關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的一個重要問題,必須根據當前存在的困難與不足,調整公共支出分配結構,增加社會保障支出。近年來,隨著國有企業改革力度加強,市場競爭加劇,企業下崗職工增多,就業已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穩定的首要問題。國家在動員社會力量,大力推進再就業工程的同時,堅持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增加公共支出中用于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加快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改革,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同時加強財政對社會保障基金的統一管理,建立社會保障預算,有利于國家加強宏觀調控能力,建立統一、完整、社會化、合理的社會保障體系。
再次,加強在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方面的公共支出。統籌城鄉發展和統籌區域發展是中國實現科學發展的難點和重點,這兩個問題的解決都有賴于公共支出政策的支持。一方面,需要不斷擴大教育科技、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在廣大農村地區公共資金的投入,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地區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環境問題,解決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問題;另一方面,東、中、西部由于地緣關系而存在的地區性差異需要通過國家財政擴大轉移支付的力度來解決。而這一制度的建設,不僅需要增加轉移支付的規模,更重要的是優化制度設計,通過公式化、規范化和透明化的轉移支付體系使用于貧困地區人口的支出績效最大化。
最后、控制和壓縮不合理的公共支出。要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規范行政權力,調整和優化政府組織結構與職責分工,改進政府管理與服務方式,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建設節約型政府。
參考文獻:
[1]何振一:我國財政支出結構改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10)
[2]陳 共:財政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3]李成威 馬海濤:公共支出宏觀效果評價框架[J].當代財經,2004,(9)